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1943年,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先生在瑞典成立IKEA,公司一開始只是在瑞典做一些民生用品的買賣。1948年,因為幫某項產品取名露絲,所以從此以後為家具取人名,便成為「宜家家居」(IKEA)的傳統。
1950年,宜家是靠郵購目錄,郵寄傢俱成為北歐最大的傢俱賣場。宜家於1990 年,在台灣開店,1998年前進中國大陸。
不知道大家逛IKEA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跟逛特力屋很不一樣?我問過很多朋友,大家都說在逛IKEA的時候,都會有種室內設計師上身的感覺,這可以從進IKEA展示區之前就開始的一連串暗示說起……。
IKEA Taiwan(@ikea_taiwan)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5月 月 15 日 下午 11:18 張貼
IKEA的廣告很少訴求「傢俱是舒服耐用的」,它反而會不斷強調,IKEA協助你設計你的家(這是第一個暗示)。進到IKEA之後,你會在門口就看到小鉛筆、布尺,把布尺掛在你的脖子上,把小鉛筆插在耳朵上,手上再拿一本印刷精美的目錄,我想你真的會開始覺得自己是一位室內設計師了(這是第二個暗示)。
IKEA的陳設都是情境式的陳設,像是嬰兒房、小孩子的書房、都會上班族或粉領族的小套房、小客廳、工作室等。這樣的陳設,很容易讓人開始想像:「嗯,要是這個擺在我家,應該怎樣怎樣……」、「孩子的那個小房間要是弄成這樣,應該很棒……」(這是第三個暗示)。
再者,IKEA的傢俱大多可以排列組合,像是沙發便有單人、雙人、L型等多種選擇,沙發布更有多種材質及顏色可供任意選擇搭配,若再加上沙發靠墊、小枕頭等配件,這確實會激起我們身體裡的「設計魂」開始創作,而創作是會讓人興奮且產生成就感的。因為光透過幻想,消費者就已得到了很高的滿足(這是第四個暗示),這種滿足,一不小心就把你推坑,讓你乖乖掏錢。
如果你仔細看看IKEA的經典傢俱或是新進放在主要展示空間的傢俱,你會在吊牌上看到設計師的國籍、姓名、照片及簡單的設計理念。你來IKEA是去欣賞這些設計師的作品,不僅僅是採購家俱而已(這是第五個暗示)。
把IKEA的傢俱買回家,你得拆開、組裝,如果組裝還算順利,在這過程中,你心裡的創作者會得到很大的滿足,更別說組裝完成後,你會拍照上傳到FB或IG去跟朋友炫耀,在朋友的眼中,你也可以是個有品味、懂設計而且是個會動手做的maker呢(這是第六個暗示)。
IKEA Taiwan(@ikea_taiwan)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11月 月 3 日 上午 5:50 張貼
在這六重的暗示下,你從一般的市井小民被催眠成為一名室內設計師,你得到了滿足,願意從荷包裡掏出新台幣來奉獻,成為IKEA的信徒。
IKEA,你真好樣的!
作者/符敦國 Kevin
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學院創意學研究所畢業
學生時期即喜好參加各類創意競賽,且把比賽經驗集結出書,曾著有《比賽高手一本通》,並開始四處演講授課。昔日曾在理律法律事務所、工研院、華創車電、華碩電腦等大型公司任職,從事的工作內容都與創意高度相關。
2013年還在超視的《超級金頭腦》節目中,獲得名嘴組週冠軍與年度總決賽亞軍。2013年起專職從事企業講師與引導師的工作,擅長的教學主題有「團隊創意與腦力激盪」、「會議溝通與引導」、「創意人格評量」、「利用12個故事角色打造有型品牌」、「情境提問力」。
教學經驗豐富,超過百場大專院校講座及企業授課,客戶遍佈兩岸大型企業,課程深受好評且邀約不斷。敦國老師喜歡把複雜的知識變成最簡單的觀念及架構分享給大家,自許能不斷分享到講不動為止。
FB│
買書做公益: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邀請您透過。
(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beautimode@beautim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