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導致2人死亡、4重傷的台北「寶林茶室中毒案」,令全台人民過去一個多星期陷入食安恐慌。上週四3月28日晚上8點半,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從第一名死者體內首度驗出劇毒「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原譯「米酵菌酸」)後,迄今不僅已有20多名病人驗出陽性反應,更重要的是餐廳廚師的手部檢體也檢出陽性,感染者與疑似傳播者對應上,讓這起重大食安事件調查定錨。
致死率極高的邦克列酸,過去文獻只有在4個國家發生過病例。針對台灣從未出現過的毒物,快速檢出首例陽性者的台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團隊,3月28日第一起案例檢測,從取得衛福部食藥署提供的彰基檢測標準品到驗出結果,僅半小時。所長翁德怡及團隊成員接受《報導者》專訪,還原毒物鑑定超前部署的準備過程與挑戰,以及科學證據與追求正義之間的辯證。
4月2日寶林茶室廚師手部檢體驗出米酵菌酸的隔日,《報導者》來到台大法醫研究所。台大醫院3樓一角,轟隆隆的實驗機器運轉聲中,新的檢體不停送進來,穿著白袍的鑑識人員連續一個星期,馬不停蹄地為日前爆發的「寶林茶室中毒案」執行檢驗工作。
儘管已工作多日、密集參與公部門會議、召開記者會為大眾釋疑,臨床急診醫師出身的毒理學專家翁德怡仍精神奕奕地為我們娓娓道來過去一個多星期,面對這個致死毒素的戲劇性轉折。
前所未見的謎團:一天之內急速惡化、死亡的病人
「3月26日(新聞傳出時)我剛好去高雄演講,看新聞報時沒有很在意,偶爾都有病人吃壞肚子,例如常見的沙門氏桿菌引發急性腸胃炎,還是有人運氣不好會死掉。後來他們(醫療團隊)給我看病例,絕對不會忘記!跟我們(醫師)原本預想的完全不一樣,病人的肝臟功能在一天之內就從正常的40變成5,000~6,000,一般就算肝炎沒藥可醫的病人,也是慢慢躺到昏迷⋯⋯。」
3月26日衛福部食藥署接獲馬偕醫院通報後開啟*聯合調查,赴寶林採檢*當天食材;隔日3月27日晚間召開第一次的專家會議,翁德怡也獲邀與會。列席的醫師與研究者專家當時一致認同邦克列酸是最有可能的兇手。
*聯合調查:台市衛生局於3月24日接獲新北市衛生局通報案件,前往寶林茶室稽查,於3月24日及25日共抽驗1件廚師手部檢體及3件環境檢體(砧板、菜刀、水果刀),檢驗常見之食品中毒菌(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腸炎弧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果皆未檢出。衛福部食藥署則於26日晚間啟動聯合調查,會同疾管署、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毒理專家赴寶林茶室現場調查。
*當天食材:其中並無驗出邦克列酸,而3月19日到3月24日疑似導致中毒期間的食材都已吃完,導致毒素來源至今仍無法確認。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
2024年3月22日,一名男子至台北市信義遠百A13餐廳寶林茶室食用素炒粿條後,出現腹瀉、腹痛、心悸等症狀就醫,2天後不治;其後陸續有醫療機構通報寶林茶室食客因食物中毒就醫。
截至4月3日下午5時30分,衛福部已累計通報個案32例,其中有2人死亡、6人住院救治,住院者中4人為重症,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上述案例皆曾在3月19日至3月24日間,於寶林茶室食用粿條、河粉等餐點。
