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遠距諮詢」助攻,讓台灣醫療無遠弗屆

遠見華人精英論壇

更新於 2023年02月04日17:59 • 發布於 2023年02月04日08:54 • 邱冠明

走過令人煎熬的2022年,台灣距離「超高齡社會」僅剩不到兩年。屆時,台灣每五人中有一個是老人;65歲以上民眾有半數要照顧另一伴;55~64歲人口有逾六成須扛起照護之責,且平均照護期長達九年。這些令人震撼的數字背後,突顯出以智慧科技(如遠距模式)協助醫療照護的急迫性。

加上2022年4月,政府啟動「新台灣模式」,確診人數大幅攀升,疫情順勢成為遠距醫療的推進器,國人的接受度提高許多,醫界也加速「門診虛擬化、協作雲端化、照護居家化、溝通線上化」的推展,成效斐然。

在疫情後期,包含亞東醫院在內的醫療機構,便紛紛借重智慧科技納入Home(居家)、me(以人為本)、Hospital(醫療院所)的思惟,讓「Homespital」逐漸成為遠距醫療轉型的主旋律。

疫情順勢成為遠距醫療的推進器,國人的接受度提高許多,僅為情境配圖。張智傑攝影
疫情順勢成為遠距醫療的推進器,國人的接受度提高許多,僅為情境配圖。張智傑攝影

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能有更多想像

然而,當新冠走向流感化,人們與病毒共存,醫院服務回歸到「健康促進」的本質,如何延續民眾對智慧醫療科技的熱情,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深切課題。

遠距醫療雖然在指定項目從2021 年已納健保給付,但國內法規仍嚴謹,且範圍有限,尤其面對資安、隱私等爭議,還有資訊流、金流等基礎設施建構及法規層面待克服,都足以讓遠距醫療的進展卡關。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醫療諮詢」層面同步努力,甚至讓遠距醫療打破國界限制,讓醫師的專業意見借助雲端,串接到民眾端,成為即時解惑的最強助力。

例如,三更半夜時,新手爸媽面臨嬰兒哭鬧,或家中有長輩突然身體不適,不用馬上衝到急診室,可先藉由通訊設備找醫師視訊問診,了解如何運用現有資源,應對緊急狀況,或到藥局購買藥物應急。

又如,旅居國外的台商,若擔心在當地就醫被敲竹槓或害怕醫師誤診,可透過遠距諮詢專線,對接台灣熟悉的醫療體系,找到信任的醫院及醫師諮詢「第二意見」,再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式。

由此可見,遠距諮詢服務不必侷限於身處台灣的國人使用,也能將其打造為台灣醫療接軌國際的平台。當然更不應該局限在健保給付項目,而應該勇於提出價值主張,爭取自費市場。

我們可從語言相通的台商、華僑做起,透過台灣的醫師提供諮詢,讓旅外台人、東南亞地區僑民獲得專業醫療建議。

最理想的情況是,當僑民接受優質的諮詢服務後,願意飛到台灣接受治療,此舉不但能開拓醫療商機,也能落實台灣醫院新南向政策,將台灣醫療量能推展到東南亞國家,甚至世界各地。

想要實踐此一願景,台灣醫界須再強化醫療專業度,並加速智慧科技的軟硬體建置。當民眾認同台灣醫療提供的服務與價值,讓供給與需求按照自由市場運作,遠距醫療就有更多元的想像,台灣堅強的醫療實力與底蘊,也更能讓世界看到。

👉 掌握議題動向,一起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