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Pixabay)
在台灣,大部分上班族找工作的方法都差不多:在人力銀行的網站上尋找合適的職缺,然後投履歷表,如果用人單位主管喜歡你的履歷表,就會約你去面試。面試後等一陣子,如果有錄取的機會,公司一般來說就會先撥電話來討論薪資或報到日期;如果沒有被錄取,過一陣子以後就會收到公司的遺珠函,告訴你「謝謝你前來我們公司應徵…我們對你優異的學經歷感到印象深刻…但可惜職缺有限…」
回想我自己的職涯中,為了找工作而參加的面試,應該超過20場了吧。這當中當然有那種面試完後音訊全無的經驗,也有收過幾次遺珠函 ( 比較久遠的年代裡,還收過郵差送來的紙本的遺珠函 ) 。寫到這裡突然在想,是音訊全無的比較多次還是收到遺珠函的比較多次呢?真糟糕,好像音訊全無的比例比較高一些。
然後,有其中的二次,是在面試還沒有結束前,面試官就直接告訴我說他不錄取我。
第一次,是我要離開台大醫院的時候的故事。那時候還沒有網路銀行,找工作要翻報紙。但是,那個行銷企劃專員的工作機會是在bbs上看到的,我傳了訊息 ( 專業用語叫做「丟了水球」 ) 給對方,原來po文的就是用人單位主管。在線上聊了一下以後,她就請我幾月幾日的幾點鐘,帶一份印好的履歷表去他們公司參加面試。
我只有一套很便宜的、在西門町的男子成衣店買的西裝。穿著它,我準時到了那家公司。雙方當天究竟對話了些甚麼?也許是因為年代久遠、也許是因為緊張,我其實不太記得了。現在還記得的,只有其中比較有趣的幾件事情。比方說:
對方告訴我,這個工作要打卡,每天上午九點鐘上班,差一分鐘就是遲到要扣錢;但是這個工作經常要加班,就算前一天工作到深夜,對不起,隔天上午九點鐘沒有打卡,就算遲到。她沒有告訴我工作到深夜有沒有加班費,但現在想想,我猜是沒有。
對方有問我為什麼想要從事這個工作?我回答她說不知道,只是因為很多念同一個科系的學長姐畢業後,如果在企業界裡工作,大多數人不是從事行銷企劃就是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所以覺得自己也可以來試試看行銷企劃的工作。然後她又問我將來的生涯規劃是什麼?我回答她說我沒有想過,如果第一份工作做行銷,以後就繼續做行銷;如果第一份工作做人力資源管理,以後就繼續做人力資源管理。
總之,面談到了尾聲,那位面試我的主管突然正色告訴我她的結論:「我想我應該告訴你,你不適合這份工作。說真的,我們都說這個工作是行銷企劃專員,但其實,這就是一個在行銷部門裡打雜的工作,你從國立大學畢業,不應該來做這個工作…」
我在那之前不真的有面試過任何工作機會的經驗,還來不及思考自己該怎麼辦的時候,她又繼續說:「還有,張先生,沒有人像你這樣面試的。你既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也沒有想過自己的職涯規劃是什麼。這樣沒有人會錄取你的… 」
我已經不太記得當時是如何結束這個面試的,但我還記得走出那棟辦公大樓時,夕陽照在臉上的那一刻的城市風景。
第二次,我已經是一位年輕的人力資源主管,但和部屬相處得不太好、我老闆也不太信任我。總之,我身陷在泥沼中,找到一份工作離職,就變成了很合理的職涯選擇。
我去面試的公司,無論是員工人數或是企業文化,都和我原本的公司非常接近 ( 連公司地址都相距不遠 ) 。那家公司原本的人力資源主管是老闆的秘書,因為家庭因素離職,公司找了一位很資深的獵人頭顧問來暫代人力資源主管一職,她的任務就是替公司找到下一位人力資源主管,然後在那之前,她也負責幫公司面試各個職位的應徵者。
在面談中,我們談了很多事情,包括我遇到的職涯困境是什麼 ( 哈哈哈哈哈,現在回想起來,當年實在天真又坦誠 ) 、我為什麼想要離職…然後,那位面試主管還用英文問了幾個問題,並希望我用英文回答。那時候的我,已經離開學校快10年,連英文讀寫都快要變成文盲的水準了,更何況要聽懂英文然後回答問題。
面試差不多告一段落,那位面試我的主管告訴我,從很多角度來看,我待在一家很好的公司裡,也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實在不應該離職。跳槽到她正在幫忙找人力資源主管的那家公司,也不會解決我的問題 ( 很多年以後我才理解,她的意思可能是,我連原來的工作都並不適任,之所以能坐在人力資源主管的位子上,是老闆給我的機會,我應該要珍惜才對 ) 。另外,她也建議我,對我長遠的職涯著想,最好去念一個碩士學位,然後一定要提升英文能力。
幾個月後,我還是離開了我任職的公司,離職時我有撥電話謝謝她的建議,她後來還推薦我去一家國內首屈一指的外商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只是我最後也並沒有被錄取,但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現在來看這二次的面試經驗,我想我會說,這二次失敗的面試,很大幅度地改變了我的職涯發展。
前面那一次面試,無庸置疑的,後來我並沒有走上行銷那條路 ( 我不是萬惡的行銷主管啊… ) 。我在那次面試後的二次面試都是應徵人力資源相關的職務。而且因為那一次的經驗,我發現「不知為不知」並非好的面試策略。那二次的面試我都很幸運地被錄取,選擇了其中一份工作,就真的一路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直到今天。
後面那一次面試結束後給我很大的打擊。在那之前,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個懂很多HR專業而且工作努力的HR主管,應該很容易就會找到工作。但在那一次面試之後,我才恍然大悟,發現原來外面那些資深的前輩是用這樣的標準來看待人力資源主管的。我差不多是走出了那家公司,就決定要去報考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然後也因為入學考試就有英文口試,我開始了一對一的英文課程。後來我有機會去了外商公司擔任人力資源主管、參加一些海外的人力資源專案工作、外派到其他國家,跟那一位主管當時給我的建議,有很大的關係。
尼采說:那些殺不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在人生的旅途上對你殘忍的人,往往是生命中的貴人。我年輕的時候就聽過這個說法,很多年以後才真的搞懂。但無論如何,故事說完了,然後呢?
