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獨家專訪》教育部長潘文忠:閱讀如同學習的翅膀,想讓孩子飛,就請陪孩子進入閱讀的世界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2年09月26日02:33 •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採訪/張德齡、黃啟菱

在台灣教育史上,潘文忠是個獨特的存在,他是極少數曾擔任過國小老師、國教系統出身的教育部長,也是第一個二度回任的部長,更是台灣民主化之後,在任最久的部長。

在他任內,成功推動了108新課綱上路,讓台灣的國民教育與世界趨勢接軌;也正面迎戰少子化困境,啟動一系列教保托育方案,並出手處理私校退場議題;更帶領各級學校挺過史無前例的大停課,安然度過疫情衝擊。

「真的很懂教育」是多數人對潘文忠的看法,他懂的,不只是前瞻的理念或宏觀的布局,還包含教育現場的慣性與系統性的侷限,正因如此,他能務實、細膩的推展政策,穩中求變,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潘文忠在2016年5月20日上任後,《未來Family》在5月22日旋即前進教育部,成了第一個專訪他的媒體,之後亦多次專訪,聚焦各類教育議題。「2022兒童閱讀與學習力大調查」結果近日出爐,《未來Family》採訪團隊再度邀訪潘文忠,暢談對閱讀素養的看法,以下是專訪精華:

Q:求學時,有哪些令部長至今仍印象深刻的閱讀經驗嗎?在你後來的學思歷程中,閱讀又帶來了哪些養份?

A:我出生在宜蘭的鄉下,小時候,因為家中經濟因素(編按:在潘文忠11個月大時,父親就過世了,母親獨力撫養五個孩子長大),相關資源很少,那時最常接觸就是教科書,而且還是國編本的。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小學時,學校有《中華兒童叢書》,一整套,用書箱裝著,可以跟老師借來看,那套書裡面,有各種類型的主題,當時我很珍惜,畢竟那時能「攝取」的來源真的很有限,不像現在很普遍。

學校也有《國語日報》,全校就訂一、兩份而已,很珍貴,放在老師休息室,要看得去借;過期的報紙,老師還會蒐集起來,慎重的裝訂成冊,給要參加演說或作文比賽的同學參考。

我在國中畢業前沒買過課外書,但當時聽老師說台北有條「書店街」,很嚮往。後來,到台北讀省立師專(現為國北教大),才終於有機會去重慶南路逛逛,真的走兩、三步,就有一家書店,我的第一印象是「好豐富」。

那時交通還不方便,不常回宜蘭,假日我就跑書店街,我對自然科學有興趣,喜歡看動、植物相關的書,可能因為我在鄉下長大吧!當年還沒聽過「科普書」這個詞。我也喜歡體育類的書,因為那時常打棒球、排球,覺得看看相關資訊也挺有趣。

進入職場後,關注範圍自然聚焦在工作,閱讀也就以此為核心開展出去,像王政忠老師的《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談到了真誠的師生互動、偏鄉的教育需求,就讓我感受很深。

Q:針對未來Family「2022兒童閱讀與學習力大調查」的調查結果,部長觀察到哪些趨勢呢?

A: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現在的父母們已經體悟到「閱讀是孩子學習時,很基礎跟關鍵的能力」,這是很重要的。在從前,父母叫小孩去唸書,是指唸教科書、考試書,其他一律視為「閒書」,看了是浪費時間;現在的父母不一樣了,會在乎孩子的閱讀。

我認為,閱讀就像孩子學習的翅膀,可以幫助孩子飛翔,如果孩子有閱讀的興趣跟習慣,那「學習」是隨時隨地都能發生的,而不是「學校有上課就有學習、沒上課就沒學習」。

潘文忠很愛講故事給小小孩聽,常變身為「故事阿公」。(教育部提供)

當大家愈來愈理解閱讀是學習的基石,接下來的重點就是,那該怎麼做?從小開始親子共讀,影響會是最深遠的,我在十多年前擔任國教司長時,就推動Book Start計畫,送小一新生每人一本適齡童書。

