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TODAY追影劇】被遺忘的歷史:從東京大空襲看《哥吉拉-1.0》美日關係的矛盾與和解

LINE TODAY 電影

發布於 06月13日03:00 • 狂熱球主編Chris
圖:由狂熱球提供
圖:由狂熱球提供

2023 年由東寶工作室製作的全新哥吉拉電影《哥吉拉-1.0》,當時在上映後不僅北美、日本獲得好評,甚至在 2024 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擊敗《A.I. 創世者》(The Creator)、《星際異攻隊3》(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3)等好萊塢大片,拿下最佳視覺特效獎;台灣影迷苦等多月始終沒有盼到院線消息,終於在 6 月無預警上架 NETFLIX 。特效背景出身的導演山崎貴確實繳出了令人驚豔的特效畫面,而更有趣的點可能在於,有別於庵野秀明在《正宗哥吉拉》論述的政治攻防,《哥吉拉-1.0》再次將二次世界大戰那個滿目瘡痍的日本東京,以哥吉拉的型態展現出來並投入絕望的恐懼。

圖:由狂熱球提供
圖:由狂熱球提供

二戰的戰敗陰影與核浩劫的創傷

1954 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 10 年,史上第一部哥吉拉電影《哥吉拉》誕生。一個巨型生物出現於大戶島上,並展開大規模的破壞,這個怪物體積龐大,來歷不明,只要出現的地方就會造成建物損壞與人員的死傷;以日本的角度而言,哥吉拉象徵著 1945 年他們經歷的兩次核浩劫,只不過這個生物更像是自然在遭受到人為武器侵害後的劇烈反撲。

長崎與廣島兩顆原子彈血淋淋的遭遇與二戰歷經的戰敗經驗,讓日本人民花了數十年的時間調適與重生,也造就了許多藝術文化創作者以此歷史為本,這同時也是哥吉拉作為日本文化能夠屹立不搖長達 70 年的重要原因。日本民族與哥吉拉的連結像是一種無法理解的矛盾關係,侵略戰爭造就後續的骨牌效應,無法掌控的平民傷亡造就的悲痛,在時間更迭下提升了其角色背後的反戰思維;然而,《哥吉拉》中的許多情節,都是二戰與核攻擊之外的真實歷史,那些被勝利者無意或是刻意忽略的真相。

圖:由Netflix提供
圖:由狂熱球提供

第五福龍丸與東京大空襲

1954 年 3 月 1 日,美國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及埃內韋塔克兩個環礁進行了 6 次核子試爆,不過在代號 Bravo 的實驗中,美國錯估整體爆炸威力,導致在附近海域工作的多艘漁船以及居民遭受輻射侵害,其中一艘名為第五福龍丸的捕魚船在核爆後的數個小時一直暴露在輻射落塵的照射之中,此舉激發了日本激烈的反核運動,同時加劇對美的不信任感。《哥吉拉》電影中一開始神秘沈默的「榮光丸」就是對此的影射;也因此,1954 年《哥吉拉》反映的並不是全然兩顆原子彈的攻擊事件,更多的反而是這項武器與研發對日本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這場戰爭日本所付出的代價。

1945 年,在德國無條件投降後,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也正式結束,意味著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戰局正慢慢地走向戰敗,僅剩下幾個島嶼的日軍在做頑強抵抗;美國評估要完整攻打至日本本島難度非常高,同時也會付出慘痛代價,因此除了「曼哈頓計劃」外,同盟國開始策劃一系列的空襲行動,其中又以 1945 年 3 月 9 日展開的東京大空襲最為慘烈。

圖:由Netflix提供
圖:由狂熱球提供

過往美國在二戰時期的空襲行動多以「精準打擊」戰略為主,藉由攻擊軍工廠來破壞軍火供應鏈,不過日本並不像歐洲那樣是集中工廠的策略,反而是將各種組裝配件藏匿於民房之中,以降低被重點攻擊的可能性;但隨著接近尾聲,美國面臨結束戰爭的壓力,1945 年 3 月,由柯蒂斯李梅主導的空襲行動以燃燒彈為主,鎖定東京展開大規模的轟炸,乾燥的空氣加上東京當時多為木造建築,最終造成近 10 萬人死亡,近 41 平方公里的地方被焚毀。

