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個年代,戰爭的影響都極為巨大。貝多芬的人生,也多次受戰火波及,而這一連串戰事的核心人物,正是他早年崇敬的拿破崙——無可避免的矛盾。
進擊的法軍
貝多芬19歲時,法國大革命爆發,萊茵河一帶日耳曼城鎮因受影響而多處發生了暴動。貝多芬的故鄉波昂設有風氣開明的大學,許多支持革命的學者來此講學。年輕的貝多芬曾在大學內聽課,也認同法國革命的理想。
然而,法國軍隊很快讓他嚐到戰爭的苦果。1792年,奧地利等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4月20日法國宣戰。10月,法軍攻下緬因茲,接下來就劍指離國境不遠的波昂。貝多芬11月初離開故鄉時,街頭已經擠滿難民和喪禮隊伍。他和友人還得加付費用,車夫才願冒著被法軍攻擊的危險,驅車前往維也納。
離家不到兩年,波昂就遭法軍佔據。貝多芬到維也納,原本是以柯隆選帝侯兼大主教宮廷樂師向海頓進修的名義,領有補助金。現在前僱主自顧不暇,貝多芬頓失穩定財源。故鄉的親友:失去在大學職位的韋格勒、弟弟帕斯卡.卡爾.范.貝多芬等,都因戰爭波及而離鄉背井,來到維也納。
拿破崙戰勝後,強迫奧地利接受及簽下坎波福爾米奧條約。1798年,波昂、科隆及萊茵蘭選帝侯國一起併入法國。戰爭導致波昂淪為法國領土十餘年,是阻斷貝多芬歸鄉的原因之一。
拿破崙戰爭受災戶
▲1805年末,拿破崙第一次率軍占領維也納
貝多芬依然敬佩一年後因軍功赫赫而奪得政權,於1799年成為第一執政官的拿破崙。他渴望跨越專業領域獲得這偉大英雄的認同:「很可惜我不像懂音樂一樣地懂戰爭,但我會征服他!」
直到1804年,拿破崙稱帝。家喻戶曉的掌故是,貝多芬憤怒地大喊:「他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居然為了自己的野心而踐踏人權;他把自己抬升到眾人之上,成了獨夫寡頭!」並撕下原本寫在第三號交響曲封面的題獻詞。
之後,拿破崙戰爭帶給維也納和貝多芬更多的傷害。1805年10月底,拿破崙率軍第一次佔領維也納。同年11月20日,貝多芬唯一的歌劇《蕾奧諾拉》首演(後因奧地利檢查制度,和劇院考量不使之與其他同名歌劇混淆,改名《費黛里奧》)。由於當時法軍占領,貝多芬的許多貴族贊助人和親友都逃離維也納。戰火陰影之下,人們無暇參加藝文活動,在場觀賞的寥寥觀眾幾乎都是語言不通的法國官兵,所以首演的反應十分冷淡,演出3場後就停演了。
雖然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戰爭與法軍的影響最明顯可見。一位參加第二場演出的英國醫生寫下:「這是他創作的第一部歌劇,贏得了很多掌聲。演出結束的時候,頂樓座位上飛下了一篇讚美的詩歌。……觀眾很少,如果時局不是現在這樣子的話,劇院一定會爆滿」。
法軍也毀掉貝多芬與他一位早期重要贊助人的情誼:李希諾夫斯基親王自1800年起,每年提供600弗羅林金幣的津貼,而貝多芬將自己紀念性的作品第一號:鋼琴三重奏、第二號交響曲等都題獻給親王。直到1806年,兩人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後終止,其導火線就是當時居住在親王莊園的貝多芬拒絕為來訪的法國軍官們演奏。
貝多芬留給親王的名言:「親王,您之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為我,是靠了我自己。親王們現在有的是,未來也有的是。至於貝多芬,卻只有一個。」這些話表面上為反權貴,事實上更包括反法國軍隊的心理。
1809年5月13日,拿破崙第二次占領維也納。法軍攻城的大炮聲嚴重威脅貝多芬僅存的微弱聽力,他躲在弟弟家的地窖中,以枕頭摀著頭。拿破崙進城後,派哨兵去保護海頓家(三個禮拜之後,海頓逝世),卻沒理會貝多芬。佔領維也納半年期間,維也納最優秀的藝術家曾被召到美泉宮,在拿破崙面前獻藝,但貝多芬不在其中。
拿破崙沒有給予貝多芬榮寵,法軍還再次嚇跑了他的貴族贊助人——包括魯道夫大公,貝多芬為此譜寫了降E大調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告別》。
▲拿破崙進駐奧地利皇室的的美泉宮,期間維也納最優秀的藝術家曾被召到美泉宮獻藝,但貝多芬不在其中
法軍佔領更影響了整個首都秩序。趁亂偷走海頓頭骨的羅森鮑姆(Carl Joseph Rosenbaum)寫下:「市場裏什麼也沒有。昨天一磅奶油要賣兩個弗羅林、甚至三個弗羅林。沒有人敢帶東西到這裏來,因為法國人搶走了一切……劇院裏除了妓女以外幾乎看不到婦女」。
戰爭破壞了物價與幣值的穩定,貝多芬也深受其害,他曾在給友人的信件中哀嘆他的「4000弗羅林貶到不值1000弗羅林」。
本文選自《MUZIK古典樂刊》No.148
推薦閱讀:
-法軍在維也納(下)|愛恨戰火蔓延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