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壽豐鄉豐田地區出產的豐田玉,又稱為臺灣玉,5、60年前玉石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曾經為臺灣賺進大把外匯,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就特別策劃的《石綿山下的玉礦軌跡 臺灣玉近代產業歷史特展》,帶著大家認識那段風光的年代。
一張張老相片,記錄下礦區的樣貌,也重現了豐田地區的歷史發展,和花蓮礦業的輝煌過去。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他們在當時就是在探礦,因為其實豐田玉它不是說,一整個礦山全部都是豐田玉,這個礦脈是非常錯綜複雜的,所以這個老的礦工,他們其實有一個經驗法則就是說,你要找到豐田玉呢,先找到石綿,因為石綿跟豐田玉,我們現在知道其實它是一個共生礦。」
根據考古博物館調查,大約1965到1975年間,臺灣玉的開採量達到巔峰,除了有採礦權的公司之外,許多居民也會到山上撿玉石。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礦工把這個石頭敲一敲,然後挖出來之後,他們覺得有的沒有必要的,或者是比較小塊的,他們就放到旁邊去,就是堆棄、廢棄,所以那時候有很多,我們整個豐田地區的居民呢,他們就會徒步的爬上山去揹石頭。」
「你一開始先把石頭放上去,然後綁好繩子之後呢,把它立起來,然後再用背這樣靠著,然後再慢慢的把它給,扛起來這樣子,所以途中你如果要休息的時候,也是一樣就是先讓它跪在地上,然後再放下來,那這就是背板的功能,那當然他們除了背板之外,如果你今天在山上,你可能過午,你就要帶那個飯包這樣子,然後如果是晚上,那當然就要帶手電筒或者是頭燈。】
上山的這趟路其實非常危險,但因為收入不錯,大家還是趨之若鶩。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在那個時候,大概民國5、60年代的時候,一個公務人員,可能1、2000塊的1個月薪水,可是你如果今天背一個石頭,一個石頭賣300塊,那你上去好幾趟,那1個月就可能又好幾萬這樣子。」
當時光是豐田地區,就有7、80間的磨玉加工廠,尤其戲院、旅館林立,熱鬧非凡。
花東玉石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儀傅:「所以當時豐田的物價超高的,花蓮市的一碗那個,以前叫做什麼什錦麵,那個麵、什錦麵,一碗5角,可是在豐田地區要1塊5,對,而且花蓮大部分的計程車,都在豐田地區,對,所以那些玉商就是日進斗金。」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家裡只要有一台這樣子的砂輪機,然後旁邊就有一張小凳子,然後可能一些那個,一些盆子啊然後一些玉石,你就可以這樣去研磨。」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豐田過去的風華,花蓮縣考古博物館特別策劃的《石綿山下的玉礦軌跡,臺灣玉近代產業歷史特展》,更和社區結合,在展前做了許多的田野調查,也發現玉石產業,客家人其實參與很深,希望讓更多人,透過展覽,來了解豐田過去那段輝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