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年輕人含東西說話?這些流行語你懂嗎?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01月04日10:03 • 發布於 2020年12月28日10:10 • 劉益強/換日線專欄
年輕人含東西說話?這些流行語你懂嗎?
年輕人含東西說話?這些流行語你懂嗎?

「朋朋(朋友),現在輪到我們口頭報告,同學到了嗎?」

「還沒呢!他還在路上,不知道老師會森 77 嗎?問老師我們能不能先報告?」

「可可。」

以上舉例的這個對話,經常能在台灣當今的大學校園聽見。對話中出現的字眼「朋朋」(意旨「朋友」)、「森 77」(意旨「生氣」)、「可可」(意旨「可以」)都是許多 Z 世代大學生在網路或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流行詞彙。

Z 世代的特殊用語日常

「Z 世代」包含出生於 1995 年至 2005 年間的人,因此 Z 世代前段的人年齡介於 18 至 25 歲之間,大部分人目前都是碩士班或是學士班的學生。除了先前提到的流行用語「朋朋」、「森 77」、「可可」之外,另外一些經常被 Z 世代大學生使用的流行用語包括在課堂上遇到老師刁難時說的「哭哭」 (哭泣)、上完課向朋友說再見的「88」(掰掰,或是諧音唸成「ber ber」)、下課後遺失物品時於網路交流版貼文並在留言區打上「推」、抵達台北車站後跟朋友說到了「北車」(台北車站的縮寫)。

我從馬來西亞來台留學將近 4 年,對於這些流行用語感到好奇,更覺得這些用語非常可愛有趣。熟悉這些流行用語除了讓我方便理解台灣同學之間的對話,更讓我在看網路交流版與台灣「批踢踢實業坊」論壇時快速了解網民想要表達的意思。

Z 世代大學生都「含著東西」說話嗎?

有些老師上課時提出口頭報告注意事項,包括耳提面命告訴大家上台報告時,話要慢慢說,快不代表口才好。我好奇為何老師會提醒大家的口語表達方式呢?這不就是已成年的大學生知道的事嗎?後來我看一些同學上台報告,發覺他們以平舌音的方式說話,語速非常快,發音模糊不清,口裡好像在含著東西,舌頭似乎已經疲憊動不起來。結果,我聽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抓不到同學想要表達的內容。我後來明白為何老師會再三叮嚀大家口語表達要清楚。

以上的經驗我也在校外遇到。有一次,我與就讀中文系碩士班的俄羅斯朋友相約在漢堡王用餐。朋友曾經就讀以中文教學為主的學士班,中文程度有母語人士程度,能夠與母語為中文的我流暢使用中文交流。可是當朋友在櫃檯前自信的以中文向服務生點餐時,朋友卻敗給了眼前約莫 20 歲的快餐店兼職服務生。服務生說話含糊不清,其中以「套餐」這兩個字的模糊發音最為明顯。朋友一臉茫然轉過頭問我服務生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只好尷尬的說服務生詢問是否要套餐。

接著我聽到服務生帶著好意以英文協助他點餐,朋友後來順利取餐。雖然有些服務生的表達方式不清楚,但是由於我經常去快餐店用餐,猜到服務生要說什麼,因此點餐時我不會有太大的溝通問題。用餐時朋友不解的問我為何我會聽懂服務生所說的話,我向朋友解釋也許 Z 世代看到會說中文的人時會習慣以 Z 世代熟悉的說法方式與他人對話,較難理解不熟悉這類說法方式的外國學生面對的溝通障礙。

回想起我剛來台灣求學時曾經面對類似問題,這個問題經常在我逛超市或大賣場時發生。每當我到櫃檯結帳時,只要眼前的服務生是 Z 世代年輕人,對話的結果會是我說「啊?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然後服務生會不耐煩的字正腔圓重說一遍。奇怪的是,如果眼前的服務生是中年人士,以上的問題卻不會出現。中年服務生簡單明瞭的表達方式讓我放心的完成結賬,輕鬆的帶著物品回去。

也許這些經驗只有在台生活多年的外國學生才能深刻體會。不曉得台灣學生到國外留學後會不會發現別人聽不懂自己所說的話?對我而言,在簡單的日常採買任務中無法與服務生有效溝通是我剛來台灣生活時難以跨越的障礙,當時這個障礙困擾著我的生活。

世代符號也形塑負面標籤

讓我眼前一亮的流行詞彙莫過於以數字為基礎的用語,比如一些 Z 世代大學生在談話中經常使用「89」。這些流行用語不僅在生活中出現,而且有些用語背後帶著歧視與偏見。當初我還以為「89」指的是民國 89 年(西元 2000 年)出生的人呢!咦?這麼巧 2000 年出生的人不就是 Z 世代嗎?這一年出生的人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在校園參與課業小組討論時,每當我聽到台灣同學提到「89」時,我想詢問對方這個用語的意思,不過為了不打擾討論進度,我一直沒有提出疑問。我在網路看批踢踢論壇時亦有看到這個用語被廣泛使用,查詢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用語的含義與背後的脈絡。

「89」或「8+9」,中文唸成「八加九」,閩南語唸成「八嘎囧」或「巴嘎囧」,顧名思義是指華人神廟中的「八家將」團隊。通常「八家將」會在神廟慶典活動中表演助興。由於神廟中的「八家將」團隊一般由黑道中人與街道流氓掌控,掌控者會吸引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 Z 世代年輕人加入團隊。因此有些 Z 世代大學生以「8+9」形容來自中下階層家庭、沒上過大學、缺乏人文素養、加入黑道成為流氓、製造社會亂源的 Z 世代年輕人。

Z 世代大學生塑造「8+9」這個世代符號時不僅反映有些大學生為低學歷年輕人貼上負面標籤的態度,同時體現 Z 世代的貧富懸殊、階級差異的現象,以及塑造學位至上、精英主義的價值觀。

究竟沒有大學學歷的人是一些 Z 世代大學生所謂的「8+9」群體只會破壞社會秩序的人嗎?高中畢業後在社會謀生、結婚生子的人算是「8+9」嗎?倘若擁有職場經驗的 Z 世代回到大學校園上課,他/她會被班上的同學排擠嗎?相信多元身份這回事值得大家討論與省思。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王新茜

【延伸閱讀】

●大學生的「環保手搖革命」:喝珍奶不用吸管,他們怎麼辦到的?
●語言、知識、國際觀,出國之後自然就搞定了?──台美大學生都有的幻想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4

  • 阿群
    好好說話是不會哦? 含滷蛋,台灣狗語,大舌丸…… 低俗當有趣
    2020年12月28日11:27
  • Mohammad
    很認真分析「8+9」一詞?
    2020年12月28日10:39
  • 徐偉勛
    講人話很難 ? 好好說話不行 ?
    2020年12月28日11:50
  • yu
    所以說 閩南語唸成「八嘎囧」或「巴嘎囧」 這兩句哪裡不一樣
    2020年12月28日11:22
  • 姜姜
    不只有年輕人會說話不清楚啊!很多中年人也有一樣的狀況😂而且沒有人會說89,都是說+9
    2020年12月28日11:5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