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4 月 26 日,那壹哥就來分享一下跟"426"有關的文章吧!經營法律媒體的「法律白話文運動」與 Meta 合作,破解謠傳許久的都市傳說,解析 426 這個用語與「仇恨言論」的關聯性,以及為什麼這組「終極密碼」若在特定語境下,隱含不尊重他人國籍的表現,甚至導致民眾「被祖」。
「法律白話文運動」在Facebook(以下簡稱:臉書)貼文上解釋「426」在台語中讀音近似「死阿六(sí-a-la̍k)」,是針對特定國籍的咒罵與蔑稱。也因此許多人若是針對中國人的國籍發表「426」相關言論,將被臉書認定為違反《社群守則》的仇恨言論並移除貼文。
其實「426」這 3 個數字本來就有多種意涵,好比說在語境中使用”426“,例如說明「426 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日」,就不會被認定為仇恨性言論。
那麼接下來來解說 Meta 判定的「仇恨言論」。Meta 指出,若是網友提及仇恨言論時的目的是進行譴責,或是引起他人對該言論的關注並提高大眾教育意識等,且在發佈貼文時清楚表明意圖,《社群守則》允許用戶發佈此類言論。
仇恨言論也不僅只針對攻擊特定國籍的“426”,例如歐洲白人至上主義者公開宣稱「若看到有色人種將見一個打一個」,就是針對種族的仇恨言論,或者「女人就是洗衣機啊!髒衣服什麼的丟給她們就好」則是針對特定性別的攻擊。不僅如此,若在段落中咒罵「死台灣人」,或者如「台巴子」等這類被廣泛用於對台灣人的蔑稱,這些例子都屬於「仇恨言論」。
就臉書的 《社群守則》中對「仇恨言論」的定義,是針對他人受保護的特徵進行直接攻擊,包括貶低他人的種族、民族、國籍、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身心障礙、宗教信仰、種姓、和重大疾病等,皆違反《社群守則》。「法律白話文運動」也提出《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規定,各國法律必須禁止任何鼓吹戰爭的宣傳,以及任何鼓吹民族、宗教、種族仇恨的主張。
由於仇恨言論會營造出充滿恐嚇的疏離氛圍,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現實世界的暴力行為,因此Meta 規範用戶不得發表仇恨言論相關內容。
「法律白話文運動」也說明言論自由雖然是民主自由制度的核心價值,但同時言論自由並非無限上綱的自由。例如打假電話給 119,就不屬於言論自由的範圍,必須要負起一定的法律責任。各國政府也限制仇恨言論,是因為在法律上,保障每個人、每個群體的尊嚴,不會因為種族、性別、性傾向、宗教等等身分受到任何的歧視或威脅,和保障言論自由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