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國旅嗎?台中梨山的泰雅族文化寶藏:環山獵人步道。環山獵人步道位在海拔1600公尺的山林中,是泰雅族獵人的狩獵古徑。沿途可見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不僅採用自然建材和永續工法建造,更保留泰雅族狩獵的文化和自然環境,在探索自然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泰雅族的狩獵傳統與智慧,是自然愛好者與文化探索者的理想選擇。現在也開放給一般民眾可以用觀光旅遊方式體驗。祕境如何遊覽?一文完整開箱。
「這條小路是山羌走的地方,對面懸崖會比較多山羊,那比較寬的路就是山豬和水鹿,」獵人一邊講解動物棲息處,一邊示範狩獵陷阱如何製作。這是在台中的環山獵人步道。導覽的獵人是環山部落主席黃誠志,已高齡70多歲的他,講起泰雅族狩獵,聲音宏亮,雙眼滿是光芒。
泰雅狩獵古徑,大、小環線兩條永續步道
穿過吊橋,就是環山獵人步道的起點。李加祈攝
蓊鬱山林,配上潺潺流水聲,這個河谷是台中大甲溪和司界蘭溪匯流之處,也是早期攀登雪山的唯一入口。環山部落主要由泰雅族組成,是台中梨山地區規模最大的泰雅部落。
穿過吊橋,就是環山獵人步道的起點。環山獵人步道分為大、小環線,大環線全長1.3公里,沿途為陵線,難度較高。小環線全長1.2公里,步道為休閒級,一般民眾也能嘗試,步行時長約60分鐘。
環山獵人不到周邊水源充沛,植被繁茂。黃誠志提到,日治時期,環山地區曾被稱為「西佑」,意指水路縱橫,孕育出多樣的動植物生態。步道沿途可能遇見山羌、山豬等野生動物,也能在溪流中見到苦花魚等淡水魚類。
放棄水泥,以原木、石塊建造
為了盡可能保留原始獵徑樣貌,工程大部分採用原木、繩索等可再利用的鋼構材料,也以原地採集的石塊疊砌而成。李加祈攝
這條步道是以前泰雅族獵人的狩獵古徑,由於路徑較小,需要繩索輔助,因此,一開始由黃誠志和泰雅族獵人帶領部落年輕人,一邊走踏,一邊開墾出好走的路線,再由台中市政府工程團隊進行修復與拓寬,使一般遊客也能安全行走。
為了盡可能保留原始獵徑樣貌,工程大部分採用原木、繩索等可再利用的鋼構材料,也以原地採集的石塊疊砌而成。如今,步道保留了原有的生態風貌,並增設了適度的導覽設施,讓訪客在親近山林的同時,能夠更深入理解這條道路背後的文化意涵。
環山獵人步道是休閒等級,「比較親民,一般民眾都可以來。」李加祈攝
由於自然建材、永續工法以及文化意涵,環山獵人步道於2023年建造完工後,才開放一年多,便斬獲三大獎,包含「臺中市政府公共工程獎」、「行政院公共工程金質獎」以及「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傑出獎及年度大獎」。
台中市觀光旅遊局長陳美秀表示,在山林環繞間還有溪水聲,「是一種難得的五感體驗」,另外,與高山百岳相比,獵人步道是休閒等級,「比較親民,一般民眾都可以來。」陳美秀補充。她期待,獵人步道使得更多民眾有機會透過步道,親身接觸泰雅族的生活智慧,體驗獵人如何與大自然共存,進而產生對泰雅原住民文化的興趣與尊重。
文化永續,傳承給部落年輕人
獵人在示範陷阱製作。李加祈攝
不只讓觀光遊客得以親近山林,體驗泰雅獵人生活,環山獵人步道更見證泰雅族人長久以來與山林的深厚連結,甚至成為部落獵人培訓下一代的天然教室。
黃誠志回憶,過去每當年輕人達到一定年紀,長者便會帶領他們踏上這條小徑,學習如何在山林中追蹤獵物、辨識動植物、尋找水源,甚至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天候變化。
這種口耳相傳的學習方式,不僅是泰雅族狩獵文化的重要傳承,更展現了原住民在長期與自然共處過程中,所累積的生態知識與環境適應能力。對泰雅族而言,狩獵並非單純的捕捉行為,而是一種遵循自然法則的生存之道,講求尊重大地與生命,謹守「不獵過多、不獵未成熟獵物」的原則。因此,在環山步道內,設有:淨化祈福之地、獵人射箭競技場、獵人階梯教室等文化自然景點,延續傳統泰雅狩獵的文化精神。
環山獵人步道不僅是一條山徑,更是泰雅族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象徵。它承載著原住民世代相傳的智慧,也展現了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可能性。現在,這條步道已轉型為親民的文化旅遊路線,讓更多民眾能走入山林,感受泰雅族獵人的精神,並在探索中學習如何與環境永續並存。
獵寮是獵人捕獵後分享獵物的地方。李加祈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