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將這本書從書店櫃上取下,讀者第一眼就會看到三行黑色的字,清清楚楚地印在以白色為底的書腰上:「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的今日,反而是百年來最平等的一刻?」
這樣的疑問句,正是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平等的反思》論述的軸心。而在這本新書的發表會上,這句話也是兩名講者隱約共享的出發點。講座中,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和獨立記者楊智強兩人各自分享這本書帶給他們的啟示,分別從不同的台灣本土議題切入,但都切合了這本書的命題:我們在平等的路上明明就已經走了這麼久、這麼遠,為什麼若要往前推進,每次卻總是顯得這麼困難?
➤邁向平等是可能的,卻也是不確定的
10年前,皮凱提以大部頭巨著《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聞名
,一時之間廣受矚目,有人形容這位法國學者幾乎成了「搖滾巨星」。在書裡,他詳盡分析多國的歷史數據,特別強調「資本報酬率」在財富分配不平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該書當年同時獲得學界和社會大眾的注意,也直攻美國各大暢銷排行榜,但篇幅和論證過程對許多讀者而言依然不好入口,不時有讀者承認自己始終沒有辦法讀完。
相較之下,他的這本新作《平等的反思》不僅篇幅更短,而且書中的「故事主軸」也更容易掌握。在書裡,他以各種歷史數據為基礎,分析幾項歷史上的重要制度變遷如何形塑社會不平等的長期發展,涵蓋範圍從貴族制到奴隸制,從累進稅率到社會福利,以及各項促進教育、政治機會平等的變革。
皮凱提的論點是,18世紀後期以降一波又一波推動社會平等的運動,確實在很多方面讓社會往正面的方向前進,但現狀仍然有太多明顯的不足之處,而且繼續向前的道路也充斥著不確定性。
在書的第一章第一句,皮凱提自己是這麼說的:「人類會進步,邁向平等之路是可能打贏的戰鬥,但這是一場不確定的戰鬥、一段戰戰兢兢的社會政治進程,永遠都在進行當中,也永遠是人們討論的社會議題。」
而在新書發表會現場,苗博雅和楊智強兩人正是從不同的、個別的本土社會議題入手,呈現這一系列的戰鬥在台灣究竟為何如此不確定,如皮凱提所說充滿了各種戰戰兢兢。
➤人人都「委屈」的背後,是對「平等的具體意涵」理解不同
對此一問題,在20分鐘發言的收尾階段,苗博雅這樣總結自己的觀察:「縱使客觀數據告訴我們,如果把時間拉長到100年,『喔!現在是一個相對平等的年代了』,但每個人的心中都感覺現在超級不平等的,『我人生中感到最不平等的時候就是現在!』甚至即使是有錢人,像我的選區裡有很多經濟寬裕的選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被委屈了。」
在講這段話時,苗博雅的語調輕鬆詼諧,然而,到了下一秒,她的口氣就立刻嚴肅了起來:「這是存在的現象。」對她而言,身為政治人物,「比較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能力找出答案,或者,也許找不到答案,但是找到路徑。」換言之,有些人就是會感到委屈,不論是否認同他們的看法,需要的都既不是訕笑,也不是自暴自棄,而必須當作現實上得想辦法處理的問題。
關於人們現實上會有的種種委屈,苗博雅分析,這經常反映人們對「平等」的具體意涵有不同理解。苗博雅舉例,比如原住民族學生外加名額(俗稱「加分」)的議題,近年來在大學校園社團內引起許多怨懟甚至譏諷。「我做善意的理解,幫他們整理一下意思:『我認識的原住民同學,從小都跟我一樣住在都市,甚至他家的經濟狀況還是比我好,為什麼還可以用制度加分?可以付出比我少的努力,就跟我考上一樣的學校?』」在這樣的案例中,與其說這些人是不認同平等的理念,不如說是對「平等」的意思有不同看法,對平等的想像是以經濟弱勢為主,進而認為原住民族學生得到的「優惠」並不公平。
➤市長說,社會住宅租金太低才不公平?
