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如何在老去之前,建立可靠的互助人脈網?50後開同學會,讓朋友成為人生下半場的主軸

50+好好

更新於 2023年09月27日03:44 • 發布於 2023年09月25日02:50

文/陳莞欣 主圖/復興商工71屆校友會陳素菁提供

你,同學會了嗎? 拜網路社群媒體之賜,近年來,「同學會」幾乎是人過中年後一個心靈上的另一種「家族」。打開手機,每個人的社群軟體裡都有至少1到2個不同求學階段的群組。群組裡頭,笑話、閒聊、約吃飯、傳照片、養生資訊……,什麼都有。

縱使資訊響不停,有時有些困擾。但人生下半場,熱鬧總比冷清好。

藝人郭子乾笑說,中國海專校友會的LINE群組裡,有人上傳了他模仿教官的影片。大家看到影片,開始熱烈討論學生時代的回憶,連教官說:「很好,我喜歡」的樣子都還歷歷在目。他懷念地說,「到了這個年紀,懷舊真的挺不錯。」

除了不斷增生的LINE群組以外,同學會的興盛也創造了不少社會現象。不僅各大飯店均推出同學會專屬優惠方案,全民大劇團的舞台劇《同學會!同鞋~》,以一群大學同學從28到80歲的同學會為主題,內容大受觀眾好評,至今已5度加演。

心理師林仁廷指出,懷舊即意味著和往日連結。勾起懷舊情緒的要件可以是有形的物,也可以是無形的情感。而同學會剛好涵蓋了這2項要件。它創造了一個特別的空間,讓眾人團聚,感到溫暖。

50歲以後的同學會 是一種人生階段的「心理整合」

仔細看看各校同學會舉辦的時間點,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不少人會在畢業至少30年以後,也就是50歲前後,才舉行第一次盛大的同學會。

為什麼偏偏是50歲的同學會,特別讓人「有感」?資深編輯人黃威融,2017年剛參加了建國中學畢業30年的同學會。「以前我總覺得這些事情跟我沒關。」他說,人在20到40歲,正處在渴望功成名就的階段。但50歲以後,工作的壓力減輕、孩子逐漸長大成人,夫妻進入空巢期。「開始要進入閒雲野鶴、與世無爭的階段了,這時候開同學會滿好的。」

50+社長許耀雲目前LINE當中,有小學、高中、大學的同學會群組。談起學生時代的老朋友,她認為,人生所有難忘的第一次都發生在這群人身上。第一次想交朋友、第一次參加社團、第一次談戀愛…。在老朋友面前不用掩飾,可以回歸彼此最單純的樣貌。奇妙的是,50歲以後的人生就像回到青春期。「你又變成那個沒有工作、沒有家庭的少年少女,成天只想跟朋友膩在一起。」

中年,是展望未來與回望過去的分水嶺。林仁廷指出,人生最後一個時期重視的是心理上的整合。例如,自己的這一生過的如何?有哪些豐功偉業和遺憾?還有哪些事情尚未完成?和老同學相見,讓我們回味美好的往事,修補過去的傷痕,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吃吃喝喝以外 同學會還可以做更多事

同學會聚在一起,聚餐出遊算是基本行程。50+好好向讀者募集同學會最難忘的回憶,發現同學會有愈來愈多「進階款」的玩法。有人和失散38年的足球隊同學一起背上隊袋,遠赴美國找隊友;也有人到同學開的婚紗店,大家一同換上白紗合影紀念。

↑國小到國中的足球隊友睽違38年後團聚,大家背著隊袋前往洛杉磯影城。(50+讀者王嵩梅提供)

↑樹人醫校的同班同學,在同學開的婚紗店一起拍婚紗照。(50+讀者陳怡夙提供)

即使是尋常的旅行,和老同學在一起就有了不同的意義。50+的讀者李慧娟和3位中國海專的同學約好,人生一定要有一次「拋夫棄子」的旅行。終於在2017年的耶誕節前夕,4人一起到日本東京自助旅行。沒有先生小孩、沒有家庭的責任重擔,只有一輩子的好朋友。她說,和同學一起出遊,感覺特別自由放鬆,「連老師都很羨慕我們的友情這麼緊密。」

↑畢業30年,大家終於湊在一塊,到日本旅遊,感覺又回到18歲。(50+讀者李慧娟提供)

一群人的力量,大於一個人。台南後甲國中畢業的校友蘇中貞,幾年前透過臉書找回失散30多年的國中同學。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同學會結合公益。2016耶誕節,他們請家扶中心的孩子一起到飯店慶祝。每個同學按照自己的能力,認購不同額度。在飯店工作的同學提供場地、擔任課輔主任的同學為孩子們送書、講故事。導師扮成聖誕老人,送孩子們禮物。大家一起過了一個難忘的下午,也賦予同學會更大的意義。

↑同學會結合公益,更有意義。(50+讀者蘇中貞提供)

人過中年,人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集體出書,也是一種分享的方式。專欄作家丘美珍,2015年參加北一女的30重聚後,邀請同學,寫下畢業30年來,在工作、婚姻、生活,乃至於人生的體悟。有人在大學聯考失利,有人婚姻非常不順利,也有同學被裁員了好幾次。這些稿件在2016年集結成書《時間教會我們的事》,和年輕人分享對人生的體悟,首月就賣出1萬冊。

老同學就是另一種「家庭」形式

丘美珍認為,朋友就是人生下半場的主軸,也是心靈上的家人。她笑說,人生走到最後,連家人都可能會淡去。「但至少老同學都會來參加我的告別式!」

↑2015年,北一女30重聚。(楊健志攝,丘美珍提供)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也認為,人到中年,確實會特別想珍惜和老同學之間的情誼。近年來社群媒體興起之後,她和幾位朋友一一找回當年在銘傳女子商專的同班同學。全班35人中,現已找回28位,尋回率高達8成。這群同學每年年底固定舉辦尾牙,初四則定為「回娘家日」。大家一起到丁菱娟家裡,一人帶一道菜,享受溫暖的聚會時光。

「老同學間的熟悉感跟信賴感是不可取代的。很多事情不用特別講,他們都懂。那樣的懂讓人放心、自在。」丁菱娟回憶,幾年前班上有個同學罹癌。她在世的最後兩年,同學們輪班在醫院裡照顧她、為她打氣。同學過世後,這份看顧之情延續到下一代身上。丁菱娟和幾個同學告訴孩子,「有什麼困難都可以來找我們幾個阿姨。」

其實,「同學會熱潮」是一個嶄新的社會現象。以前,人們仰賴子女的支持和照顧度過晚年。但許耀雲觀察,現在的五年級生已經意識到養兒愈來愈不可能防老。在人生各種關係的排序當中,家人、職場人脈的聯繫都在逐漸變淡,朋友的重要性反倒快速上升。

例如,在她高中同班同學的LINE群組裡,每天至少會有一篇發文。大家有任何問題想討論,都可以提出。例如,家裡有失能的長輩,要找外籍看護。或者,有人需要醫療資源,希望同學可以幫忙介紹。同學們也常討論老了以後要搬到同一個社區,住在附近以互相照顧。

「我們需要的是在終老之前一個可靠的互助人脈網。」許耀雲形容,維繫老同學的友情也是在儲存朋友本,而且存的愈真心愈好。這可能是我們人生當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筆投資!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