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有過相同的經驗,帶著孩子走在大街上,他突然開口、指著路牌重複說著:「民權『果』路!」正當我滿腹疑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原來孩子將「東」說成「果」。藉這個認錯字的機會,我馬上拿出紙筆寫下「東」、「果」二字,幫助他釐清與辨識:「『一』在上面念『東』邊的東;『一』在下面念水『果』的果。」然後帶著孩子再到路口,重新認一次路牌上的文字,是民權「果」路還是民權「東」路。
幼兒學習語文是個自然的過程,持續發展於生活之中,不須限定時間,也無須外界刻意教導。從這個例子,即可看出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對環境符號探索,透過日常接觸的圖像和文字,不斷測試、驗證和建構與文字相關的知識,累積對語文的敏銳度。在這樣的學習經驗中,父母是引導的老師,也是最佳的探究知識陪伴者。
許多父母都以為學國字必須倚賴注音,沒學好注音就無法認字,這樣的觀念有待商榷。注音與國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符號系統,許多國內學者的研究都指出,孩子不需要先學會注音再來辨認國字。況且,學會注音與上小學後的學習適應狀況並沒有直接關聯,實在不必過於擔憂。
生活周遭的文字符號中文字居多,注音反倒少見。孩子通常對國字較熟悉,對注音感到陌生,認識國字也會比學習注音來得快、來得早。很多孩子在沒學過注音前,就能認得很多國字,例如自己及家人好友的姓名、喜歡的卡通與書籍名稱。
學齡前重點在提供注音經驗,非機械背誦
目前為止,對幼兒是否該學注音的爭論通常都是從成人的觀點出發,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能力與需求角度。37個注音是抽象符號,需要熟能生巧,但對幼兒來說,因發展能力上的限制,要能理解還真是不容。
學齡前的注音教學應該只是注音的啟蒙學習,目的在給予小朋友適度注音經驗,著重在「聲韻覺識」的建立。聲韻覺識與注音符號學習之間的關聯性,已經獲得國內學者研究的普遍支持。相關研究也指出,中文具有一字一音的特色,孩子在學習注音的使用之前,必須花一段時間學習聲音和文字在速度上的搭配;之後,才能進階覺察到一個「字音」是可以分化成幾個音素的。
人的聲韻覺識並非天生俱足,必須透過語言經驗學習。例如,透過有押韻的兒歌韻文讓孩子琅琅上口。大量聆聽與體驗童詩韻文也有幫助,我們經常讓孩子翻閱並朗讀作家的童詩韻文,孩子會拿起紙筆,學著書中的符號依樣畫葫蘆。一個月後,突然有孩子拿著一張按照順序畫寫注音的紙給我,其中包含34個符號及5個調號。原來,孩子已經從反覆聽到的字詞中察覺聲音組合的方式,逐漸辨識注音。
勿讓孩子過度依賴注音認字
我們從不主動提供坊間的注音符號練習本,讓孩子做機械式的抄寫練習,或者逼迫它們背誦,破壞學習的胃口。我們做的只是讓孩子對語文保持高度的好奇與興趣,學習成效自然最好。
也請家長留意,注音是抽象的符號,而中文是一字一音,單獨的「ㄅ、ㄆ、ㄇ、ㄈ」等聲符無法和口語中的字或詞相對應。如果孩子先讀注音而不是認國字,很可能造成孩子過度依賴注音符號的輔助,但注音畢竟只是學習國字過渡時期的產物。在家時,建議父母優先引導孩子認識國字、培養閱讀習慣,至於注音符號的教學讀寫工作就交給學校老師吧。
*作者群之一介紹|鄭舒丹 *
美國芝加哥羅耀拉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系助理教授。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幼兒學習,關鍵問!》,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