除非應徵的職務是某些門檻較低的工作,談完以後可以立刻決定「盡快讓應徵者來上班」,要不然在面試結束以後馬上就得到不錄取的通知,實在不是個常見的狀況。你可以想像得到,你之所以得到一個面試的機會,是因為用人單位主管看到你的履歷表,覺得可以約你來聊一聊。面試過了以後,如果覺得你的條件確實還不錯,一種可能是你得到錄取,另外一種是把你和其他應徵者比較看看,看你是否真的在眾多應徵者當中脫穎而出。就算比較過後你略為遜色,公司通常也會等比你適合這個職位的應徵者確定要加入自己的公司,才會告訴其他人不錄取的消息。
所以在面試後馬上得到不錄取的通知,十之八九是用人單位主管篩選履歷表的時候看走眼了才會約你來面試,但談完以後發現你真的離可以被錄取的標準太遠,這才比較有可能馬上就告訴你不錄取的決定。
在以前,很多前輩教我們,如果有機會去一家公司面試,就算沒有被錄取,也應該試著撥個電話給面試官,一方面謝謝他給自己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可以試著詢問自己為什麼沒有被錄取,以及有甚麼地方可以改進的。但現在似乎很少人這樣教了,也很少人這樣作了。
對絕大多數的主管來說,從眾多應徵者中選擇最合適的人選,相較於拒絕其他沒有那麼合適的應徵者,後者的壓力會大一點點,更別提還要告訴應徵者他為什麼沒有被錄取。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把拒絕應徵者的這件事情留給HR去處理,是最輕鬆的作法。
而且,告訴應徵者他為什麼沒有被錄取,有時候會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其中一種是應徵者的討價還價。很多年前我自己面試一位比較年輕的HR基層主管。因為一些理由,我最終沒有錄取他。這些理由當中我到今天還記得的,是他的英文實在不好。後來我寫了一封email給他,告訴他我覺得他還可以加強的地方 ( 是因為前面的二個親身經驗給我的幫助,我以前會寫信給每一位面試過的應徵者,告訴他我的決定和看法 ) ,結果他撥電話給我,再三向我強調他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加強他的英文能力,請我務必給他一個機會。好了,這時候已經不是寫一封信說明我為什麼不錄取他這麼簡單,而是我必須在電話裡直接告訴他「很抱歉,我們公司的一級主管都是外國人,我實在沒有辦法等你把英文練好」。我是一個連接到銀行的推銷電話都不太好意思拒絕對方的人,那通電話的對話內容,實在讓我對於自己的冷酷無情感到有一點點內疚。
另外一種困擾更糟,是應徵者的反駁。我的另一個親身經歷是,接到遺珠函的應徵者寫信來給我,但不是謝謝我,而是告訴我他認為我「作了一個完全錯誤的人事決定」。該怎麼說呢?以現在的社會氛圍,這還算是運氣好的,我聽過或是看過更多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去某某公司面試的經驗,提到面試官專業能力不足、公司很爛、HR態度不佳…的。有一些固然是公司或面試官對面試者的輕忽,但也有不少其實只是雙方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不同或是對面試的期望不同。回到最初我的親身經驗,如果換作今天,一個面試官敢跟一個應徵者說「我不錄取你是因為你是國立大學畢業生,我覺得你吃不了苦、不能從最基層的打雜工作做起」,然後還被貼到網路上…這公司大概會惹上一些麻煩。
所以,發個制式的遺珠函變成了最簡單也最沒有風險的決定。不是只有台灣這樣,連【哈佛商業評論】都討論過為什麼現在的面試官不再告訴應徵者真話,只是在美國,被提出來討論的是法律上的風險;在台灣,大概是鄉民文化所帶來的公關考量。我不會因此認為以前那個時代比較好,但是有些事情隨著時代的改變,就是回不去了…
文章來源:為什麼面試官不再告訴應徵者真話,由《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部落格》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