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想打疫苗的孩子 vs. 不讓他接種的父母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10月06日11:11 • 發布於 2021年09月24日10:25 • 唐光楠/洛杉磯進行式
想打疫苗的孩子 vs. 不讓他接種的父母
想打疫苗的孩子 vs. 不讓他接種的父母

9 月 22 日開始,台灣 12 歲以上的國高中生將陸續接種 BNT(輝瑞)疫苗。根據台灣全國教師工會在 9 月 14 日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校繳交施打意願書的比例在 95% 上下,也就是說,9 成 5 的人有意願施打疫苗。在台灣嚴守 Delta 病毒入侵校園的大方向下,趕緊施打疫苗還是當前最有效的一條路。

今(2021)年 5 月,美國的青少年疫苗已經開始施打,在 8 月中旬學校開學前,洛杉磯已經有 6 成以上的國高中生打過了第一劑疫苗。

以我居住在「最不美國」的洛杉磯為例,根據政府不分族群的整體統計,有 75% 的 12 歲以上居民打過了第一劑疫苗;細看分析:大約有 62% 的 12-15 歲國中生施打過疫苗、69% 的 16-17 歲高中生打過疫苗,65 歲以上的族群施打率更達到 91%,整體而言是非常高的。至少 6 成以上的爸媽都讓孩子打疫苗,畢竟現在美國的確診案例中以 Delta 變種病毒為主,就算青少年發病相對輕微,只要能減少生病的機率,總是好事。

在洛杉磯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中,雖然不想這麼認定,但事實似乎是如此──青少年打疫苗,和家庭觀念與族裔還是有很大的關係。

怕副作用、自認痊癒有抗體,仍有家庭對疫苗「抵死不從」

在大洛杉磯之下有 88 個小城市(學區亦以城市區分),以我居住的城市為例,12-17歲青少年疫苗施打率就非常高。根據政府資料顯示(見下圖),我們城市 12-17 歲青少年施打過的疫苗數量,比這個年齡層的人口還要多,因此在官方統計上,被認定施打率超過 100%(代表有些青少年已經施打了第二劑)。

全洛杉磯和我們城市一樣,青少年被政府認定施打率超過 100% 的城市,都是亞裔占一定人口比例的城市。而青少年施打率最低的城市呢?當中就有好幾區是以傳統白人/墨裔為主要居民的城市,青少年施打率都在 4 成到 5 成之間。畢竟,12-17 歲青少年要打疫苗,根據美國現在的規定,還是要父母同意;15歲以下更要父母或監護人陪同施打,如果家長不願意,孩子就算想打也不能打,這就是現況。

這一年來我接觸過的人當中,遇過兩對家庭表明「抵死不打疫苗」。一位是我在去機場路上遇到的 Uber 司機,他說他們全家 5 個人包括小孩都不會打疫苗,因為害怕有萬一──跟台灣一樣,對疫苗副作用(猝死、少年心肌炎等)的害怕大過於得 Covid-19 的害怕,所以不打。

另一對家庭則告訴我,他們全家已經得過 Covid-19(包括 3 位學齡孩童,最小的只有 4 歲),全家症狀都是無味覺加上小感冒,吃成藥即痊癒,因此身上有了抗體也不需要打了;加上先生的家族集體抗拒疫苗,因此打疫苗從來不是他們的選項。巧的是,這兩對家庭都是世居在洛杉磯的白人家庭,他們的心聲和政府披露的數據,不謀而合。

提高青少年接種率,「學校」扮演關鍵角色

那如果是孩子自己想打疫苗,但爸媽不給打呢?有,從我孩子的兒科醫生口中,遇過這樣的例子。墨裔的國中生在學校聽說 Covid-19 會致命,想要施打疫苗,他認為這跟流感疫苗一樣,打了增加抵抗力,因此躍躍欲試;但他的媽媽堅持 Covid-19 疫苗只是行政命令臨時通過的「不成熟疫苗」,不讓他打,認為還要等 2-3 年才安全。

因為國中生打疫苗需要家長同意,家長不同意,醫生當然不敢打,還扮演和事佬,建議孩子先等秋天打流感疫苗。簡單勸說,就讓孩子打消了念頭。畢竟 Covid-19 在這個年齡層並不致命,疫苗也不是強制性的,在它依然有選擇的狀況下,孩子施打的權益比不上父母的ㄧ句 “ Yes or No ”。

