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520新總統就職前夕 白色恐怖受難人疾呼廢除《反滲透法》、反對綠色恐怖

風傳媒

更新於 05月19日13:37 • 發布於 05月19日13:33 • 兩岸中心
5月20日賴清德就職前夕,19日政治受難人及台灣社會各界團體代表在「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前,藉民進黨政府核定的「白色恐怖記憶日」,呼籲以史為鑑,主張廢除製造兩岸敵對、形同白色恐怖時期惡法的《反滲透法》,抗議民進黨「綠色恐怖」。(主辦單位提供)
5月20日賴清德就職前夕,19日政治受難人及台灣社會各界團體代表在「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前,藉民進黨政府核定的「白色恐怖記憶日」,呼籲以史為鑑,主張廢除製造兩岸敵對、形同白色恐怖時期惡法的《反滲透法》,抗議民進黨「綠色恐怖」。(主辦單位提供)

準總統賴清德即將在5月20日就職,今(19)日也是行政院核定後首個「白色恐怖記憶日」。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號召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及各界社團代表在總統就職會場旁的白色恐怖紀念碑前,提出「堅持法理一中」、「確保兩岸和平」、「廢除《反滲透法》」等主張。

受難人:《反滲透法》複製戒嚴體制,塑造兩岸敵對

主辦單位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周弘奇表示,民進黨政府將1949年5月19日宣布《戒嚴令》的日期定為全台必須紀念的「白色恐怖記憶日」,卻在紀念「白色恐怖」民眾受難史的同時,一再複製戒嚴反共時期的兩岸敵對政策,更制定《反滲透法》,通過黨政立法、檢調偵搜、媒體渲染施加意識形態控制,塑造敵對與仇恨意識,散布恐慌氛圍,宛如新戒嚴體制下的「綠色恐怖」,無疑是弄權欺民,撕裂兩岸和平,毀壞台灣民主化成果。戒嚴時期的政治受難人,是兩岸敵對的受害者與見證者,為了不重蹈戒嚴白色恐怖的覆轍,因此疾聲呼籲應以史為鑑,廢除《反滲透法》。

曾因1970年代「成大共產黨案」被判死刑,繫獄10年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指出,賴清德就職前一天的日子,是台灣宣布《戒嚴令》75周年,雖然當年的反共戒嚴體制造成兩岸分隔長達75年,歷史翻了好幾番,但沒改變的是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是中華民族,同時一直不變的是要求國家的統一。回看歷史,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的歷史浪潮衝擊下,解決台灣問題的歷史進程已進入轉折性的關口,和平統一是最符合台灣同胞和兩岸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兩岸同胞攜手迎難克難同心堅持完成和平統一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吳榮元說,台灣地區自1949年起實施戒嚴,直到1987年宣布解嚴,遺害兩岸關係及台灣民主化正向發展影響特別深遠。回顧歷史反思戒嚴惡法,值得緬懷的應該是紀念解嚴的重要意義,而不是紀念錯誤的戒嚴歷史。面對台獨法西斯化肆行綠色恐怖重建戒嚴體制,打壓民主破壞兩岸和平交流,倚附外力將台灣帶向兵凶戰危的險境,反對台獨法西斯、守護民主、維護和平是人民自覺自主的自救運動。

勞動人權協會會長、現任新竹縣議員羅美文也在活動現場代表勞工族群,發出兩岸和平呼聲。羅美文呼籲,唯有兩岸和平才能創造公平就業大環境,才能改善廣大勞動者的勞動處境,為了社會公平,必須反對兩岸敵對政策,廢除《反滲透法》,還給兩岸民眾正常交流交往的和平環境。

主辦單位表示,白色恐怖受難人與家屬,以歷史的受難者及見證者的身分,在賴清德就職前夕,以及5月19日「白色恐怖記憶日」當天,呼應5月7日台灣民間各界發起的《和平宣言》運動及6項訴求,要求全面廢除《反滲透法》,呼籲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恪守法理一中,正視台灣社會的兩岸和平民意。

陳建仁:核定「519白色恐怖記憶日」,治癒家屬苦痛

同日下午,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行「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宣示大會,即將卸任的行政院院長陳建仁、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以及500多位受難者及家屬與會。

陳建仁在宣示大會上表示,行政院今(2024)年4月核定紀念日活動,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記得戒嚴時代這慘絕人寰的歷史、記憶,以及當中很多的受難者,如果不記得,就不知道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和思想,有多重要。他也期望,接任者能繼續努力,讓所有的受害者家屬和苦痛都得到治癒,也希望朝野和民間團體,一起為更美好和團結的台灣努力。

監察院長、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則指出,「我們今天推動519白色恐怖紀念日,透過記憶過去,才能反省台灣在威權時代,國家暴力的本質,才能讓台灣人民包容,共同前進。」

籌備會召集人王美琇說明,歷史記憶也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地基,只有地基穩固,上面的民主政治才不會搖搖晃晃。他也期望行政院、文化部和教育部持續努力,讓歷史記憶成為台灣人民共同的記憶、成為社會文化的底蘊、成為整個國家最重要的民主地基。(推薦閱讀:風評:黃循財vs.吳釗燮,你信誰?

大會放映了兩部影片,分別是陳麗貴導演的《519》與李惠仁導演的《如果你問起》。前者細敘關於白色恐怖時期的傷痛字句,後者則由詩人李敏勇吟詩帶入,引領眾人重新追索台灣過去的歷史記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