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兩年前的文章〈【專訪】別讓孩子有「中文不好」的遺憾,美國移民爸爸 Oliver:我把台灣帶進家裡!〉中,提過即便自己的小孩在美國長大,還是希望他們的中文水準維持在一定程度。過去幾年,依照文中移民爸爸 Oliver 所提倡的「Chinese Language Ecosystem」(中文生態系,意即創造出中文沉浸式學習的環境),孩子們的中文能力發展得還算順利。
如今,小孩到了要上正式小學的年紀,於是一家人近幾年辛辛苦苦地「孟母三遷」,搬到一間雙語公立學校的學區,沒想到開學後卻發現,老師們並不會使用太多中文與學生交流,同儕之間也都以英語對話為主。目前雙寶常以中文夾雜英文表達,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英文口語的流暢度會大幅超越我們在家訓練的中文——即便悉心培養,雙語教育到了紐約,還是關關過、關關難。
身為母親的我對此感到憂心,於是再次著手尋找其他可能性。
受台灣第二代移民家長青睞的「雙語環境」
最近回想起幾年前參觀的 Ms. Lam Montessori: Mandarin Montessori School(以下簡稱 Ms. Lam),當初難得找到從台灣來開分校的雙語幼兒園,內心非常興奮和激動,還特地和先生分開去參觀;後來加入一個臉書社團,主要成員是世界各地的台灣第二代移民父母,這群以英文為母語的家長,在暑假時帶小孩回台灣學中文,名為台北蒙特梭利幼兒園的教育機構因此在社團內不斷被提起。
在筆者多方考察之下,發現蒙特梭利在台灣有多間分校,標榜中英雙語蒙特梭利教學方法。學校網站資訊明瞭,對不識中文的 ABC 父母也很友善,方便越洋註冊夏令營,因此格外受這些第二代移民父母的喜愛。
Ms. Lam 和其他當地幼兒園的最大不同,即是師資陣容都來自台灣,對於不太希望小孩學習中國大陸口音的家長而言,老師皆是台灣人是一大吸引力。最近再次參觀該校國小部門時,園長給我看學生在教室前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影片,外表像是混血兒的國小一年級生,以筆者熟悉的台灣腔調中文介紹九大行星,僅偶爾穿插一點英文句子加強報告內容,流暢的中文表達讓我印象深刻。
在我參觀時,還有幾位國小生拿著我小時候用的稿紙,並以中文告訴我,他們正準備寫日記。我看著密密麻麻的手寫中文字和旁邊的注音,發現已經超過了台灣國小同年級生的程度。
我在網路上認識的台灣 J 媽媽,分享 Ms. Lam 很吸引她的一點,就是提供學生「台式午餐」,包含牛肉麵、豆豉蒸魚、蘿蔔排骨湯等等;相較之下,其他有供午餐的幼兒園,選擇就相對美式,像是披薩、炸雞柳等等。
中文學習方面,我自己和其他從台灣來美國的家長一樣,對於繁體的使用、注音教學的偏好,均特別重視。
有台灣老師、台菜午餐,以及讓小孩學習注音和繁體中文的學習環境,聽起來確實很理想,但有一對孩子的筆者最終仍沒有選擇的原因,與私立學校的學費有關。
幾年前的學費已不可考,最近我再次查詢、研究,查到在紐約市不同區域的 3 家沉浸式中英雙語私立幼兒園,以每週 5 個全天計,一個小孩每月學費大約落在 3、4 千美金,一年大約是 3、4 萬美金——這對於只有一個小孩的雙薪家庭來說,或許還可以承擔;但有雙寶的筆者一次要繳兩份學費,面對一年 7、8 萬美金的支出,我們實在只能忍痛轉頭另尋學校。
而筆者當時最終選擇的幼兒園,在費用和教學品質上都是先生和我可以接受的,唯一的問題是距離遙遠,要推著娃娃推車坐地鐵加走路,大概要 40 分鐘才能抵達。送完小孩後,先生和我還得再搭地鐵去其他地方上班。不過,現在回過頭看當初的決定,我們都感到很滿意——雙寶如今的中文基礎就是從那間學校開始建立的。
至於「台灣」元素,除了筆者注重的繁體和注音教學,師資方面,我們選的幼兒園起初確實有台灣老師,但幼兒園教師組成變動之快,後來的老師們大多來自中國,不過學校都會篩選口音、腔調,因此教學上沒有太大問題。
筆者之前還參觀了全美知名的蒙特梭利連鎖學校 Guidepost 中文沉浸班(Mandarin Immersion),發現就算有台灣來的老師,腔調也不見得是筆者所熟悉的口音;而中文閱讀和書寫教學方面,雖然有不少老師來自中國,但他們在台灣體系的幼兒班或公立學校任教期間,配合機構方針,教的也是繁體和注音,因此仍可以銜接,這是筆者之前沒預期到的。
私立太貴、公立不符需求?折衷辦法是什麼?