比起這例,醫療單位看到更多的是國高中生怕麻煩、懶得接種疫苗,但父母堅持要打,這主要發生在亞裔群體中。畢竟,主動要打針的孩子沒那麼多,大部分狀況,家長沒有意願,這件事就不會被提起。或甚者,在美國對 Covid-19 嚴不嚴重的看法其實很主觀,很少人會去看數據,除非親身經歷,不然都是家人、朋友的口耳相傳,特別是美國重症人數已經減少,大家逐漸把 Covid-19 「流感化」。

我相信,要美國整體大幅提高青少年疫苗注射意願,學校會扮演關鍵角色,如果沒打疫苗會影響就學權,有些父母就算自己沒打,也會為了讓孩子上學,帶去打針了事。

今天,如果我的孩子不願意打疫苗,我會強迫他嗎?坦白說,我會,比起可能的風險,我更害怕病毒對孩子肺部的長期影響,但我也會尋求其他解決方案──研發中的口服疫苗,就是對打針抗拒的一種解藥,如果讓孩子喝藥水代替打針,在兒童間的接受度應該會高出許多。

然而家庭觀念使然,我的孩子看到爸媽都打了疫苗、看到有同學接觸確診生被隔離一週沒來上課,他也問了很多次:「何時才輪到他打疫苗?」雖然他不喜歡打針,但潛意識裡,他已經建構了「打針更安全」的想法。

美國校園以「接種後接觸確診者免隔離」,變相推廣疫苗

在我所居住城市的高疫苗施打率下,開學 1 個月了,國、高中加起來 2 千多人,目前累積 6 名確診個案。我身邊已經有朋友收到校長來信,說孩子和確診個案有「密切接觸」,但是──只要你的小孩打過疫苗,就不用隔離,明天可以繼續來上學!如果沒打疫苗,就要乖乖待在家 1 週。

以我所居住城市青少年 100% 施打率的狀況來看,國高中生就算接觸確診個案,是不用隔離的,因為「打過疫苗」;換言之,學校以這樣的方式,變相鼓勵大家施打疫苗,增加父母與孩子的施打意願,畢竟,沒有爸媽願意孩子待在家自學。但同時,誰也不能保證打過疫苗就不會中獎,因此「打疫苗就不用隔離」的校園防疫政策,的確是符合「自由」這個大準則。

那麼沒疫苗可打的國小呢?確診個案就多了!不只是確診,我的孩子班上有 4 名小孩,曾接觸過確診兒童,被「強制隔離 1 週」。

家長間,每天最擔心的事就是接到校長來信,怕孩子被隔離甚至確診,大家都把校長的確診通知戲稱為「炸彈」,我們只能被動以對、每天做好防護;而且,多數學校並沒有家人連坐政策,每個小孩都是「獨立作業」,兄姊被隔離,弟妹還是可以到校。有些積極派的小學,則是每週定期幫孩子在學校做 Covid-19 測試,結果一出爐,老師和家長可以同步知道,採取進一步措施。因此,美國小孩現在對 Covid-19 的測試非常熟悉,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環。

近期,傳出美國 10 月將開打 5-11 歲(美國小學學齡)的兒童疫苗,對於年紀更小但風險可能更高的兒童,家長跟學校扮演的角色會更重要,甚至,我認為對於兒童疫苗施打和不施打的數據,各地區會分布更為極端。我有聽說,有些疫苗施打率高的學區考慮採取在校集體施打,但對於有許多居民抵制疫苗的學區而言,打的人依舊會是沉默的少數。

自由的美國經歷兩年 Covid-19 的洗禮,迎來疫苗解放社會;當疫苗走入學校,考驗的不只是家長的心臟、學校的應對、老師的耐心,還有得來不易的校園生活,能否持續下去。

執行編輯:劉芳瑜
核稿編輯:周盼儀

【延伸閱讀】

●防疫前段班接種疫苗仍難擋新疫情?下一步怎麼走?
●走過大量死亡病例幽谷──這國推動 4 項「防疫配套措施」,守護長照機構老人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