後來,還給家長共讀手冊,因為大家都是當了爸媽後,才開始學做爸媽,要怎麼跟孩子共讀,也是需要學的。現在這個政策,也延伸到國中,每個國一新生,都會收到書,畢竟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閱讀需求。

Q:上路已三年的新課綱,很強調「素養」,在孩子培養「素養」的過程中,閱讀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A:新課綱希望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畢竟未來世界變動太快了,有很多新的議題與挑戰,也有新的職業跟工作模式,過往在課堂上的單一學科、或單純課本上的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無法給予孩子面對未來未知挑戰的能力。

教會孩子自主學習,並試著關心外界,成為與時俱進的全球公民,這就是新課綱的理念;而透過良好的閱讀習慣,孩子能拓展視野,也能提升理解、思辨及表達能力,還能更有效、更適性的學習。

新課綱上路三年了,真的愈來愈多孩子不一樣了。最近,我常參加各種活動,接觸到很多孩子,聽他們分享對教育政策或各種社會議題的想法,有人談全民國防、有人談疫情、有人談外交等等,都很有想法、有膽識,讓我佩服又驚艷,自嘆不如。

也看得出來,這些孩子對議題的掌握和展現,並非來自單一課堂或課本,而是來自廣泛閱讀、思考、討論、探究後,才能有的成果;在這過程中,要有足夠的閱讀力,才能快速吸取資訊、擷取重點、分析批判,進而建構意義、發展觀點,可以說,閱讀是學習的基本功。

Q:疫情影響了眾人的生活,也影響了教育的型態,運用數位工具的教與學已成新常態;在這波教育數位浪潮中,關於閱讀,有哪些變化,又有什麼是不變的呢?

A:疫情確實帶來很多改變。去年5月19日的大停課,是台灣教育史上第一次,以前我們對數位學習也有著墨,但速度比較慢,大家還是習慣實體課程,519大停課後,讓數位學習瞬間「跑百米」,大家都抱著必死決心在衝,經過兩、三個禮拜的手忙腳亂,後來也就上軌道了。

這個過程,讓我很感動,很多老師熱心分享經驗,很多方力量在推進。其實,數位學習之所以必須快速推展,不只是為了防疫,而是為了更大的機會,畢竟數位學習是一種革命,能讓學習有更多可能。

比方說,去年暑假疫情正高峰時,全國圖書教師輔導團召集人陳昭珍教授發起了「英語繪本線上共讀」,利用網路無國界的特性,邀請雙語教學的專家,隔著太平洋協助培訓志工教師,志工教師每週培訓完後,就將相關技巧用於當週課程、陪伴學生閱讀英語繪本30分鐘。這樣學習的模式,就是數位時代獨有的。

在這波數位浪潮中,孩子數位閱讀的機會大幅增加,我們也要引導孩子發展「紙本與數位雙閱讀素養」,讓孩子可以依不同的學習任務,在不同媒介間自在轉換,善用紙本與數位的工具。

現在孩子面對的,是源源不絕的資訊,有各種議題、各類形式,該如何選擇跟判斷,成了關鍵,所以媒體識讀愈來愈重要;而在檢索、擷取之後,該如何提取、統整、解釋、建構出意義,也都需要學習。我們趁著去年疫情停課時,把基礎打下來了,接下來還要繼續努力。

雖然閱讀的形式不一樣了、更多元了,但基礎功還是最根本的。這些年來,我如果有機會,都會去講故事給小小孩聽,每次看到小小孩聽故事時、閃著好奇光芒的眼神,總讓我覺得很感動。

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都有好奇心,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力,而閱讀,就是讓孩子得以學習之路上自在飛翔的翅膀。

我明白現在年輕的父母們,都非常忙碌,但親子共讀能提供給孩子的,不只是書本上的內容,還有父母對孩子心無旁鶩的關注,這樣正向的體驗,是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最佳基礎。只要你願意,孩子學習的這雙翅膀,就能強壯有力。

看「2022全台兒童閱讀大調查」更多詳細內容

主圖攝影:陳之俊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