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從小三寫到高三,為什麼孩子的寫作能力還是不好?建中國文名師:寫作能力不是教出來的,是要用「養」的!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2年06月27日02:27 • 林明進

《起步走笨作文:基礎訓練篇》

二、基礎作文教學的診斷

(一)出一個作文題目讓學生現場寫,好嗎?

華人地區長久以來寫作文,不管大作文、小作文都是出一個作文題目就要求學生現場寫。我的答案是:「學生憑什麼會寫得好?」可是,君不見,當老師的永遠要求學生這樣寫作文,這是因為老師的老師也是這樣要求,再往前一看,老師的老師,以及老師的老師的老師,都是這樣教的,學生也都是這樣寫的。最後的結論也都是一樣,班上寫得好的,永遠只有那兩、三個。這兩、三個寫作高手,又往往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要嘛就是天賦,生來就是特別愛寫能寫,再不就是有家學,阿公、阿嬤一門教員世家,血統純正,源遠流長。其他沒門沒路的當然寫不好,該教的沒有教給人家,寫得好的又不是老師教的,這不是很荒謬嗎?

作文課黑板出個題目讓學生寫,老師以為學生已經會寫,也許學生也認為自己已經會寫。學生看完題目,矇著就寫,埋頭苦幹,這就是我們共同的作文人生。所以,作文不是每況愈下,而是從來就沒有打過底;作文程度不是愈來愈低落,是從來沒有卓越過。想想看,馬步沒蹲好,即使擁有金庸的武功祕笈,練就出來的也只是花拳繡腿。作文基本功沒練成,作文憑什麼會寫得好?

沒有真功夫、肚子沒料,作文就成了拾穗簿、剪貼簿、複製簿,台灣的學子寫的都是千人一個樣兒,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寫不好的關鍵是:「學生寫的都不是自己要寫的,學生掰出來的也都不是自己想寫的。」

這樣寫了五、六十年,作文只完成了「鑑別寫作力」,沒有完成「培養寫作力」。平日教學現場我們要求學生寫的作文,學生寫完,老師馬上帶回家批閱,是不是跟考場、比賽的寫作態度、要求、寫法都一樣?殊不知國中會考作文或大學學測國寫作文,那是已經準備好了,接受檢驗評鑑的應考作文。「培養寫作力」,是培養寫作的功夫,要一步一步來,水到渠就成,瓜熟蒂才落。「鑑別寫作力」是學生作文力最後的考察,是客觀的判定考生寫作能力的高下優劣。長期以來,我們是不是錯把「鑑別寫作力」當成「培養寫作力」?
也就是說,平日沒有一套培養寫作力的完整計畫。我們正視這個事實,是不是應該換個方法,要有系統、有步驟、有順序、有策略、有進階的引領學生進入寫作的正軌?

(二)作文課違反一般學習的共同原理原則

從小學三年級寫到高中三年級,相信老師都有認真教,可是多數學生作文還是沒有寫好。作文學不好是大家內心的痛,作文寫不好也是學子很自卑的心酸。我們仔細想想,從小三寫到高三,整整寫了十年,作文寫不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傳統師徒制的年代,各行各業學徒學專門技術,一般而言,只要三年就能「出師」了,裁縫師如此、總鋪師如此、鑽石師如此、製茶師如此、製糕餅的、做小吃的……莫不如此。為什麼作文不能三年就「出師」了呢?我們沒有期待作文教學最後要學生個個成為文學大師,只要寫得流利、完整、通順、周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就行。糟糕的是寫了十年還寫不好,其故安在?

這樣說,如果覺得太世俗,我們來看看書法大師是怎麼學寫字的?

記得我們小一寫字課叫做「描紅」,學生學會簡單握筆的手勢,每週寫一張描紅習字簿的八個朱紅大字;小二換成綠色寫字簿,八個大字有了變化;前四字照描,五、六字變成虛線,七、八字只剩九宮格。小一、小二同樣是描字形,就有了進階變化,學習目標重點放在「培養趣味」和「克服膽怯」。小三正式開始教書法,「永字八法」是第一課,八個基本筆法先練一學期,接著臨帖―從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選一家,一臨就是一年半。然後是行書、隸書、草書,各體書法,循序漸進學習。學得好,加上過人的天賦與持續不懈的努力,有人成為書法家,沒成的也能寫出像樣的毛筆字。

書法教育有完整的歷程,由簡而繁,一筆一筆打底,最後學有所成;我們的作文教育欠缺的就是學習的完整歷程,沒有照規矩一步一步來,最後造成多數人寫得不理想,文筆使不上來。學任何技術、藝能都要先有基本功,然後不斷進益,這才是王道。

(三)千篇一律

在數理學科考試追求公式定理的時代,無形中,學生錯把作文當數理科目看待,永遠只會套公式:不管什麼素材永遠都是四段,不論什麼文體永遠都是起承轉合;第一段總是解釋題義法開其端,最後一段總是要總結法論一論,首尾硬是要呼應呼應。寫起作文缺乏自信,永遠少不了「名言佳句」以來壯大聲勢,永遠舉相同的例子來做佐證,千篇一律,從大江南北寫到台灣頭台灣尾,作文非常炎黃子孫。

大家寫的都一樣,分數等第不就都一樣了嗎?大家引用套用都相同,文章不就缺少了新鮮度、缺少了吸引力了嗎?

