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二月展覽推薦】看藝術家如何蒐集、拆解並重組物件,展現實用性背後的情感和意義

1% STYLE

更新於 2023年02月03日06:33 • 發布於 2023年02月03日06:33 • 楊詠如
(左圖)《聲音的化石》,阿曼,1990/(右圖) 《遊行》,阿曼,1964。Courtesy of the artist.(圖/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官網)
(左圖)《聲音的化石》,阿曼,1990/(右圖) 《遊行》,阿曼,1964。Courtesy of the artist.(圖/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官網)

有些人透過哲學思辨挖掘生命的意義,然而也有一群藝術家在作品中運用明確的「物」,在拆解、破壞和重組中以物件與生命產生聯繫;有些則探索身體的具象型態,並延伸出對於生命和情感的反思。本文精選兩檔於高雄展出及四檔於台北展出的展覽,希望能帶你一窺藝術家們如何透過藝術語言延續物件的生命,並觀察體現生命精神的不同方式。

  • 《阿曼:思考物件》:在破壞中重生的樂器,譜出畫布上自由的音律
  • 《惟 · 物 · 觀》黃步青個展:台灣複合媒材創作先驅,以廢棄物件展現對生命的感知
  • 《物的應許》黃贊倫個展:當私人物件成為觀眾窺視個人記憶的線索
  • 《超出建築——田中央+七位藝術家》聯展:以不同視角詮釋建築的多種意義
  •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在基因工程與科技發展下,我們的身體如何改變?
  • 《歸柔彡子》李若玫個展:繪製植物和身體肌理,詮釋家族間的情感

《阿曼:思考物件》:在破壞中重生的樂器,譜出畫布上自由的音律

法國藝術家阿曼(Arman)在 1950 年代後開始活躍於法國及紐約藝術圈,除了開創見證戰後消費社會的「新寫實主義運動」,阿曼的藝術風格也與普普藝術相關,並對後世藝術家產生深遠的影響。阿曼以「被生產的現成物」為材料,或將物件切割並排列於畫布上、或將樂器拆解並重組為雕塑,或以各種生活物件作為橡皮圖章作畫⋯⋯在摧毀、破壞的同時以藝術的形式創造永恆、挑戰死亡。

本展覽除了分為三個展間展出多件阿曼之平面、半立體及雕塑之作品,亦陳列多本畫冊並播放藝術家自述創作理念之影像,讓觀眾沈浸在阿曼以物件和濃厚的顏料製作的作品中,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畫面中的律動感,並打開對物質世界的自由想像。

展覽時間|2022.11.23 - 2023.07.02

展覽地點|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111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惟 · 物 · 觀》黃步青個展:台灣複合媒材創作先驅,以廢棄物件展現對生命的感知

曾跟隨台灣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學習繪畫的藝術家黃步青,早期創作生涯以精細寫實的繪畫為主,如描繪蟬的「無聲」系列;在 1980 年代留學法國後創作手法愈發多元,成為台灣最早進行大量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家之一,如 1991 年以紙張形塑成立體裝置的《文件之二》。黃步青的創作主題圍繞著對於自然和生命的感知,運用報紙、海灘上的木材以及廢棄鋼鐵等物件進行創作,開啟自然和文明間的對話與省思。

本展展品囊括黃步青早期之繪畫、過去以拾得物創作之複合媒材作品,以及近年以鋼鐵為主的作品,更重現藝術家 1999 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代表性作品〈野宴〉,帶領觀眾完整地觀看藝術家各個階段之創新表現手法。

展覽時間│2022.12.24 - 2023.04.09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 80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物的應許》黃贊倫個展:當私人物件成為觀眾窺視個人記憶的線索

現生活於宜蘭和台北的藝術家黃贊倫擅長繪畫、錄像和機械裝置等媒材,經常將目光聚焦在跨物種共存之新生命形態、人類面對科技化的價值改變等主題。本展覽集結藝術家近年的創作,包含藝術家蒐集電路板等物件並將其重新塑形、掩蓋、重組,賦予原本遭廢棄、汰換的物件另一種延續的形式。展覽透過各種「物」探討物件與創作間的關係,重新蒐集藝術家的記憶片段與過往經歷,邀觀眾一同注視、感受原本當屬於私人的「物」被搬移至公開展示空間所產生的不同意義。

展覽將於 2 月 25 日(六)於關渡美術館一又二分之一空間舉行藝術家對談活動,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邱誌勇擔任主持人。

展覽期間|2022.12.16 - 2023.03.12

展出地點|關渡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 1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超出建築——田中央+7 位藝術家》聯展:以不同視角詮釋建築的多種意義

建築起源於人類居住、活動之構造物,隨著歷史的演進產生更為複雜的功能、美學及文化意義。對於非建築專業人士而言,除了背後隱含的專業及現代化意義,建築更是個「生活物件」,具有使用上的實質意義,也經常具有多種象徵意義。

「田中央工作群」由建築師黃聲遠在宜蘭創設,他們嘗試將建築融入地方生活及環境,以多種方式實踐建築的公共價值。本展展出七位藝術家,包含視覺設計家聶永真、擅長數位與聲音的藝術家姚仲涵、電影導演蔡明亮等與「田中央」之建築相互碰撞後產生之作品,邀請觀眾一同思考當代建築的意義,並感受建築之多重意義的生成與詮釋過程。

展覽期間|2023.02.11 - 2023.04.23

展出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 39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在基因工程與科技發展下,我們的身體如何改變?

本展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企劃,探討當人體型態在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之下產生顯著的改變,我們在未來將會是「誰」或者是「什麼」?展覽分成四大主題,分別探討混種生命體、基因轉殖生物、未來人類與機器人、科技對生活的影響等議題,透過超寫實的雕塑作品,試圖為上述的提問提供可能的解答。

其中作品《葛拉姆》來自澳洲交通事故委員會為了喚起交通安全意識所進行的企劃「Meet Graham」,企劃聯合數據分析、藝術、醫學與交通領域的專家,共同打造了一名「唯一被設計成能抵擋車禍的人類」——葛拉姆,透過具象化的雕塑與互動網站提醒民眾人體的脆弱,引來大量的新聞媒體報導,並在倫敦廣告節、坎城創意節、克里奧國際廣告獎等國際競賽中獲得無數肯定。

展覽期間|2023.02.18 - 2023.06.04

展出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181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歸柔彡子》李若玫個展:繪製植物和身體肌理,詮釋家族間的情感

本展展名來自於李若玫老家之地名「圭柔」,主題延續藝術家對家族的觀察,圍繞著親人間的關係和長輩的年歲增長。「透過創作的過程,我發現我好像想要去接近時間的狀態,不管是透過繪畫去留下什麼,還是透過創作去留下什麼,好像慢慢的可以透過一次次去經歷死亡的經驗,來認識消逝這件事情。」

裝置作品〈雙拾年秀〉概念來自藝術家為阿嬤身體按摩的日常互動,將肌膚的血管紋理繪製在相思樹葉形的紙張上,藉此詮釋、召喚埋藏在阿嬤體內的情緒與故事。李若玫透過平面寫生及立體雕塑作品呈現時間的流逝,並透過長期對植物的觀察,以柔軟、細緻的元素呈現細膩的感知。

展覽期間|2023.01.07 - 2023.02.25

展出地點|双方藝廊(中山區北安路 770 巷 28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推薦閱讀:不在「大劇院」演出的 PROTOTYPE:發掘音樂結合藝術的新型可能,開啟黑盒子歌劇先驅

責任編輯/鄧羽辰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