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外國人看百年茶行:從酒和咖啡產業中找方向

關鍵評論網

更新於 2021年11月08日08:35 • 發布於 2021年11月08日08:24 • Austin Yoder

翻譯/紅凱利

三峽,少數位於臺灣低海拔的製茶地區,其高度僅約海平面以上200公尺至600公尺,且距離台北市不到一小時的車程。抵達三峽丘陵地時,放眼可及都是茶葉栽種地,更可以看見許多農人正彎著腰辛勤的採集茶葉。就天然環境而言,三峽可說是非常豐饒的。因此,某些特定生長在三峽的茶葉品種,不像梨山、福壽山等高海拔茶區,兩到四個年度才能收成一次,而是一週就可以收成一次呢。

產於三峽最常見品種為青心柑仔,生長區域集中於原產全發酵茶的區域,並且顏色變化會由白轉黑。除了青心柑仔,三峽大多產水果,像是橘子、柚子、苦瓜茶果以及龍眼,或是其他柑橘類水果。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很慶幸有機會可以體驗到臺灣正港的製茶業,並且幸運地擁有許多契機可以學習茶的歷史、瞭解臺灣製茶農民的創意,以及與傳統製茶人在國內外的生意往來。也正巧遇上參觀建安茶行的絕佳時機,並且與建安茶行的經營者王考廷先生度過愉快的一天。

目前經營者王先生的祖父於日本尚未佔領臺灣前,便一手創立建安茶行,茶行歷史已超過百年,而王先生為第四代經營者。由於創立時間久遠,建安茶行不僅見證近百年來的臺灣歷史,更對於茶葉市場波動的發展與適應、政府政策的變化,均有深入的瞭解與探討。

走進建安茶行,你可以立即感受到時光回溯的氛圍。數代製茶人的歷史身影充斥每一角落,就像黎明時刻,在薄霧中所感受到的濃厚茶香味一般縈繞身旁。建安茶行的大門由曝曬過無數小時的紅磚製成,而門上所懸樑的椽,更是出自於三峽本地製造質地堅硬、品質良好的木椽工廠。而製茶機器的生產時間更可追溯至1950年代,即便年代久遠,所有機器仍然可良好運轉。

王氏家族四代傳承至今,從三峽地區茶業生產協會手中接過許多不同茶種的獎項,包含首獎以及令人欣羨的特別獎,更是臺灣茶類比賽常勝軍,像是於南投2006年天下名茶大賽中,榮獲紅茶組金牌獎等。王先生非常自豪地告訴我,茶行新營業方針與創意已經改寫了家族歷史。

「在我爺爺的年代,茶業出口以拓展版圖為主,也就是數量的取勝,而這正是我的家族開始感受到茶葉帶來利潤的年代。對我爺爺而言,他非常開心能藉由此機會將如此獨特的產品推向全世界,並且讓全世界有了愛上臺灣茶的機會。」

Photo Credit: Austin Yoder
Photo Credit: Austin Yoder

 

日據時代下的臺灣茶業

在日本佔領臺灣期間,日本政府對於茶葉生產數量、品種都有所限制,臺灣農民只能產出全發酵茶,像是東日本紅茶(又名日東紅茶)。當時,日本人將臺灣視為附屬日本帝國的「小東京」,也正因為如此,台灣被用來低價大量生產消費品如茶葉。想當然,日本人並沒有教育臺灣茶農如何生產利潤高的茶種,為的就是保護日本本土的產品競爭力。

除日東紅茶,臺灣茶農只被允許生產利潤低的茶類,好比綠茶、紅茶。但是不能在臺灣本島內販售,以免妨礙日本在臺經營的市場。因此,在這時代的政治局勢下,建安茶行所生產的茶種皆以紅茶為主,並且主要用於大量出口,可說是毫無利潤可言。

二戰後的臺灣茶業

1943年11月開羅會議後,日本政府在臺統治走到盡頭。

當日本過往限制漸漸鬆綁後,臺灣茶的生產方式及品種選擇都較以往來得自由。王氏家族開始製造紅茶以外的茶種,例如包種茶、茉莉花茶、東方美人茶等,也逐漸重視國內市場的比例分配,不像過往日本統治時期只能用於外銷一途。

60年代到70年代的臺灣茶業

這年代開始,王氏家族開始改變生產品種及銷售方針。

原為東方美人茶為出口導向的王氏家族,轉向大量出口龍井茶以及茉莉花茶。但由於政府暗中支持農林茶行,導致外國買家都必須透過農林茶行而造成出口壟斷,許多小型茶行只能致力於國內市場的開拓。

當代的臺灣茶

農林茶行的壟斷行為終究只是一時風光,外國買家逐漸看到由臺灣其他茶行所製造的高品質茶類,並且逐漸與本地供應商有了穩固往來。本地茶行不僅提供一般茶葉,更提供獨特的茶葉品種。交易往來之間,語言的溝通反倒成為最棘手的問題。即便如此,茶業的國際貿易增長速度仍比咖啡產業還來迅速,因此需要大量的時間及精力投入。王先生預計,在未來五到六年,茶農將轉向少量生產,並生產健康的有機茶葉為主。甚至,會與西方酒類產業以及咖啡產業形成三強鼎立的局面。

茶葉產業的未來展望

因應時代潮流,王先生帶領著建安茶行走向不同以往的方向。

「消費者在過去數十年間變得更加聰明,也更加挑剔。以咖啡產業而言,過去數十年間成長幅度大量攀升。然而,消費者現在想要的已經不是像水一般的乏味咖啡,而是獨特、高品質且『有趣』的咖啡。甚至,消費者希望能品嚐到像水果一般擁有豐富滋味的咖啡。但這種咖啡並不適合大量生產,而是必須為消費者量身訂作。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茶業發展,因此,未來將會更注重品質的把關,以及少量生產等基本原則。」

健康、季節性的生產模式

由於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對於大多數茶農以及王家而言,龍井茶在臺灣的栽種越來越困難。因此,建安茶行開始由主打龍井茶,轉成強調不同品種茶類的季節性。何謂強調季節性呢?由於四季天氣條件不同,建安茶行試圖用最順應自然的方式栽種,希望藉由此法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以便區隔出建安與其他茶行的不同。

「在冬末和初春時,因為生長環境較為涼爽,茶葉成長速度較慢。葉子相對而言面積較小,水含量則會相對飽和,因此春茶往往較其他季節來的稍甜;夏茶,則給人較淡雅的口感;秋茶則是口感較為厚實及濃烈。我們希望將每個季節的特色發揮到最大,進而帶給消費者全新體驗。」

不管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或是以長期在酒類市場拓展,以及親自參與美國咖啡產業,王先生對於建安茶行風格、經營方向的定位,是我所熟悉的市場策略。但王先生所提倡的「少量生產」,卻是極少數臺灣茶農採用的獨到經營方針。

王先生對於茶業未來的預測,或是少量生產這樣的策略是否準確,仍有待觀察。然而,從建安茶行創始至今,歷經不同經濟與政治變化,其成功是有目共睹。未來在國際競爭、全球暖化等高度壓力之下,建安茶行已建立一套新策略因應現代潮流。因此,臺灣茶業的未來是非常被看好的,不論是適應新興茶業生產方式或是未來趨勢,相信世世代代之後,臺灣茶業仍將繼續成長茁壯。而我個人也相信,從酒與咖啡產業在西方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中,可以讓臺灣茶業從中學習、檢討並改進。

對一個愛茶者而言,這真是一個激勵人心的時刻,我等不及看到5至10年後,臺灣茶業的發展究竟會是如何!

更多關鍵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