台大法醫所從新北與士林地檢署、台北市衛生局提供的檢體中陸續檢測出,包括2名死者在內的12名食客,以及廚師手部皆驗出邦克列酸陽性反應。衛福部食藥署將整起事件定調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初步判斷為邦克列酸造成中毒。
超前部署先把儀器參數設定好,最後取得標準品到確認陽性僅花半小時
如果只從死者急速惡化的症狀中推斷,缺乏更有力的科學證據;但要檢驗出此前從未在台灣土地上出現過的陌生毒素,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檢測的標準品、以及檢測儀器精確的參數設定。
「這種東西(邦克列酸標準品)進口廠商都是有報關紀錄的,開會的時候我們只知道台灣在2017年曾經有人買過,聽說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彰基),但是時隔已久,沒有把握一定能找得,所以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才說,要給我們兩週時間(向國外訂購標準品與檢測結果)。」
儘管前方的不確定有如一道高牆,翁德怡及研究團隊仍設法尋找多種途徑,迂迴繞路與正面迎擊同步並行,一步步接近觸及真相。
另一名團隊成員、台大法醫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冠元,在新聞與社群網路沸沸揚揚討論的3月26日晚上,就開始在網路上爬梳相關文獻資料,並依此預先在質譜儀上設定好檢驗的參數;3月27日的專家會議上,翁德怡向負責解剖相驗第一位死者屍體的資深法醫、法務部法醫研究所法醫病理組研究員潘至信主動爭取檢體的毒物檢驗,基於過去合作的信任,法務部法研所放心把任務交給台大團隊。
3月28日上午,首位死者呂先生遺體由新北地檢署解剖相驗、縫合完後,法醫即火速帶著檢體從板橋殯儀館出發,下午1點多抵達台大,陳冠元隨即比照文獻參數輸入*高解析質譜儀,獲得初步的結果:死者身上帶有邦克列酸。下午5點,研究室助理騎著摩托車,到捷運昆陽站的衛福部食藥署研檢組,取得彰基提供的全國唯一庫存標準品,傍晚依此在另一台*三段四極柱質譜儀檢測,再度確認為邦克列酸,從取得標準品到確認陽性僅有半個小時。這個結果,使得衛福部緊急召開記者會公布,確認我國第一例邦克列酸死亡案例。
*高解析質譜儀:全名為:「高解析飛行時間質譜儀」(TOF MS,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三段四極柱質譜儀:TQMS,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質譜儀「雙保險」上陣,忐忑中確認首例邦克列酸死亡案例
相較於傳統更快速、便宜的免疫分析法,質譜儀具有更高的精確性和特異性,能夠更準確進行定量分析、區分結構相似的不同化合物,大幅度降低偽陽性機率,已是各國藥物與毒物檢測的「黃金標準」。但一台要價千萬的質譜儀要快速跑出結果,不僅專業操作技術要純熟,最花時間的是儀器檢測的參數建立。換言之,「儀器是固定的,但是要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化合物,選擇分離它最適當的方法,包括不同的管柱吸附的極性大小、加入不同酸鹼影響東西在裡面跑的速度,都要針對每個標的物發展不同方法,對操作人員是很大挑戰。」翁德怡說。
