在 YouTube 平台上飽受爭議的一項功能,就是「不喜歡」的次數,現在官方決定讓這個「不喜歡」的次數變不見,來減少公眾仇恨與酸民的武器。
不喜歡的按鈕,原意是要用來讓大眾可以表達不同的反應,以此評估一部影片的內容。但為了保護創作者,YouTube 決定調整這項功能。
YouTube 並非移除這個功能,在公開頁面上,網友不會看到多少人給了倒過來的拇指,但依然可以按下不喜歡來表達觀眾的態度。創作者也可以透過 YouTube Studio,和其他分析工具看到不喜歡的次數統計,如果他們想看的話。
批評者可能認為這樣違背了網路自主原則,但 YouTube 認為這樣的做法是為了保護創作者不受到惡意騷擾,甚至是組織性的詆毀攻擊行動。
儘管這個現象確實存在,甚至有些團體會針對某些創作者發動惡意的負評攻擊,但「不喜歡」按鈕,對於一般用戶來說,依然具有意義,特別是我們看到一些假新聞、農場影片、釣魚影片的時候,用戶的不喜歡常常可以協助平台抓出這些不良內容。
身為影音平台龍頭,它的每一個 UI 修改都影響深遠,因此 YouTube 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來研究,可能有些讀者有發現,YouTube 嘗試過修改「不喜歡」的文字、調整拇指向下的圖示、或是改變次數與圖示的相對位置,最終他們決定採用現在的方案,讓次數統計隱形。
按讚或負評這件事,並非只困擾 YouTube,Facebook 和 Instagram 兩個平台,也都針對喜歡、不喜歡等情緒按鈕,做出許多調整,不僅僅出於自身的商業考量,也有法規因素。
美國國會針對網路行為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狀況,特別召集這些影音平台巨頭參與聽證,議員們關心的不僅是心理健康層面,同時也討論了隱私、精準廣告、還有演算法帶來的假消息擴散等,這些對於 13~17 歲的青少年人格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儘管相關法令尚未制定,YouTube 也強調他們並非依據任何公權力的要求而修改,但可以確信這個變動是在替未來的法遵做準備。
從商業角度來說,YouTube 也希望透過一些修改,來保護小型、獨立創作者,這可以確保平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將創作者留在 YouTube 上,而非其他短影音平台。
總而言之,在不久之後我們就不會看到有多少人不喜歡這個影片,多多少少減少一點負面情緒。但說到最大的負面情緒,誰又能超越 YouTube 上越來越多品質低劣的廣告呢?按 1,000 次不喜歡都不夠。
(首圖來源:YouTube)
留言 1
Wei
嗨
2021年11月12日01:4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