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500年以來,已有216種鳥類滅絕,這一過程與鳥類的生物特徵息息相關。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了一項分析,系統性地探討了鳥類的各種特徵與滅絕時間之間的關係,這是首次從時間角度研究鳥類滅絕模式。該研究發表在《鳥類研究》(Avian Research)期刊上,目的是為當代鳥類保育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顯示,某些特徵讓鳥類更容易滅絕。首先,島嶼特有種是滅絕的重災區,因為牠們往往受限於狹窄的棲息地,對外來威脅如入侵物種或棲地破壞的適應能力較弱。87%的滅絕鳥類來自島嶼,特別是像夏威夷這樣的生態熱點地區。研究中提到,夏威夷群島自1500年以來已經損失了34種鳥類物種,遠高於其他地區。
研究指出,部分或完全無法飛行的鳥類,如渡渡鳥(dodo)和大海雀(great auk),更容易成為捕獵目標。此外,體型較大的鳥類也面臨更大風險。體重超過500克(約1.1磅)的鳥類中,有75%是島嶼特有種,這些鳥常因為被獵殺或食物來源有限而滅絕。
越會飛的鳥越早滅絕?
令人驚訝的是,翅膀形狀尖長的鳥——通常飛行能力強、適合長距離遷徙——比圓翅膀的鳥更早滅絕。研究解釋,這可能與島嶼鳥的遺傳特徵有關:它們的祖先雖然飛行能力強,能跨越大海抵達島嶼,但後來因適應島嶼環境,逐漸喪失飛行需求,最終成為生態弱者。
不挑食的鳥兒有蟲吃
飲食和棲息地的專一性也是決定因素。滅絕鳥類中有45%以昆蟲為主食,接近三分之二棲息於森林中。這些鳥類通常是「生態專家」,高度依賴特定的食物來源或棲息地,而這些條件稍有變動就可能導致生存危機。與之相比,「生態通才」型的鳥更能適應環境變遷。
研究不僅探討了過去的滅絕模式,也對現代保育工作提出了警示。目前全球有1,314種鳥類面臨滅絕威脅,佔所有鳥類的12%。透過分析影響滅絕的特徵,科學家能更好地識別高風險物種並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例如控制外來物種、維護特定棲息地以及防止狩獵等。
研究的核心在於提醒我們:滅絕並非單純的自然過程,而是環境變化與物種特徵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有機會改變這一趨勢,避免更多生物步上滅絕的後塵。
該研究發表在《鳥類研究》(Avian Research)期刊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 Kyle Kittelberger (CC BY 4.0)
圖片來源:Kyle Kittelberger、University of Utah (CC BY 4.0)
參考論文:
Correlates of avian extinction timing around the world since 1500 CEAvian Research
留言 1
LLC
限制人類過度開發
2天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