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音樂

黃子佼:唱片行,我們不只談老派

VERSE

更新於 2022年04月22日03:50 • 發布於 2022年04月21日18:02 • VERSE
位於大稻埕的「第一唱片行」,充滿台灣最早期的唱片影碟。(攝影/周柏辰)
位於大稻埕的「第一唱片行」,充滿台灣最早期的唱片影碟。(攝影/周柏辰)

除了三金主持人,「樂迷」絕對是黃子佼最廣為人知的真實人物設定之一,近期他與DJ陳俊菖共同主持podcast節目「Play Again」,聊那些關於80、90年代的音樂記憶與青春。佼哥不僅聽音樂成痴,熱衷實體唱片的他甚至開過一家唱片行,由他來嘴「逛唱片行」這件事,實在是再適合不過。

黃子佼 |1972年生;1979年開始聽流行音樂;1988年出道。百分百的流行音樂狂熱分子,金鐘獎級主持人,自嘲音樂主業、主持副業(只是副業發展得比較好),擁有諸多廣播電視代表作。2018年底推出個人專輯《Live & Life》;幕後曾創作近百首歌詞,另有十餘本個人著作,題材橫跨音樂、潮流與藝術等範疇,是台灣最早有系統研究東洋音樂的OG級角色,無論軟硬體都喜歡典藏實體。曾創辦音樂雜誌《PLAY流行樂刊》、開設過實體唱片行「PLAY唱片走廊」。

文:黃子佼

雖說現在經常透過線上購買、收藏各類實體音樂,但我至今仍會走訪各縣市實體唱片行挖寶,就算單純置身在被音樂包圍的環境裡,也是種享受。如果台灣有個「愛逛實體唱片行的人」排行榜競賽,我想我應該名列前茅。

過往這樣鍾情於實體唱片行的我,其實有一點點寂寞,曾幾何時,數位串流與網購改變了業界生態,直到近年才又漸漸感受到一絲希望,例如9m88、林以樂、洪申豪、韋禮安、落日飛車等近代各界音樂人,對黑膠唱片載體已多次投入發行,而非單一商業企劃搶市,坊間更有許多特色唱片行的誕生及堅持,都讓我無比感動!畢竟,我自己也開過唱片行,在上個世紀末經歷過,開店前,門口已有粉絲樂迷排隊,等著拿當天新貨的美好時代。

年少的回憶,青春的足跡

有幾家風格老店真的必須致敬!如「佳佳唱片行」,1976年開張至今依然努力經營,而那是我青春期的回憶,黃色袋子裡,裝滿許多我用省吃儉用的零用錢所換來的卡帶與CD,拿著它在西門町走跳,會有種「內行」的優越感,堪比拿著黃底紅字的美國「淘兒唱片行」(Tower Records)的袋子一樣醒目,而台灣的淘兒早就閃退(但紅樓舊址旁還有「澤龍唱片」),可佳佳依舊健在。

像「佳佳唱片行」這種充滿手寫字卡的介紹,正是老唱片行才有的溫度與浪漫。(攝影/周柏辰)
像「佳佳唱片行」這種充滿手寫字卡的介紹,正是老唱片行才有的溫度與浪漫。(攝影/周柏辰)

另一間我最常去的則是漢口街的「九五樂府」,著名的哈日族聖地(後來當然也必須哈韓維生),我在那裡也留下好多回憶與現金!記得我年輕時,它只是一家小小的、如長廊般的店——這樣的空間規劃甚至影響我後來開設「PLAY唱片走廊」。那是沒電腦網路的時代,我們求樂若渴,而它很止餓,是我年輕時期學生族群訂購進口盤的重要據點。多年來,我卻都沒再造訪,是否近鄉情怯?看來寫完這篇後,該去報到。

台北最早的「哈日族」聖地「九五樂府」。(攝影/周柏辰)
台北最早的「哈日族」聖地「九五樂府」。(攝影/周柏辰)

而從地緣來看,充滿舊時代娛樂產業情懷的「第一唱片行」,麻雀雖小,也開啟販賣咖啡與水餃的副業,但超過一甲子的故事背景,已太值得走訪打卡。前陣子,我甚至在網拍上看到1986年歌林群星的月曆,下方印著第一唱片行的地址與出品方,原來當年唱片行還可以跟唱片公司大咖一起出聯名款,多前衛!而在我通報之後,今年3月初老闆也已標下並裱褙,讓這份眾星雲集(2月明星是「帽子歌后」鳳飛飛)的明星月曆,如今回到它的家。

第一唱片行。(攝影/周柏辰)
第一唱片行。(攝影/周柏辰)

追求冒險與驚喜

從南到北,除了較老派的嘉義「齊柏林音樂廣場」、彰化「山海山音樂廣場」、台北「上揚唱片」與「38度C音響唱片」⋯⋯等,始終專注在新舊實體販售,還有台中「元氣唱片行」、桃園「Groupies Records奮死唱片」、台北「小白兔唱片行」、屏東「樂音唱片行」等小店,老闆很有個性,貨色並非包山包海,多半有其風格取向,出發前要先探聽。