千篇一律,一律千篇,讓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所教、不同的學生所寫,最後三國的作文歸一統,僵化到千篇一律,十足徹底的沒有創造力,有人還會以為這是四平八穩,這是真正無可救藥的寫作窠臼。

(四)作文不知道要寫什麼?

曾幾何時,「標準答案」成了中小學成績鑑別的依據。在作文也跟著標準化、答案化的學習道路上,學生提筆寫作文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這個題目應該要寫什麼?這個題目一定要怎麼寫?」作文不應該亦步亦趨的謀篇立意,也不應該是相同的選材布局。如果學生能從自己出發,每個人都思考著「這個題目我打算怎麼寫」,作文寫出來的結果應該是「千個人有千個臉兒」,不應該「千人只有一個樣兒」。

文章有文心,人人從心出發,寫自己想寫的,寫自己要寫的,作品自然就能多元呈現了。不從自己的想法出發,一心只想著「應該要寫什麼」的標準答案思維,最後真的就走入「不知道要寫什麼」的死胡同,愈寫愈窘,無力可回天了。

(五)一套寫作公式闖天下

從古代科舉取士以來,咱們這個民族一直都是喝論說文的奶水長大的。台灣從一九五四年第一屆大專聯招開始,作文就打了很深的樁。那一年的作文題目是「論四校聯招之利弊」,性質是論說文,從此以後各級考試、各種選才的論文或作文,統統都是論說文。一直到一九九四年,大學學測才呈現多樣文體。

所以,以論說文為架構來教作文、寫作文,成為作文教學的王道,以論說文來寫所有的文體,自然也就成為可怕的遺毒。每一篇都是起承轉合,第一段都是破題,最後一段都是結論,全篇不是三段就是四段,這不就是另一個新八股嗎?

可是,基礎作文不是有記敘文、抒情文、描寫文、議論文、說明文等等各種文體嗎?每一種文體都有其寫作屬性,怎麼可以「一套寫作公式闖天下」呢!

「一套寫作公式闖天下」,說穿了就是學生練就一套泛泛論說、東拉西扯的寫作公式,不是小故事大道理,就是名言佳句老套路,老師可以這樣教嗎?

(六)好材料不會活寫活用

學生從小背書背到大,沒什麼本領,就只是滿腦子的詩詞歌賦、名言名句;所謂入門的「三百千千萬」,就是專門編給幼童啟蒙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萬事不求人》,讀經背經背得滾瓜爛熟,出口成章,不斷佳句滾滾來,人人掉書袋,老學究、新學究莫不皆然。書讀得多、記得多、背得多,總是好事,但最重要的是要讀活書、要消化、要融會貫通。可惜我們看到的作文,移花接木的多、張冠李戴的多、五鬼搬運的多;說好聽點就是無償的賣弄,說不好聽點就是見縫插針、有隙就塞,好端端的材料弄成塞耳朵的棉花球。

其次,學生讀到好詩或佳句,往往都是生吞活剝。沒有剪裁,拿來就用;沒有消化,整盤端出;沒有融合,硬接硬套。閱讀來的句子和自己的句子要自然合理的組織、沒有接縫的連綴,這個新材料就會成為活的材料;否則就是東拼西湊,不但對文章沒有助益,反而顯得詰屈聱牙,格格不入。

讀一本書沒有萃取精華,讀一首詩沒有鑑賞再創造。這樣子閱讀,讀不出作品的生命力,自然就談不上詩句、文句、名句、佳句的活寫活用了。

(七)文章不合情不合理

記敘文、描寫文、說明文三者屬於客觀性的寫作;抒情文、議論文屬於主觀性的寫作。想寫出一篇好文章,最重要的關鍵,莫非「合情」與「合理」。就基礎寫作而言,最起碼記敘、抒情要真情流露;議論、說明要合理中肯。