「目前的質譜儀依原理與需求不同,分為氣相層析與液相層析,早期的標準圖譜,多是用氣相層析質譜儀所建立出來的,每一家做出來的離子碎片會是一樣的,所以只要有一個實驗室打出來,大家可以追尋它;但是要用來檢測米酵菌酸(邦克列酸)的液相層析質譜儀不一樣,每一台的定性與定量都有些許不同的設定,但是我們很幸運,目前文獻上關於米酵菌酸(邦克列酸)的報告,無論是莫三比克(美國FDA做出)或者後來中國的案例,他們打出來的*離子都是一樣的,所以一開始沒有標準品的時候,我們就設計好用一台串聯式質譜儀和監控文獻上的離子對,來獲得初步檢測結果,並再使用另外一台高解析質譜儀來確認其精確質量,」翁德怡解釋。
*離子:質譜儀是以熱電子撞擊氣體分子,使產生碎片及離子,再經磁場分離,依據質荷比(質量-電荷比)之測量,來決定分子質量的技術。而質量是分子的一種特質,因此可以用於分子的鑑定或確認。
簡單來說,台大法醫所有兩種各具優缺點的質譜儀,一種是「高解析質譜儀」在沒有標準品的情況下可以「亂槍打鳥」,依照設定參數回推出標的物,但局限是需要較高濃度的檢體才測得出來;「三段四極柱質譜儀」則更為靈敏、精確,微量濃度(可驗到最低定量極限為每毫升0.2奈克)仍可驗出結果──但前提是必須要有標準品。
即便各界高度讚賞台大法醫所團隊在如此緊繃的時間與有限資源下,為寶林中毒案提供答案,減低整體社會臆測下毒等惶惶不安的情緒,翁德怡仍沒有絲毫喜悅。因為多年前南投葡萄催芽劑下毒事件,一開始檢測單位誤判方向,定調是肉毒桿菌食物中毒,事後才因嫌犯口供才逆轉為「2-氯乙醇」毒殺案,對於相關領域專家仍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在專家會議中,王必勝一開始也提醒在場專家,「不要忘記過去還有人為下毒的案例。」談及衛福部最終對外公布結果的當下,翁怡德一時語塞,難以言傳當時背負的沉重壓力。
「我們真的壓力很大,雖然儀器很靈敏,覺得應該是(邦克列酸),但是還是會有擔心,因為(餐廳)現場都沒有採到(毒素),我們法醫誤判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所以老實說人家說你們多厲害,我一直忐忑不安,一直到星期天(3月31日)法務部法醫研究所也用彰基標準品從死者檢體驗出跟我們一樣的結果,我才鬆了一口氣。」
如今,該團隊繼續進行複驗的毒素濃度標準建立,希望用於未來病人復原的追蹤檢測。
顛覆臨床經驗,2位馬偕醫師警覺突破盲點
翁德怡受訪時強調,能鎖定在邦克列酸,必須也要歸功於最初通報的馬偕醫院兩位醫師警覺。
「老實說這兩個人(死亡的2名個案)來我們醫院(台大)可能也是一樣結果,」翁德怡直言,寶林茶室中毒患者的症狀顛覆所有醫師的臨床實務專業,包括第一名呂先生於3月23日剛開始因嚴重腹瀉就醫,對急診醫師而言,是再尋常不過且相對放心的症狀,表示腸道有通,若是有便意卻拉不出來,反而更需要擔心,也沒有每分鐘心跳超過100下的心跳過速問題;到了最後,兩位死者生前皆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在臨床醫師當下生死一瞬間的判斷中,要先急救使其恢復心跳,更難與集體食物中毒做連結。
呂先生於3月25日不幸過世後,當時主治醫師、台北馬偕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醫師王薏婷從家屬描述曾至寶林用餐的病史中,想起更早時候前來就診的另一位女性病人,也因肝衰竭在加護病房治療,在寶林吃過同樣的食物──粿條。驚覺事情不單純的王薏婷馬上諮詢同院的急診毒物科主任蘇昱彰,以兩人症狀、病史上網查閱文獻後,蘇昱彰很快便判斷邦克列酸的可能性最高,請王薏婷趕快通報中央主管機關,這才引起衛福部的重視並啟動後續連串的專家會議與調查。
這也解釋了為何食物中毒案剛開始傳出來時,3月24日台北市衛生局到寶林茶室信義A13首度採檢,只以拭子採樣4種檢體:廚師的手、砧板、菜刀、水果刀帶回去培養致病的細菌。