而很多實體唱片行,多多少少會賣一些其它商品,譬如由DJ林哲儀主理的台北「M@M」也販售潮衣;桃園「信和電機行」與台中「藍色唱片行」則充滿老電器與器材;台北「小高的店」與「韻順唱片」的現場亦有大量二手古物。

複合式經營則成為另一種趨勢,舉凡林口的「六禾音樂館」;桃園的「張大韜黑膠本舖」、「VOICE深夜唱片行」;新竹「荷雅刻盤」;台北「THT唱片」與「Sidoli Radio小島裡」;台南「亂小唱碟」;高雄「艾比路唱片行」;台中「黑膠99俱樂部」等,除了有傳統唱片行的浪漫,更接近當代文創小店常有的新舊共存感。

Posted by 黑膠99俱樂部 on Friday, April 1, 2022

我算是很早就開始購買二手唱片的了,因為年輕時追星,口袋名單裡的國外明星特別多,國際盤又特別貴(雖說現在也是如此),為了省錢,就經常買二手。我至今仍不時地會前往二手店挖寶,我有太多私房好貨都是在這樣的唱片行中不期而遇,如台北「駱克唱片行」、「個體戶唱片行」、「愛樂唱片」等,我前陣子才在「啟元唱片」找出一張陶喆《69樂章》的專輯精裝版——CD+DVD的包裝,還有MV可以看,拿起這張專輯的當下,我才頓時發覺到,當年我竟然遺漏了這張作品的實體收藏。

「愛樂唱片」也是我覺得很有趣的空間,這家二手唱片行搬過幾次家,新的地點處在一個很神奇的地段,要先穿越過一間復古媽媽的美容理髮廳才能抵達,若要前往探險,務必在事先電洽確認營業時間,否則到了現場,要是斗大的廣告燈箱沒有亮,那就表示並未開店,而這種隨性又隨興的經營方式,也得以彰顯唱片行老闆的性格。

他人不懂的,是我眼中的寶物

這幾年,走訪北中南東各縣市,我都尤其想去探訪古老唱片行——我指的是那種開在市場、夜市裡的店舖或攤販。曾經這種唱片行,正版盜版隨便賣,還有許多主流媒體上聽不到的歌,都是我年少回憶。

而我確實找到幾家,例如台北民生西路市場內的「韻順唱片」、汐止市場裡的「福樂唱片行」、嘉義鬧街旁的「海洋唱片行」等,每間店舖歲數至少都三十年以上起跳,老闆都是歐吉桑,但顯然都是武林高手,只是店家普遍新品少,只剩某種氣氛情懷。

真正的「傳統」唱片行顯然越來越少了,只在《天橋上的魔術師》、「台灣留聲機」、「音樂怪博士」等戲劇或特展裡看得到爺爺奶奶那一代的復刻店。

但東部有一家唱片行,從人情味到貨品,彷彿停格在70年代,它是台東的「杉旺音樂城」。

Posted by CP Cheng on Sunday, July 26, 2020

我記得第一次造訪店內時,玻璃櫃裡還有阿美族歌手盧靜子的老唱片。此外,我還看到很多電台流出的二手宣傳卡帶,這些宣傳帶都是當年唱片公司寄給電台播放用的,每張只有一、兩首歌,包裝也很陽春,一般聽眾根本不會想買,然而對我這種人來說,這些宣傳片就像是歌手與專輯的始源與起點,其極珍貴。

第二次造訪時,我則到了隔壁咖啡廳的閣樓,挖掘了很多二手珍貴唱片。最重要的是,這間店因為在東部,所以店內販售很多原住民專輯,都是其它城市或網路上找不到的。

買唱片是一種念想與紀念

新一代的唱片行有個現象,像這幾年出現了幾家店,只專注某種品項、樂風、背景或行為,例如只賣卡帶的台中「感傷唱片行」;只賣舊歌(但非二手片)的台北「沒有新歌的唱片行」、只賣西洋二手片的「Vinyl Decision」。其中我覺得最酷的,是這幾年轟動台北的「聲色Sounds Good」,只給聽、不給買,且老闆的收藏一直在演化中,整間店鋪的規劃與堅持,讓人驚嘆,尤其它有很多新潮的空間設計感,卻保有老派的樂音與品味,實在太令人佩服了。

現在買唱片,很多時候是在買一個情懷,要嘛是以前買不起的,要嘛是曾經買過但已遺失的事物——想要把它找回來的一個念頭。例如我前面提到的「愛樂」,在舊店搬家前,老闆為了除舊佈新,把一些硬體設備出清淘汰,而他們舊的那盞燈箱,在我懇求老闆送我後,至今仍放在我的工作室裡當作裝飾,以茲紀念。愛樂人逛唱片行,不只搜羅音樂,連老店舖的一磚一瓦,都想收藏。

  • 後記:以上標註了大部分我去過的店家,歡迎上臉書搜尋「#佼頭接耳愛音樂」留意相關情報,上述幾間唱片行老闆也上過我主持的節目,搜尋店名名稱與「創藝多腦河」或許會有驚喜,隨選隨看。但這幾年網拍興起,又歷經疫情,大家是否健在?留待各位探索。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