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巨擘白先勇經典長篇小說《孽子》自 1983 年出版以來,不僅是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書中的身分認同、家庭關係與社會議題也在世界文壇受到廣泛關注。
公視旗艦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特別製作《孽子裡的青春鳥回來了》,向先驅白先勇致敬,探討《孽子》自問世 40 餘年來,從小說、電影、電視劇到舞台劇的多次改編,以及台灣社會變遷對同志族群的影響,觀眾更透過紀錄片綜覽三種藝術形式的呈現,回味與對照解嚴前後時代氛圍,以及對同志議題尊重與討論。
《孽子》於 2019 年榮獲法語最大報紙《Le Monde 世界報》,頒贈自 1944 年起的一百本世界各國最佳小說,不僅為兩本華文作品之一,更是臺灣唯一入選的小說,也為近代同志運動揭開了序幕。
談及創作初衷,白先勇說:「我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換成文字。」小說扉頁寫下:「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這段話,即使在四十年後的今日,仍令人動容。
首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是 1986 年由虞戡平執導的電影版,該片上映也記錄下解嚴前夕台灣社會對同志議題討論的不安。
2003 年,曹瑞原導演執導的公視文學大戲《孽子》,播出後大受好評,甚至連播五次才下檔,更創下了多項紀錄,像同志身分在媒體的呈現上不再只是負面或是避之唯恐不及,同志情慾戲描寫不會避重就輕等,提供社會很多討論的可能性。2014 年《孽子》被改編為舞台劇,由曹瑞原導演執導,2020 年經典重演。
對於多種藝術形式的詮釋,白先勇認為,各種改編都具有獨特價值。他表示,虞戡平的電影版「如同破冰」,而電視劇因受眾廣泛,感動許多同志族群。至於舞台劇,則因空間限制,反而激發了觀眾的想像力。
本集《藝術很有事》回朔白先勇創作《孽子》的起源,看那些曾經怕黑而不敢起飛的青春鳥,至今是否已飛越恐懼,找到自己的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