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有雷影評心得│《明天,最後一天》凝視死亡的我們

yamMovie電影特區

更新於 2018年10月03日08:23 • 發布於 2018年10月03日08:20 • 凱許

「該如何看待死亡?」

當電影直白不迴避地談論這件事,甚至在黑幕時放上時間計數,明確地告知我們,就在電影播放時有多少人從世上離去,我們不得不將心中對銀幕的凝視,轉向成一種對死亡的凝視。

《明天,最後一天》(Die Tomorrow)導演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對多數台灣觀眾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電影風格也與過去在台播放的泰國作品並不雷同。然而,導演過去的長片作品實則皆在台灣影展做過映演,導演納瓦波也幾乎是每每躬逢其盛,作為國際間新銳的電影工作者,每推出新作品都能入圍各地影展並引起討論,興許也已在台培養眾多對他作品如數家珍的影迷。

然而,觀看《明天,最後一天》不論對初次觀看導演作品或是對導演相當熟悉的觀眾都相當不易。電影語言與節奏依舊,輕盈地捕捉人物內心的鏡頭也宛如首部長片作品《愛情悄悄來過》(36)的明亮乾淨,卻極大份量地拭去了在《瑪麗瑪麗真快樂》(Mary Is Happy, Mary Is Happy)、《戀愛疹療中》(Heart Attack),那樣精準獨到的黑色幽默譜寫,前者在匯聚無數條推特組成的故事裡,主角在明快俐落的剪輯底下,目睹了摯友的驟然死去,不著痕跡地形成了對主角的傷感與變化;後者則讓疲於在接案中忙碌的自由工作者,恍如靈魂出竅般窺探了想像中的自我葬禮,幽了自己一默也從鬼門關前驚見真實。

因此,死亡這個主題並非導演納瓦波作品的不可見,但單從過往電影來看,通常是作為劇情上的伏筆與轉折來作用,而非《明天,最後一天》的赤裸、直視命題。在導演的訪談中曾提到,《明天,最後一天》這部電影找來了他過往合作過的諸名演員,倘若他明日死去,這部作品就像是導演與演員們互相的告別。涵蓋了對導演自身的特別意義,這部作品或許也是導演所欲向世人傳達的話語,我們終不可能體驗過死亡繼而存活於世,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去凝視死亡的姿態與面向。

在電影的數個真實改編故事中,舉重若輕地展演了幾段人們死前的片刻光陰,角色們自當像現實世界的所有人一樣,無從預知意外的悄然到來:畢業前夕的閨蜜夜聚,戲讀星座專欄,漫談彼此對未來的嚮往與扭轉命運的期盼;放下他鄉的美好生活,姐姐執意地替不情願的弟弟拍照,話家常地想念起家鄉附近的店家;臥病在床的妻子,細心地為丈夫來回修剪指甲,流瀉對戀人的不捨與百般呵護;獲得廣告演出機會、向鏡頭燦笑比手勢的同時,無法割捨原本站在自己位置、出意外的同事;希冀再次聽見「我愛你」但得不到應允的電話、感知些許詫異但最終選擇不予理會的對方。

我們不曾知曉,婉拒對方的不久,一個生命會選擇消失;我們未曾知曉,如何去接受以他人生命代價換來的機會;我們未曾知曉,自知不久於世的自己,丈夫意外卻成永隔;我們未曾知曉,日常相處的時刻會成了最後一次;我們未曾知曉,憧憬光明未來的同時,生命已悄然來到終點。

如同連接幾段故事的小男孩訪談:「如果知道自己將要死了,我會很難過。」正因為生命之不可測,我們得以沉浸當下時分,把酒言歡、盡情歡笑,我們得以感受彼此言不由衷、心照不宣的揣摩與互相了解的默契。也因為生命之不可測,我們得接受、並承擔,因為死亡隨之而來的情緒,我們得獨自面對你已不在的世界,在那流轉不息的時刻與光陰裡。

當銀幕上光影結束,看不見時間計數,我們週遭的世界仍然有人相繼離去。曾經以為的離我們多麼遙遠,就如同導演所說:「知道有朋友一個個走了,才發現死亡離我們很近。」

如何看待死亡?在每段故事從原本的方形敘事視角,拓寬至有人離去後的全屏畫面時,我們嘗試感知更多、卻不能更知更多。我們清楚一個人的離去,卻總不在他離去之前。

 

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推薦指數:8.4分(滿分10分)

加入「yamMovie電影特區」LINE好友,隨時掌握熱門電影動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