除此之外,苗博雅也提到,每次內閣改組都會有人爭論,如果沒有證據證明違反「用人唯才」的原則,內閣部長女性比率低是否真能算做不平等?又比如,講座中他也提及自己身為議員非常關心的社會住宅議題,整理出兩種不同觀點。苗博雅說,他自己主張社會住宅應該以照顧弱勢為優先目標,但前市長柯文哲任內卻認為應該「使用者付費」,而且希望做到「自償」,也就是蓋社宅的成本要能夠全數回收,所以曾開出一個月4萬元的房租價碼。
他表示,這從他自己的觀點來說是難以想像的,「社會福利怎麼會把錢收回來?我們每個月也補助中低收入戶,難道也要把錢收回來?但柯市長認為,如果自償率沒有100%,那叫做債留子孫,是對後代的不公平。」
「這個觀點就跟我差很多啊,」苗博雅前前後後用了一個又一個的案例,說明社會上對於「平等是什麼」的歧見,正是爭取平等的道路為何充滿不確定、為何總是令人「戰戰兢兢」的一大原因。
➤「讓他超時工作是我在幫他」:不平等經常來自不理解
楊智強則從他過去的報導經驗當中,提出進一步的觀察:有些時候,這種歧見也來自於人們對於彼此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在簡報的第一頁,就寫出這幾個關鍵字:「未知、非我族類、不想了解、沒有必要了解……」
他分享,當年他採訪烏干達來台打黑工的16位學生:他們是被騙來留學,信任台灣學校招生時「有英文授課師資」的謊言,揹了一身債來到彰化「念書」,實際上卻沒有聽得懂的課可以上,反倒被指揮去位於苗栗的工廠超時打工還債,甚至沒有受到《勞基法》最低限度的保障。然而,當楊智強去詢問負責這些學生的人力仲介時,得到的答案卻是:「我讓他超時工作是我在幫他。」
「我就覺得,『哇……』」楊智強接著說,「因為他們一開始看待這些學生的方式,就不是把他們當成留學生。」他轉述某位受訪的人力仲介業者如何言之鑿鑿:「他直接跟我講,『這些學生來這邊不是來讀書的啦!他們是來賺錢的!」正是在這樣的理解下,人力仲介業者更是理所當然地預設「是他們自願的啊,他們想要賺更多錢」,即使業者情知這些學生是「超時工作」,卻說服自己這一定符合這些學生的意願,以此合理化自己的做法。
「所以,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往後走的。」楊智強在分享的尾端下了這樣的結論。即使社會有了許多更進步的變革,但也難保人們對彼此——比如對於外國學生和移工——的理解都足夠正確,能夠持續支持著社會往平等的方向前進,而不會走上回頭路。
➤制度是可逆的,所以我們更需要「落實在生活每一天」的政治
講到這裡時,楊智強的簡報上秀出了一整段話,引用的是《平等的反思》前言,是皮凱提認為本書最為明確的「結論」:
「人類社會總是不斷在創造新的規則與制度,建立社會架構,分配財富和權力,不過這些選擇永遠是政治性的,也是可逆的。」
皮凱提的意思是,既然這些制度都是政治的,而不是僅由科技、由產能、由人類天性所決定的,就意味著人們都依然有可能推翻舊有的結論。何況,這些所有的政策也都經常建立在暫時的妥協、在當下人們的觀念和利益之上。歷史告訴我們往前走是可能的,但反過來說,退後也是可能的,這只不過是一體兩面。
於是,切到下一張簡報,楊智強繼續引用皮凱提的句子:「光靠抗爭和權力關係本身並不足以成事。」在後面的段落裡,皮凱提也提醒不該把抗爭、把權力「神聖化」。誠然,抗爭和掌權都是推動改變的必要條件,但是,誰知道改變會是好的還是壞的呢?皮凱提警告,任何抗爭、任何權力的運用,都「無法保證取而代之的新制度與新政權是否永遠會像大家當初期待的那樣平等,能夠帶來自由。」
「這個東西呢,」楊智強頓了半拍,「真的很難。」他主張,這一切都仰賴著人們不斷付出真實的關心,對於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事關平等的議題,去理解不同群體的人們到底遭遇了什麼。
面對這樣不確定的、戰戰兢兢的戰鬥,楊智強說,顯然不是每4年投一次票、決定由誰掌權就能確保有好的結果,能確保社會往更平等的方向前進。「政治必須要落實在生活每一天」,在演講的尾端,這是他所給出的答案。●
平等的反思
Une brève histoire de l’égalité
作者: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譯者:陳郁雯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研究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講座教授,倫敦政經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中心百年教授。
皮凱提22歲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1995年返回巴黎,陸續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2002年獲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獎;2013年獲葉留揚森獎(Yrjö Jahnsson Award),是專門表彰對經濟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的45歲以下歐洲經濟學家的重要獎項。
皮凱提專研經濟不平等問題。其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全球造成罕見的閱讀與討論風潮,將21世紀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議題推上公共論辯的高點。皮凱提並推動全球150名經濟學家跨國合作,累積資料與研究成果,形成不斷更新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WID.world),將全世界收入與財富分配的現況及歷史演變資料於線上開放瀏覽。
主要著作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資本與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快來吧!》、《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定期贊助
單筆贊助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謝達文(自由撰稿人)
張震洲 2024-09-18 11:30 平等的反思, 皮凱提,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苗博雅, 楊智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