距離台北馬偕醫師從文獻中推斷未曾在台灣出現過的米酵菌酸只有一天的時間差,但當時衛生局人員就像首次接觸患者的醫護人員一樣,還被框限在對於過往常見食物中毒的既有認知,認定僅是一般常見致病菌,未能想到可能出現了罕見的毒素,沒有把現場食材扣留以待後續檢驗,錯失在第一時間找到邦克列酸來源的時機。
因為邦克列酸引發的食物中毒反應,與其他常見的毒素完全不同,過去也只在全世界4個國家出現過病例,是一線臨床醫師、衛生人員過去處理食物中毒時,前所未有的經驗。
走出急診室、遁入實驗室,「瑪波」小姐挑起台大法醫所創所大梁
過去,台灣毒物防治一直以榮總體系為核心,台北榮總不只於1985年成立了全台第一個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建立本土化資料庫、分析國人中毒特異性,也是衛福部緊急醫療特定解毒劑管控中心。此次由台大法醫所擔起這個前所未有的挑戰中關鍵角色,也頗令外界好奇。
翁德怡受訪時坦言,台大在毒物學領域確實發展比較晚,出身急診科醫師的她,也因而選擇了台大當年這個比較「不太發達」的毒物學作為次專科。2007年台大成立全國第一間培育公職法醫師的法醫研究所,亟需毒物化學專長與臨床經驗的教學人員,結果遍尋所有管道只有她一個人符合資格。台大法醫所草創初期,翁德怡就從零開始,一面自學一面發展起台大的毒物鑑識標準。
「這裡(台大)最大的好處是,台大的醫師雖然專長不是法醫,但是因為他們很聰明、有豐富臨床經驗,從神外、兒科、神經影像⋯⋯可以發現有哪些鑑定不完整的地方,開會的時候都能從不同的面向提出專業解釋,成為我們最大的後盾,」翁德怡強調。
多年來,台大法醫所團隊接受從地檢署到農委會委託的鑑定,幾乎都是不計成本、出於公益考量。對於許多擁有一台造價上千萬質譜儀的醫療單位,因為成本與風險等不確定因素,多半用於長期的研究計畫,台大法醫所的鑑定標的則直面各種牽涉複雜人事物糾葛的疑難雜症──從重大殺人案、*下藥性侵、交通事故責任到黑熊猝死。
*下藥性侵:因過往精神鑑定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常會因客觀性不足造成爭議,被害者體內藥物成分與含量成為較科學的證據,不少案件在別的檢驗單位檢驗不出,但被害者覺得應該有被下藥的,因為台大法醫所檢驗的各項會影響意識的藥物項目最為完備,最低定量極限也儘量做到最靈敏,所以得到司法單位的信賴,近年受委託的檢驗加上鑑定,以下藥性侵案件為最多。
從無時無刻需要面對形形色色突發狀況的急診現場,轉而坐在研究室如同足不出戶的瑪波小姐,翁德怡非常適應此一角色的轉換,因為法醫毒物學同時融合了兩種看似相悖特質:重複性機械式的工作流程,以及每一起案件背後終極的人性拼圖。
「會讓我踏上法醫毒物學工作的最大啟蒙,是對推理小說的熱愛,尤其是松本清張的《砂之器》,」翁德怡直接提及這位日本昭和年代,在推理形式中開啟人文與社會關懷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宗師。
最近由於在台大開設關於國民法官與鑑識科學的通識課程,她的心頭好還有「艾迪.弗林系列」的《第13位陪審員》,律師在法庭上犀利狂電鑑識人員的情節,讓她邊看書、邊思考「鑑定人在法庭上要怎麼做到不會被電的功力」。
至今,翁德怡仍然維持每週上一個急診班,在法醫所和台大急診室兩邊跑,「因為鑑定和檢測還是要配合臨床症狀,才能有合理判斷。」
她以2023年5月爆發的新北幼兒園疑似餵藥案為例,由於有小朋友一開始疑似血液檢測出巴比妥酸鹽類及品苯二氮平類,當時同樣造成家長的極度恐慌,「我一開始就覺得這個應該不是,有太多不合理,這兩種專治小兒癲癇的藥物不是一般人拿得到,更何況發生在幼兒園而非托嬰中心,那個年紀孩子若在學校有異常狀況回家一定會講。」而在這起個案爆發之前,翁德怡就接到了一起需要複驗案件,有家長反映孩子白天在育嬰中心一直睡、晚上都不睡,擔心保母有下藥而做檢測,中國醫藥學院小兒神經科醫師用免疫法檢出巴比妥,交給台大法醫所用質譜儀分析,卻未檢出,確定是偽陽性;過了一個月,又有一個孩子誤食阿媽安眠藥,經過抽血以免疫法也驗出本巴比妥,再度複驗仍是偽陽性。