整體來看,雙語幼兒園在台灣相當普遍,行之有年;紐約這裡重視中英雙語教育的趨勢,則是在我的小孩出生之後。以筆者當時居住的長島市(Long Island City)為例,過去幾年就新開了兩家中英雙語幼兒園,很受當地父母喜歡,這些幼兒園正好填補了來自不同背景家長的各種需求。
在台灣,育兒補助相關政策廣受關注,而有許多移民的紐約都會,貧富差距大、低收入戶遍及各處,因此紐約市政府也一直把教育擺在施政順位的前段——從過去的 4 歲免費幼兒園 Pre-K,到這一兩年開始的 3 歲免費幼兒園 3-K,都是相關舉措。
住在長島市的台裔美籍爸爸 A,就把他的女兒送進一所私立雙語幼兒園。這些學齡前的 3 歲和 4 歲幼兒園,目前以政府提供經費、委由民間經營的方式營運,提供幼童免費又有品質的教學。A 朋友的女兒很幸運地抽到免費雙語幼兒班,目前在學校用簡單的中文學習數字和形狀等概念,這樣的學習環境和費用(僅須負擔課後班)對於台裔背景的爸爸 A 來說,很令人滿意。
師資方面,該校大部分老師都來自中國。在筆者訪談過的第二代移民家庭之中,有一些 ABC 爸媽對於繁體、簡體沒有那麼大的要求,比較傾向和家裡距離較近的學校,因此只要有任何可以接觸到中文的學習環境,就已經是很大的加分項。
承上所述,就算 A 爸爸擁有台裔背景,但他並未特別要求幼兒園老師要從台灣來、或女兒一定得學繁體字;他更重視的是孩子保持對中文的興趣,以及持續練習、發展中文口說。
學習語言貴在「興趣養成」,沒有非哪間學校不可
以紐約學制來說,正式義務教育是從 5 歲的 Kindergarten 開始,等同於台灣的幼稚園大班,所以年齡 2 到 4 歲是各種幼兒園的百家爭鳴之地。不論是文章一開始介紹的私立蒙特梭利中英雙語幼兒園,或是一般免費公立小學也有設立的 3 歲和 4 歲幼兒班,大部分家長都是想給自己小孩最好的教育,希望他們可以在語言或其他領域「預先卡位」。
但事實上,在 2 到 4 歲期間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會影響小孩的一生,涉及很多不同因素,因此很難簡單定論。筆者常看到從紐約最好學校畢業的同齡朋友們,思考著自己現在的生活、事業,對於是否有比不是從那些「菁英學校」畢業的人更為「成功」,答案通常相當複雜。
筆者當年在懷雙寶時,因為先生失業,一度質疑是否可以靠一個人的薪水在紐約養育小孩。但先生提醒我,紐約有著各種收入水平的家庭,並非一定要有高收入才能順利養育孩子,像是前述的 A 爸爸,就利用紐約市政府的資源,讓小孩一樣學習到中文。
儘管孩子的中文程度短期內可能不及蒙特梭利學校學生,但在參觀 Ms. Lam 時,園長也坦然分享,其實學語言最重要的是讓小孩「有興趣」,並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快樂」,如此一來學中文的歷程才能長久,這才是相對重要的事情。
在這個網路資源豐富的時代,就連 Netflix 和 Disney+ 等串流平台都能輕易播放中文發音的卡通節目,成為學習中文的養分和素材;因此,家長若希望自己的小孩在國外也能學中文,只要願意多花點心思,機會其實無處不在。
【延伸閱讀】
●一個美國媽媽在中國:當幼稚園老師把雞蛋強行塞進我兒子的嘴裡⋯⋯
●不斷被吐槽的雙語教育,到底有無必要?下定論前,聽聽過來人分享利與弊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