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中國致力發展低軌衛星技術,除了商業應用之外,其軍事方面的應用潛力也不容忽視。低軌衛星可以實現精確的目標監測和導彈導航,而中國的「千帆星座」系統一旦完全建成,將能夠為中國的全球軍事部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援;這無疑會引發其他國家的戒備,甚至可能導致新一輪的軍備競賽。
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的衛星技術也帶來了新機會。許多國家希望利用中國的低成本衛星服務提升自身的通訊能力和數據分析水準。因此,如何平衡國際社會的不同反應,建設更透明的全球合作機制,將是中國需要面對的另一項挑戰。
就中國國內層面來說,這項技術的應用無疑將對中國的社會管理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首先,這一技術可以大幅提升中國政府的監控能力。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和全球通訊網路的支持下,中國政府能夠更高效地進行環境監測、災害預警以及城市規劃;同時,這一技術也可以用於社會治安管理,例如藉由衛星影像輔助監控犯罪活動,提升執法效率。
然而,這種技術應用也引發了極大爭議。首先,衛星技術的普及可能進一步加強中國的數位監控能力,引發對個人隱私的擔憂;特別是在「智慧城市」建設的背景下,如何在技術應用與個人權利之間找到平衡,將是一個重要課題。另一方面,衛星通訊技術的普及可能進一步加劇數位落差,例如,農村地區是否能夠公平享受到這一技術帶來的便利,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還有就是相關技術發展也可能對中國的經濟產生深遠影響。衛星通訊的普及可以促進包括電子商務、遠端教學和醫療在內等多項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的數位化轉型。然而,這一過程中也可能帶來對傳統產業的衝擊,例如,地面通訊基礎設施的需求可能減少,對相關產業和從業人員造成影響。
最後筆者認為,中國低軌衛星技術的突破,固然代表了中國在太空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並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了重要位置;且這一技術的發展不僅為中國的商業戰略提供了新的支撐,也改變了國際安全格局,並對中國國內的治理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伴隨技術進步而來的國際壓力和內部挑戰也值得關注。未來,中國如何在技術應用、國際合作以及內部治理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從地面到太空的全球影響力,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作者》小蟻人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