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影評】《星際救援》:我們之間的距離,比地球到海王星更遙遠

電影神搜

發布於 2019年09月20日12:00 • 龍貓大王通信

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放到外太空去,彼特仍然很帥,把他放進一部地球太空人拯救身處星際邊疆生父的冒險電影裡,真是再適合不過,因為我們已經很久沒看到彼特衝鋒陷陣的刺激電影了。如今主演工作自願減少的彼特,為什麼會演出《星際救援》(Ad Astra)?這部其實 2017 年就已經拍攝完成的電影,拖延了許久才上映,這似乎都在暗喻著,《星際救援》不是一部普通的太空冒險電影──身兼主演與監製的彼特,不會為了一部打太空異形的電影而投資這麼大。

《 星際救援 》(Ad Astra) 為坎城名導 詹姆士葛雷 (James Gray) 的作品。
《 星際救援 》(Ad Astra) 為坎城名導 詹姆士葛雷 (James Gray) 的作品。

《星際救援》為坎城名導詹姆士葛雷 (James Gray) 的作品。

《星際救援》有個意味不明的原片名「Ad Astra」,事實上這是一句拉丁諺語的後半段:「Per aspera ad astra」,意思是「艱辛努力、登峰造極」(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 。片名在此玩了一個「登峰造極」與「遠征星辰」(to the stars) 的雙關趣味。登峰造極事實上也許是《星際救援》給人的第一印象:電影背景是一個確切年代不明的近未來時代,人類已經遠至火星建立了殖民地,穿越星際的太空梭,成為人們通勤的習以為常載具。

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在《星際救援》(Ad Astra) 擔任電影製片。
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在《星際救援》(Ad Astra) 擔任電影製片。

《星際救援》。

電影盡力在鏡頭的每個角落呈現超越當代科技水準的未來,像是透明螢幕、非侵入式生理量測、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非常有馬斯克的風格)、遠端量測心理狀態、直通大氣層外的觀測天梯等等。這不是一部科技奇觀電影,但《星際救援》呈現的未來景況,確實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美麗新世界,它超越了我們的想像,滿足了科幻小說迷的幻想。

《星際救援》被外媒譽為「樂觀版」《2001:太空漫遊》
《星際救援》被外媒譽為「樂觀版」《2001:太空漫遊》

《星際救援》。

 

飛往個人內心的內在之旅

這些登峰造極的科幻未來鋪陳,包括了宛如搭飛機一般的地球月亮通勤過程,這方面的確會令人聯想到《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但是正如上述提到的,《星際救援》不是史匹柏充滿歡樂光明未來想像的科幻電影,它也並非要告訴我們這麼光明的未來,背後藏著什麼把人類拿去做肥料的殘酷黑暗……

並沒有。《星際救援》告訴我們,科技終究會進步。我們有天會到月球上班,晚上回台北家吃飯。但是除了技術越來越進步之外,其他的一切不會有任何變化:太空機場充斥著無趣的小賣店、在星球間飛行的勞工得忍受漫長的工時與枯燥又危險的環境、人們仍然在聽不到哀號聲的月球表面互相殘殺……手握尖端科技的未來人,依舊與我們擁有相同的疏離感。iPhone也許會進步成看起來就像一片玻璃,但那片玻璃上不會告訴我們任何歲月靜好的安慰。

《星際救援》劇照。
《星際救援》劇照。

《星際救援》:第 100 代iPhone。

這讓《星際救援》已經擠身當今最好的科幻電影之列,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用一個緩步逼近的地球滅亡危機來推動劇情;布萊德博德 (Brad Bird) 在《明日世界》(Tomorrowland) 裡近乎說教地告訴我們,只要意念向善,未來就會美麗。《星際救援》站在《星際效應》與《明日世界》的天秤正中間,那些近未來的美好想像都只是糖衣,它描述一個無比真實的現在,我們的七情六慾沒有隨著星球間遠端通訊技術而昇華,征服太陽系並無法讓我們更心滿意足,內在的空洞在這個完美世界只能越來越擴大,最終我們只能「遠征星辰」──星際遠征只不過是「逃離地球與自我」的好聽說法罷了。

《星際效應》劇照。
《星際效應》劇照。

純粹的布萊德彼特電影

《星際救援》開頭很像《2001:太空漫遊》,這讓人在觀賞過程中,不時會嗅到一絲科幻小說大師亞瑟克拉克 (Arthur Clarke) 的氣味──克拉克正是《2001:太空漫遊》小說原著作者。彼特在本片中要找出父親參與「利馬任務」(LiMa project) 的真相,克拉克也有本名叫《拉瑪任務》(Rendezvous with Rama) 的著名科幻小說。《星際救援》以現實科技為基礎空想未來的的科幻發展,這種作法也與克拉克盡量依據現代科學發展的寫作風格類似。

《2001:太空漫遊》作者亞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遊》作者亞瑟克拉克

成功預言 GPS 技術與衛星天線發明的小說家亞瑟克拉克。

但是,與總是偏向樂觀精神作結的克拉克小說不同。《星際救援》更加地深沉含蓄,布萊德彼特搭上了太空船,飛向太陽系邊際,但劇情的核心卻剛好相反:這是一趟飛往個人內心的內在之旅,在漆黑的太空中靜靜地流淚。

這讓《星際救援》更容易讓人聯想到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索拉力星》(Solaris),因為《飛向太空》也是一趟人類內在的辯證之旅。《飛向太空》並不是容易消化的史詩作品,長達 166 分鐘、沒有異形戰鬥場面的純粹塔可夫斯基風格很容易令人昏昏欲睡,奇妙的是,片長 2 小時的《星際救援》,一樣有相同的催眠效果,特別是對那些期待彼特勇破惡黨奸計勇抱美人歸的觀眾來說,男神這次不耍帥,他外表冷靜、內心紛亂,對人生的質疑膨脹地越來越大。

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索拉力星》(Solaris)
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索拉力星》(Solaris)

《飛向太空》。

至此,布萊德彼特堅持製作這部電影的本心已很明顯,這是一部純粹的布萊德彼特電影,他是這部電影的唯一主角。打從電影一開始,彼特就有大量的獨白演出,鏡頭大多數時間都停留在他身上,這部電影甚至沒有任何支線劇情,電影逼觀眾專注在他的尋父過程上,眼見近乎完美的他,一步步邁向內心價值觀的崩壞,直面自己記憶中的堅固牢獄。這趟旅程雖然漫長,但是全靠彼特一人撐場,卻不覺枯燥。除了電影適時安排各種天災人禍的危機設計之外,彼特的表演也值得讚賞,這是他近年來最好的獨角戲演出,難怪他要與自己的製片公司「B計畫」(Plan B) 把握這次的機會。

《星際救援》劇照。
《星際救援》劇照。

簡單地說,《星際救援》是一首悠久哀傷的大提琴獨奏曲,沒有慷慨激昂,只有低迴再三,沒有《星際效應》最終硬是要逼人熱淚的煽情,更有《臥虎藏龍》最後李慕白的的捨得。這也許不是最適合普羅大眾的冒險電影,卻是當秋日漸近,適合你與你的疏離靈魂一起踏上的遙遠旅程。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