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創傷源自於該有卻沒有,不該有卻發生的事。」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更新於 04月15日08:06 • 發布於 04月09日00:1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創傷源自於該有卻沒有,不該有卻發生的事。」

文/元貞美,譯/袁育媗

感受不到愛的童年

我小時候的家就在菜市場巷子外,街景就像韓劇《請回答一九八八》裡的雙門洞一樣,每戶人家的牆和大門都長得差不多。我家正門進去是一個小院子,院子的角落有個小水槽,母親每次都在那裡敲著棒槌洗衣服。穿過院子和玄關就是客廳,我小時候常常在客廳裡觀察母親和祖母是不是又在吵架。

幾天前大人之間就有陣刺骨的寒意,果然不出所料,房間裡傳來母親和祖母的大聲嚷嚷,衝突終於爆發了。我猜晚上父親回來又會是另一場戰爭,這次會吵多久?一週?一個月?為了不要惹大人生氣,我連呼吸都要很小心,這種噤若寒蟬的生活我實在受夠了,吵吵鬧鬧的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結束?真的會有結束的一天嗎?

我每天在家裡戰戰兢兢,很想一死了之。可是在外人眼裡,我們家只是個再正常不過的普通家庭,三餐有飯吃,父母勤奮老實又有責任心,不沾染酗酒、外遇、賭博、詐欺等惡習。我以為一九八○年代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這樣被打罵大的,我家的情況並不特別,但是等我再大一點,我才發現我們家的婆媳問題特別嚴重,隨之引發的夫妻吵架也比別人家頻繁。雖然我有得吃住,但總是感到焦慮和孤單,好像沒有人愛我。

後來我們家改建成一棟三層樓的樓房,雖然家庭環境變好了,但狀況一樣。有時候我會跑到頂樓往下看,心想「從這裡跳下去摔得死嗎?」我常常沒來由地肚子痛,總是焦慮不安,每天做惡夢,如果有方法能無痛地死去,我希望自己死了算了。

三十年後,我在美國攻讀諮商學才知道,一般的孩子並不會有這種情緒跟現象,原來那是「兒童青少年憂鬱症」,但是包括當年的我在內,沒有人知道這個事實。

心理學博士琳賽.吉普森(Lindsay C. Gibson)在她的《假性孤兒》一書中說到:

生長在父母皆情感缺失的家庭,是很孤單的成長經驗。這些父母的外表和行為看起來一切正常,也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提供溫飽、注意孩子的安全;然而,若不和孩子建立穩固的心靈互動,孩子就會欠缺安全感。

是的,我小時候沒有和家人建立心靈互動,也感受不到安全感和被愛的感覺。

父母用自己的方式愛我們

雖然現在的學校已經很少體罰了,但在我那個年代,老師比家長還更有權威,老師的話就是王法,幾乎每個人都有被掃把棍打過屁股,或是連續一個小時扛著椅子在桌上罰跪的經驗。我在家裡已經如坐針氈,在學校依舊戰戰兢兢,沒有一刻能放鬆。

我天天往返家和學校,經常感到焦慮和憂鬱,可是沒有人發現。父母忙著養家糊口,大人光是處理自己的問題都忙不過來了,根本無暇理會我這個微不足道、可有可無的存在。我覺得家裡沒有人愛我,心想「既然不愛我,為什麼要生我?我真的是他們的親生女兒嗎?」我常常幻想自己跟《小公主》裡的莎拉一樣,說不定哪天真正的親生父母會來找我。

隨著時間流逝,我也為人父母,還成為了心理治療師。我終於懂了,我的父母確實愛我們兄妹倆,只是用的是他們從上一輩身上學到的方式,他們的方式從某方面來說是冷血且殘酷的。從心理治療師的角度來看,我父母小時候其實是嚴重的受虐兒。韓戰後出生的孩子幾乎都被虐待過,大家都很苦,而我父母的狀況又特別嚴重。

他們用自己學到的經驗來教養孩子,不是用愛、容忍、包容,而是用恐怖的體罰、威脅、恫嚇等方式要孩子順從。自從我開始接觸諮商,才明白父母的行為只是一種不成熟的防衛機制,就像越膽小害怕的狗,越愛狂吠和攻擊一樣。他們為了釋放隱藏在內心的不安和恐懼,解決的方式就是責罵和威脅。

長期缺乏的愛

成年之後,我的內心依然不平靜,時常埋怨父母。另一方面,我同時也責怪自己太自私、太小心眼,我又不是一天到晚被虐待大的,為什麼如此想不開?某天,在婚姻家庭治療師實習的創傷訓練課程中,教授的一句話讓我茅塞頓開。

「創傷源自於該有卻沒有,不該有卻發生的事。」

孩子要健康成長,除了經濟上的滿足之外,情感的滿足也非常重要,也就是所謂穩定的依附關係和健康的心靈交流。家人之間應有的溫情、尊重、溝通,在我們家都沒有。也就是說,我該有的卻沒有,所以我會受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並不奇怪。

世界知名創傷治療大師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中強調,兒時被虐經驗和不穩定依附關係的影響力,他認為童年時期如果未能從照顧者身上感受到愛和安全感,長大後就很難與人建立穩定和諧的關係,因為他們的大腦迴路沒有建立起對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是建立起對他人的懷疑、戒備、焦慮和不信任感。長期的情感缺乏與忽視所帶來的傷害,其實不亞於強暴或身體虐待。

講到「創傷」,很多人會想到單一的重大事件,例如災難或意外。然而,自我存在與價值被長期貶低也可能形成創傷。因此,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受傷,也更容易造成他人的創傷,而我也是成年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創傷。

本文摘自《是家人也是他人》,原篇名為〈看似普通卻不尋常的童年〉,立即前往試讀►►►

是家人也是他人:即使是家人,也是另一個獨立的人!如何讓親情不再是負擔? - 元貞美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