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整理衛福部最新數據發現,自殺已成為12至17歲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兒福聯盟建議政府、學校應研議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學生定期篩檢項目,以提高孩子們對自我心理狀態的覺察。
兒福聯盟整理衛福部最新數據發現,12至17歲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佔比,從2019年的1成25上升至2023年的1成84,自殺已成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兒福聯盟17日發布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問卷調查最新結果,數據顯示,在747名國中生填答者中,超過半數(50.1%)的國中生擔心自己的未來,當國中生面對未來到底要升學還是就業的交叉路口時,有4成6的人感到非常有壓力。
除了擔憂未來發展,國中生沉迷使用社群媒體也成為情緒困擾的來源之一,兒福聯盟調查發現,青少年每天使用社群的時間長達5個小時,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意識到自己沉迷於社群媒體,而這些學生出現情緒困擾的比例,比起未沉迷於社群媒體的學生高出2倍以上。
兒福聯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今天(18日)受訪表示,為了提高孩子們對自我心理狀態的覺察,並適時提供孩子們情緒支持和諮詢服務,兒福聯盟建議政府應研議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學生定期篩檢項目,兒福聯盟自製的「護心護照」就是一種心理健康評量工具,上頭也列出學生可求助的各項資源,歡迎各級學校參考使用,定期發放給學生自我檢測。李宏文:『(原音)重點不是在實體的手册或者是檢核表,而是說,透過這樣的方式,第一個它是完全匿名的過程,然後不用強制把檢測的結果繳交給特定的單位、學校或者是特定的權威這樣子,比較能夠確保孩子填答的意願,以及真正去使用這些心理健康資源的目的比較能夠達得到。』
此外,根據兒福聯盟2022年調查發現,不少學生拒絕使用學校輔導室的原因包含輔導室距離教室太遠、隱私保護不足以及學生缺乏時間等,對此,兒福聯盟建議教育部應擴增線上輔導資源,例如非實體一對一談話,讓孩子遇到情緒困境時可隨時取得抒發管道;教育部表示,教育部將引導高中以下學校積極培訓班級輔導股長及同儕,促進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知能,增加學生對輔導室資源使用的可近性,另外,教育部指出,依據衛福部現行法規《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目前只有年滿18歲,而且非精神官能症、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不全的患者,才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等通訊管道進行非實體心理諮商,而高中以下學生多數未滿18歲,所以,針對此族群提供的諮商服務以實體為主。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安心專線「1925」或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