《哥吉拉-1.0》中,哥吉拉造成最大的破壞地區為東的銀座,包含了指標性建築和光百貨與國會議事堂,這樣的設定除了與 1954 年《哥吉拉》呼應外,也毫不避諱的談論了東京大空襲造成的大規模毀壞與人民面對這類攻擊的絕望感,「銀座在空襲災難中倖存下來,卻被這個怪物拆成瓦礫!」

圖:由Netflix提供
圖:由狂熱球提供

擺脫不了的美日關係

哥吉拉的故事脈絡以及這個怪獸的角色設定,都猶如美國與日本兩國間過去將近一世紀以來的矛盾關係 — 總在破壞者與守護神之間擺盪,曾經造成國土災難的兇手,未來有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幫助著人民;1945 年主導東京大轟炸的柯蒂斯李梅一生與日本的關係就是如此,李梅在二戰之後積極推動親日外交,同時以自身的專業與戰爭經驗,協助日本成立航空自衛隊,1964 年,在東京大空襲後的 19 年,李梅獲頒日本的勳一等旭日大綬章,曾經的敵人,最終卻變成了復原與建設的推手。

哥吉拉的形象可以如此經典,穿越了銀幕,形成日本銷售至全球的流行文化樣貌,在於他乘載了戰後的歷史重量,從日本對美國的厭惡中誕生的怪物,再到原子彈攻擊後的核武器實驗造成的的大自然反撲,哥吉拉一直以來都是嚴肅的政治文化故事,但也因為兩國之間在戰後的合作,加速了日本在經濟上的復甦與科技的跳躍發展,甚至成為了冷戰時期至今太平洋第一島鏈最重要的同盟國家,彼此的依存隨著不同時代、不同的創作者,都有著不同的立場與論述。

庵野秀明鏡頭下的《正宗哥吉拉》就以「哥吉拉危急」建構一場荒謬至極的官僚鬧劇,中間依舊參雜了美國試圖干預的政治角力,以文戲武拍重塑了新世代的哥吉拉電影;《哥吉拉-1.0》則是相反,強化了哥吉拉在破壞上的恐懼(東京大空襲),但將主要文戲放在人物情感的堆疊,對美國的盼望(奶粉)與厭惡中,依舊保持著觀眾對歷史與是非的思索空間,證明了在哥吉拉登陸日本之後的 70 年,還是可以注入令人激賞且高品質的作品。

🎬 想找更多串流影視作品資料,別錯過LINE TODAY追劇搜尋

🎬 鎖定「TODAY追影劇」每期給你影劇好點子

TODAY追影劇 每期給你影劇好點子
TODAY追影劇 每期給你影劇好點子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9

  • 馬西
    每個男孩心中都住著一個哥吉拉
    06月13日11:26
  • Lucifer Lin
    負一哥吉拉好看
    06月13日11:25
  • HLWang
    日本現在還是得當美國小弟啊
    06月13日11:42
  • 張牛牛
    這次的哥吉拉 最成功的就是運用了完美的電腦動畫 不再是穿著皮衣的演員去破壞模型房子
    06月13日13:12
  • 小強
    內文不斷提及二戰時期日本本土遭遇空襲轟炸死亡人數有多慘重!身為軸心國,日本可是掃平全亞洲!戰線甚至遠及澳洲!!影評既然要說到歷史,怎麼不說日本在二戰期間殺了多少人,擄掠多少女性!光講被轟炸,沒事誰會飛你家頭頂在投放炸彈! 電影好看是一回事,政治無恥也是一回事,更可惡的是現在教的歷史似乎絕口不提日本軍如何橫掃亞洲,殺了多少無辜平民
    06月14日03:2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