記敘、抒情、描寫,適合做為記敘文或抒情文的共通文字;記敘文以「事或人」(含時、地、物)為主、以情為輔,記敘文如果沒有情就變成記流水帳;抒情文以「情」為主,以「事或人」(含時、地、物)為輔,最後以情」的昇華為上。抒情文如果沒有記敘文做基礎,就容易淪為無病呻吟。所以記敘文與抒情文,基本上好比是不能分割的連體嬰,只是各有主從、大小、輕重的不同;記敘文離不開情,抒情文也不能沒有記敘(含描寫)。描寫文的性質,比較的角色多是扮演著美化、修飾的功能,在記敘文與抒情文當中,描寫能力好就經常能發揮很微妙的作用(當然也有純粹的描寫文)。

範例 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 三種文體都自然雜揉其中,表達父愛入木三分,引起讀者的共鳴與感動,是因為抓住人性共通的情感。在情的拿捏上,若沒有適當的引導學生從人性共通的情感去體會、發展,只知徒務渲染的故事、刻意製造聳動的情節,而忽略了人性喜、怒、哀、樂的共通性,結果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形成矯揉造作,就不容易感動人了。

議論文、說明文,都是以「理」為主;議論文以主觀的提出自己的看法為主,說明文以客觀的闡釋道理為主;兩者都是以「理」為重點,用來達到說服別人為目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八)基本認知錯誤,人云亦云

學生若完全在學習過的知識中打轉,沒有從生活中觀察、沒有從思考中沉殿、沒有從閱讀中開拓視野,一切都在「想當然耳」的認知中進行寫作,在這樣的條件下寫作文,就不能高度期待能寫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比如大家都學過的「雞鳴不已於風雨」,天氣再惡劣,時間一到,公雞自然就喔喔叫,這真的只能說是公雞的精神嗎?只能比喻君子處亂世仍不改其志嗎?雞鳴的真相,不正是公雞自然本能的誘引母雞嗎?

比如「破繭而出」,只能比喻突破困境嗎?破繭而出的真相還有什麼?不能找另外的寫作點嗎?只能從人生哲學思考,不能從生命哲學論述嗎?公蠶蛾、母蠶蛾破繭而出後,發生了什麼事?

(九)揠苗助長,只求速效

任何真功夫的鍛鍊,都是一步一步來,沒有聽說行險僥倖可以贏得永恆的勝利。學作文、教作文也是如此,該有多少時程就必須有多少的時程,該怎麼樣的進階就必須怎麼樣的進階,揠苗助長只有枯死所有秧苗,只求速效是無法完美演出的。

馬步蹲好再練功,這是習武之道;學作文也有「蹲馬步式的作文基本」,偷跑、走捷徑、揀便宜等等,都不是寫作文的老規矩。「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放眼天下沒有那麼多天上掉下來的東西,一步一腳印就是笨功夫,笨功夫才是硬裡子,硬裡子才是真本事。

(十)倒果為因,徒勞無功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很多人總喜歡拿這一句話來衛護自己的專業能力。這句話並沒有說錯,但得要看是在什麼前提下高唱入雲的,才能支持這一句話的完整性與合理性。

就中小學基礎作文來講,「戲法人人會變」這句話,說明這個人已經懂得「戲法」、已經會變魔術了,下一句的「各有巧妙不同」才會成立。學生學作文如果是一張白紙,我們是否要像小孩長大的歷程一樣,會坐→ 會爬→會站→會走→後才會跑。

現在學作文,動不動就搬出創意、創意、創意。寫文章創意當然重要,先學「創意」再學「基本功」,專新務奇是「捨本逐末」,或者說「本末倒置」,這是險論。先學「基本功」,再學「創意」,這在學習的發展上才算合理。

三、結語

在炎黃文化的人生智慧中,特別注重傳承。中國人有一套中國人的經驗哲學,上一代時時刻刻做給下一代看,從薪火相傳的獨門絕藝到尋常日用的技術本領,都離不開這一套自然而然的學習要領,這一貫傳承的經驗法則都是從踏實的學習中傳授、揣摩。

教者,從簡明精要的理論指導到技巧示範,一一精準;學者,從一點一滴的片段學習到精心模仿,一一到位。師父一段一段的講授,再一訣一竅巧妙示範,學徒一招一式刻意模仿,再亦步亦趨捕捉精髓;然後進入實際操作,修正缺失、反覆練習,務求精熟;大大小小的功夫能巨細靡遺,一切的精巧微妙都止於至善。師父點頭頷首就可以藝成下山,練家子都是這樣練出來的。基礎作文的教與學,不也就是這樣就行了嗎?

寫作能力不該是用「教」的,而是要用「養」的!