「更重要的是,所謂『戒斷症候群』一定是血液濃度從高再降下來、甚至測不到;而這個藥是神經安定劑,卻出現小朋友脾氣暴躁的反應,症狀也不符合臨床毒物學症狀。且檢體選擇錯誤,症狀延遲一段時間,尿液才是最合適檢體而非血液。因為法醫毒物學在醫學上屬於非常冷門,全國醫師在念醫學系時,並不了解法醫毒物學,所以當時送檢醫師並不知道檢體種類會影響到實際上的判斷,」翁德怡解釋。
「法醫毒物檢測或鑑定,就是當司法證據力,準確度要最高,才能讓審判不要一開始就因錯誤的證據而走到錯誤的方向,減少冤案的機率。」
在翁德怡心中,近年有一件令人心痛的案件,使她深刻感受到在追求正義與嚴守證據之間的拉扯與矛盾。那是2020年發生的南投女童棄屍案,與近期的保母虐童案相似,當時也造成社會輿論沸沸揚揚,被害小女孩被通報過6次兒虐或照護疏失,最後被發現時已是被埋在地底的木乃伊。
「因為已經死了幾個月後才被發現,直接死因已經無從得知,發現時幸好被埋在土裡,腐敗較慢,所以還能取出肝臟和頭髮來檢驗,從頭髮驗出甲基安非他命和*FM2代謝物,從肝臟中驗出FM2代謝物,一開始鑑定的法醫是我的學生,認為死因是:甲基安非他命和FM2中毒死亡,死亡方式是他殺,一審為無期徒刑。」
*FM2:一種鎮靜安眠藥,屬於3級毒品。
被告上訴後法院委託翁德怡鑑定,但她根據法醫毒物科學鑑定,並無法鑑別出頭髮上的甲基安非他命是一手毒或二手毒,甚至肝臟中驗到的FM2代謝物,也無法判斷是不是死前餵的,二審改判14年10月。
「這案件讓我十分難過,也充滿了無力感,也會覺得原來科學鑑定並不等於正義。正義是驅動我們工作的熱忱,但是尋找事情的真相使其能夠儘量趨向事實,或是能夠承認科學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更是我們應該有的信念。我們沒有大家想像的萬能,也不是每次都肯定且正確,但是我相信只有承認科學的不確定性,且想辦法去修正或發現不足,才是真的科學鑑定。過去很多冤案的成因,有部分原因都是因為鑑定人太想實現當時自己心目中的正義了,當民眾激情過後,才發現是誤判,釀成另外一個悲劇,也對被害者家屬是二度凌遲。」
毒物檢測和鑑定要跟上社會脈動,希望持續鑽研邦克列酸
無論如何,毒物檢測與鑑定工作,都必須與社會脈動緊密結合。他們團隊也要常上網做國內外「輿情偵測」,有什麼新興毒品或毒物案件,都要預做準備。儘管新北幼兒園案翁德怡判斷應與巴比妥酸鹽類無關,但他們仍然即刻購買了巴比妥酸鹽類檢測的標準品,以防有大量委託量湧入;日本近來爆發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事件,疑似引發服用民眾腎臟疾病、已累積5人死亡,他們也隨即下單了紅麴檢測的標準品備用。
但檢測和鑑定不是只靠專業人員努力就足夠,第一步要先取得病人或死者的檢體。這次邦克列酸能快速檢驗出來,翁德怡最感謝的是死者家屬願意合作與接受解剖、送驗。
清明連假期間,台大法醫所的助理還是每天進實驗室,檢驗各單位送來的檢體,為了能每天都能發重症病人報告,讓4位負責重症的加護病房醫師,擬定或修正治療方針,翁德怡也提到心中最大的希望,是希望家屬能夠同意醫院使用病理切片:「由於目前是司法解剖,屬於未來呈上法庭的證據,不可以公開使用與討論,必須等到檢察官完全結案;然而一個案件耗時數年,換過N個檢察官,也不一定會同意使用。如果有機會能接觸家屬,詳盡說明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IRB,同意我們使用的話,就不用受限於司法,而有可能進一步分析米酵菌酸(邦克列酸)在人體的機轉,讓我們能有機會更了解與學習關於此毒素未知的一切。」
