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水資源消失,地球自轉軸飄移速度加快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21年04月26日15:16 • 發布於 2021年04月26日11:28

地球自轉軸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自1980 年以來,地球的南極和北極移動約4 公尺的距離,但過去的移動通常是自然現象,新研究發現,自1990 年代以來,是人類活動造成自轉軸移動加速,科學家甚至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已經足以成立新地質時代。

2018 年發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NASA 科學家做的研究就發現地球自轉軸發生偏移現象,當時認為有三大因素,分別是冰河期消退後的影響、地函對流,以及冰川融化。現在一篇刊登在《 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的新研究證實冰川融化以及地下水抽取過度,已加快地球自轉軸偏移速度。

科學家利用NASA 和德國航空太空中心(German Aerospace Center) 於2002 年發射的雙衛星,稱為重力回溯及氣候實驗衛星提供的數據,將冰川融化與極點在2005 年和 2012 年的運動聯繫起來 ,兩個事件都是在冰流失增加之後,顯示人類活動自 1990 年代以來一直在發生變化。

《衛報》解釋道,地球的地理北極和南極是其旋轉軸與地表相交的點,但它們不是固定的,地球質量變化會導致軸移動,進而導致極點移動。過去只有自然因素,例如洋流和深地球中熱岩石的對流會才影響兩極的漂移位置,就如同前述的NASA 科學家所發現,但是這項新研究證實,自1990 年代以來,由於氣候危機,每年損失的數千億噸冰,使極點朝著新的方向發展。

而且飄移速度愈來愈快。科學家發現,1995 年極地漂移的方向從南向東轉移,1995~2020 年的平均漂移速度比1981~1995 年快17 倍。雖然自1990 年代以來冰川損失造成土地上儲存水量加速下降是極地移動的主要驅動力,但研究人員認為,非冰川地區的地下水枯竭也推動這一運動。

地下水儲存在地下,但一旦抽出用於飲用或農業,大部分最終將流向海洋,重量重新分配到世界各地。過去50 年,人類已經從深層地下水庫抽取 18 兆噸水,且沒有補充品。

雖然科學家表示地球軸的這種移動幅度對一天的長度影響只能改變毫秒,無法影響日常生活,但突顯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如此深遠。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這種人類影響的規模,已經足以宣布新地質時代,人類世 (Anthropocene)。

當前時代是全新世(Holocene),是自上次冰河時代以來的 1.2 萬年穩定氣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世代。科學家認為,自20 世紀中葉以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海平面上升、全球物種大規模滅絕,以及因森林砍伐和人類活動引起的土地轉變,標誌著這一地質時代的終結,科學家說,地球的變化巨大,因此全新世必須讓位給人類世。

(首圖來源:NASA)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80

  • 非常嚴謹
    那代表地心已經過熱了 岩漿產生超過了原本的量 板塊容易浮動 代表未來地震次數會越來越多 級數越來越高 挫咧等吧~萬丈高樓 移為平地
    2021年04月27日00:50
  • 艾哥
    虎懶,不相信。
    2021年04月26日23:17
  • 熊麻吉
    越轉越快時就是 日夜工時很快就結束 再來就是甩開建築和人類在地面 已經沒有大自然資源足了 在不爽了
    2021年04月26日22:56
  • 大陸雞🐔(龍家俊)
    地球只有一個,毀滅了關我屁事。要救地球把人消滅就好
    2021年04月26日22:51
  • daNNY
    每個人都會有末日的,別嘴炮了!
    2021年04月26日22:3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