因此,對於第一次教作文、學作文,以及第一次想學好作文的中學生或社會人士,笨先生提供你三個理論。

一、水果理論:從零開始

考試領導教學,這個原罪逃不掉。我們來點真的—從零開始。

教(包括父母與作文教師)與學(大考下的各級中小學學生)的人都應該清醒,你沒有理由怕教作文,怕寫作文。作文像做人,往心裡找真,往大千世界找真,往人生百態找真。用腦子去想,用心去消化,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貼近人生,抓緊生活,自然行文。從零開始,從自己開始。

在還沒有形成氣候,搞虛構、虛擬之前,「真」是一條路,往真的方向去寫,把複雜的簡單化,大家都會愉快的發現:多數學生的筆是有溫度的,文章是有生命的。寫作想要成功,不能鑽尖取巧,從簡單開始,從「真」開始。

就作文來講,第一個介紹水果理論。自己種的水果有一份心在,有一份情在,好吃、自然、真實、安心。一方土地一方人,水果也一樣,什麼地方產什麼樣的水果,找最適合的土地,種最適合的水果。

譬如:台東種釋迦、林邊產蓮霧、枋山出芒果……選定必要條件,然後種植、培土、澆水、施肥,一切從零開始,三年後第一顆水果出生,那是你辛苦種出來的「真」水果。

當然你也可以說,想吃水果,超市或傳統市場應有盡有,但那是買來的,不是自己的。就好像名言佳句都是別人的,沒有消化,隨便套入,不是自己的,再美的文字都是「失真」的。

自己種的為什麼好吃?有真在,有真心在;阿嬤種的為什麼好吃?有情在,有真情在。這樣的文字從心出發,自然溫暖,容易感染人心。

水果理論—「從零開始」,不論閱讀或體驗、記錄或觀察、選材或謀篇,以及任何基礎寫作的功夫,都應該從零開始。慢慢積累,不走捷徑,充實自己的寫作能量。

二、醬油理論:完整醞釀的過程

傳統或古早的醬油製程,都需要固定而合理的時間來進行發酵。三天兩頭就製造出來的醬油,不是不自然的人工操作,就是濫用化學原料的快速發酵。這不能當作我們所說的醬油理論。所謂「醞釀」或「發酵」,不只是製造醬油所獨有,其他像醋、酒等等都是,我們只是以「醬油」做代表。

五、六十年前,台灣基層農家,家家戶戶都會自己製造醬油。一般都是選用黑豆(烏豆)做材料,將一定比例的黑豆、鹽巴、酒,放置陶甕之中。約莫一個月,就有淡淡的豆香發散,三個月、六個月更香,一年就可以放在餐桌上沾了,想要更香醇的陳年醬油,最少需要三年。

同樣的,想要有效益、有系統的培養學生的寫作力,在學生寫作文之前,必須讓學生有充足而完整醞釀的過程。根據作文題目的要求,慢慢的發酵,慢慢的思考,慢慢的觀察,慢慢的立意構思,慢慢的選材布局。等一切條件都準備妥當,醬油發酵完成了,才能發揮醬油的作用;文章醞釀成功了,才是進行寫作的時機。

三、駕訓班理論:分項練習,最後統整

滿十八歲才能學開車。學開車,考駕照,這是給沒有開過車的人,循序漸進的訓練。以駕訓班新手考駕照來比喻新手學作文,就可以恍然大悟,我們教作文與學作文,就是缺少了蹲馬步的作文基本功。

如果第一次學開車,像我們經驗中的第一次寫作文,那駕訓班教練只要把鑰匙交給學開車的學員,要學員自己開就行了。大家想想,這樣學開車,什麼時候才考得上駕照呢!開車技術要有專業的教練啟蒙,作文不也是一樣嗎?

參加駕訓班的人都是像以下這樣學,駕訓班教練也都像以下這樣教。教練教完全不懂開車的學員,先分項教,最後再統合連結。

先一樣一樣來,第一課先教路邊停車,然後接著分別是倒車入庫、上坡起步、瞬間加速、前進S型、倒退S型……等每一個開車的步驟、環節,統統嫻熟了,然後駕訓班教練才要求學員,像一節車廂接一節車廂,一個接兩個、兩個接三個、三個接四個……最後才讓學員從第一站開到最後一站,不斷練習,等到技術本位十拿九穩,就去應考。經過這樣踏踏實實的學習步驟,大部分都是一次就通過考試,順利拿到駕照。

作文也是如此,先分項練習,以運思的步驟而言,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布局,一個一個分解練習,然後再串起來整合訓練。

以各種文體而言,描寫文、記敘文、抒情文、說明文、議論文,都可以針對各種文體進行細部分解,一個一個鍛鍊作文的基本功夫,最後再全面統整組織。經過這樣踏實訓練的結果,作文第一步—立於不敗之地,就煉鐵成鋼了。

摘自 林明進《起步走笨作文:基礎訓練篇》天下文化出版

攝影:關立衡 

數位編輯:黃小羽

家長熱烈敲碗、一位難求的創意寫作課,首度製成線上課程!報不到名?現在就可以在家上

【李崇建與作文天團到你家】寫作能力養成+高分實戰技巧全組合,早鳥45折熱烈報名中↓↓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