*IRB:人體研究倫理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是為確保人體試驗或研究符合科學與倫理適當性,所設立的審查單位。
邦克列酸致死率4成,台灣是出現群聚感染的第5國
邦克列酸(Bongkrek acid)的原中文譯名為「米酵菌酸」,為避免民眾對米製品產生誤解,衛福部於4月3日第二次專家會議中改為音譯的現名。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醫師顏宗海指出,邦克列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抑制細胞三磷酸腺苷(ATP)運作,讓人體無法將氧氣轉換為能量,從而中斷人體重要器官的運作。輕症會出現嘔吐、噁心、腹瀉、發燒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嚴重時會引發器官衰竭,且潛伏期非常短,一般在30分鐘至12小時之間就出現症狀,器官衰竭通常也會在一天內發生。目前沒有解毒劑,患者只能採取強心劑、洗肝、血液透析、插管等支持療法,因此死亡率可達40%以上。
這種毒素,一般是在攝氏22~33度、pH值7.0的中性環境裡,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病原型椰毒亞型(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常出現於發酵過的穀物、椰子,以及發泡過久的木耳,即使高溫烹煮也無法消除。
避免邦克列酸中毒,應留意餐廳衛生狀況,吃不完的食物也要放入冰箱保存,避免暴露在攝氏7~60度之間的「危險溫度」。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呼籲,民眾應避免在家自行製作發酵食物;若必須製作,則可在發酵過程中加入檸檬汁、醋或乳酸,避免毒素產生。此外,如果真的必須浸泡木耳,也最好放在冰箱中浸泡。
邦克列酸中毒首次於1895年出現在紀錄中,近百年來的記載案例,大部分皆位於印尼與中國,至少已造成2,000人死亡,台灣是全世界第5個出現通報案例的國家。
留言 78
YC Lin
HOT
這篇新聞篇幅很長,如果沒有化學檢測的經驗,應該很難看懂,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應該是:
一開始以為是普通的食物中毒,所以沒有採檢食材,只有採檢環境。後來台大法醫所靠著檢驗技術認為是邦克列酸,有標準品的彰基也複驗確定是同一種毒物,所以擴大現場採檢。
然後一開始彰基也不確定有沒有標準品,畢竟這項毒素台灣首見,從前買的標準品也不知道在不在,所以才會有「等兩週(進口標準品)」的說法
(要知道兩週已經算最速件了,一般學校實驗室進口化學要等一個月以上…)
現在從員工的手部確認有這種毒素的存在,下一步就是為什麼只有寶林信義店?為什麼食材沒檢驗到?毒素是在哪裡生成的?
04月05日08:17
路易
HOT
蘇丹紅不要讓它沉下去
04月05日08:31
Flora Yang
廚師手部有毒素,但廚師和廚師周遭的人都沒事,只有顧客有事?邏輯不覺得怪嗎?那個毒素只有在觸碰給顧客吃的食材才會掉落?這毒素能通靈喔
04月05日08:38
林小哲
這篇真的是我看過非常認真,傳神,且具專業訪談的報導,比那些小鼻子小眼睛,整天報那些你違規我檢舉的社會關大眾什麼事的洗腦大外宣新聞,還是什麼日本人最討厭觀光客的N大NG行為廢文優質太多了。
04月05日09:45
翔寬
這篇文章落落長,重點是~
最開始是馬偕醫院的醫生判斷出來,然後由台大法醫研究所用儀器檢測確定。
04月05日08:4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