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不只是「愛與原則」的拉鋸戰,更需要理解孩子的個性與需求,才能真正找到有效的溝通方式。有些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與關注,而有些孩子則需要的是適當的空間與獨立發展的機會。這時,關鍵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麼」,而在於「孩子是如何接收與理解的」!
在女人迷 2025 女力報告中,近 7 成的家長表示對於孩子的個性化教養策略有高度需求!因為他們發現教養需要因材施教!現在,透過 DiSC 親子教養模型,我們能更清楚地辨識孩子的行為特質,調整我們的溝通策略,讓「愛」真正傳遞到孩子心中。
一起往下看四種常見的親子互動情境,你是否也曾遇過呢?
案例一:孩子情緒一來,難以溝通怎麼辦?
「我都已經好好講道理了,為什麼他還是又哭又鬧?」如果你的孩子總是用情緒表達需求,他可能是 i 影響型 (influence) 風格,在情緒上來時,他們需要的不是馬上解決問題,而是「想被看見、需要陪伴」。
試著放慢腳步,先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們一起深呼吸,等冷靜下來再說,好嗎?」當孩子覺得被接納與看見,反而更容易聽進你的話。
案例二:孩子執著於小事,規矩怎麼立才不會反感?
「他怎麼那麼愛計較?作業一定要照他的步驟來,不能有一點改變!」這可能是 C 嚴謹型 (Conscientiousness) 孩子的特質,他們喜歡參與規則制定,臨時的變動會讓他們感到焦慮。
與其臨時改變規矩,不如讓孩子有參與感,試著說:「我們一起來訂個寫作業的計畫,你覺得怎麼安排最好?」這樣,他不但能接受,還會更願意配合!
案例三:孩子關在房間不願交流,是真的獨立還是想被關心?
「每天問他學校怎麼樣,他只回『還好』、『沒事』,到底該不該管?」如果你的孩子看起來冷漠疏離、抗拒控制,可能是 D 掌控型 (Dominance),他們希望被信任,不喜歡重複對話或過度關心。
試著改變方式:「最近看你很忙,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給他選擇的空間,而不是直接介入,也減少對話壓力,反而能讓關係更親近。
案例四:孩子總是願意讓步,卻悶悶不樂?
當手足或朋友意見不合時,孩子總是選擇退讓、讓別人開心,但卻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可能是 S 沉穩型 (Steadiness) 風格,他們重視和諧,不喜歡衝突,天生善解人意,但也容易因為壓抑自己的需求而感到委屈。
試著在日常對話中多給孩子「安全表達」的空間,例如:「這次換你選,沒有對錯答案哦!」或者「你的意見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們才會慢慢學會表達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別人。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單一正確的教養方式,只有適合你和孩子的相處之道。透過 DiSC 親子教養模型,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的需求,找到最適合的溝通策略,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
一起探索讓孩子願意聽、願意說,真正建立信任關係的方法>>立刻點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