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彩繪人生〉黃江霖鑽研文史 終生不悔

中華日報

更新於 03月29日08:54 • 發布於 03月29日08:54
為滿足自己好奇心而作文史的黃江霖,五十歲才學電腦,活到老學到老,不但不嫌麻煩,反而樂在其中。 (記者陳俊文攝)
為滿足自己好奇心而作文史的黃江霖,五十歲才學電腦,活到老學到老,不但不嫌麻煩,反而樂在其中。 (記者陳俊文攝)

素人文史工作者黃江霖,家住古早名為「蔡厝巷」的普濟街,他完全因興趣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半生鑽研文史,常常在FB發表google少見的文章,自成一家之言,連很多碩、博士生也都常來他家找資料,臨界古稀之年,樂在以「文史」會友,堪稱文史界的奇葩。

46年次的黃江霖年輕時從事土地買賣,因工作忘了結婚,迄今仍是「羅漢腳」,一個人住在普濟街自家老宅,以鑽研文史為樂,終生不悔。

本身也是台南市鳳凰城文史協會的一員,因為在普濟殿旁長大,對宗教文物產生濃厚興趣,自年輕時代就協助相關的廟務工作,更曾擔任普濟殿官網的管理者兩年。

黃江霖研究文史會透過很多大量的考證去證明他的論述。他說,早期沒有電腦和google的年代,為找文獻資料,有長達3年的時間都浸在圖書館翻箱倒屜找舊報紙和文獻檔案。

另外,他大量購買很多相關的文史書籍回家閱讀,並積極參加很多文史研討會,從他圖書館找的資料加上自己無遠弗屆的田野調查做驗證。他強調,即使是政府編印的書,裡面謬誤甚多,不要說網路的資料了。

舉個例說,台灣文獻委員會編印的「台灣地名辭書」卷21、台南市,有關他居住的普濟里「蔡厝巷」,書上說地理位置」在普濟街西南,也就是現在海安路436巷一帶。從小在此長大的黃江霖表示,蔡厝巷其實就是現在普濟街,早期有很多蔡氏家族定居而得名。他有隔壁普濟街68號中藥店藥帖上地址寫的是「蔡厝巷」為證。

黃江霖指出,他50幾歲退休之後更專注於文史鑽研,非為出書立言,非為導覽工作,也不是為了提高知名度、出風頭,純粹只是一份愛鄉愛土的初心,更重要的是「要滿足自己對家鄉這片充滿歷史底蘊城市的著迷和好奇心」。

紙本作業需要大量空間儲存,50歲開始學電腦,利用電腦儲存大量的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然中年學電腦最大的罩門是鍵盤輸入,幾經測試後,改用手寫輸入法,一樣可完成任務。

有趣的是電腦對他來說也是陌生的領域,幾次檔案不見了,最後還是上自己的FB一一找回來,非常辛苦。

黃江霖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很多廟宇都在拚誰最早?誰是開基?有的年代根本就是「不可能發生」,但主事者執意將錯就錯、以訛傳訛。他強調,做文史要謹慎客觀,因為鐵筆錚錚,是真是假,就只有留待後世人去評說。

(記者陳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