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現場》知識就是爆炸:Boom.磅!系列講座前導場側記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05月17日10:29 • 發布於 05月17日10:00 • 謝達文

「做書需要的時間跟回應議題這件事本來就是有點衝突的,一本書的生成要被出版、被印刷、被閱讀,確實需要一些時間的醞釀,回應議題的速度勢必是慢的。」面對台下一名聽眾詢問出版書籍普遍需要很長的時間,人社出版究竟是否能夠及時回應社會議題?左岸文化主編孫德齡坐在其他幾位出版界同僚身旁,以坦率的語調大方承認:「像小瑞說的,我們沒辦法一有什麼議題出現就馬上有書出來。」

即使無法及時回應社會議題,孫德齡的回答仍然充滿底氣:「我們有長期關注的議題,所以當社會上有個議題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討論帶到我們想要的地方。」這群出版人的目標不是追逐社會上隨時出現的新議題,事實上,她認為這個邏輯應該反過來:平時就要長期經營一系列議題,所以在事件浮現時就能提供討論的方向,以及更深入討論的資源。「而這才是Boom成立的原因」,孫德齡總結。

她口中的Boom,全名是「Boom.磅!」,定位是「知識平台」,由春山、左岸、八旗、衛城與臉譜5家專注人文社科書籍的出版社共同成立。這個平台於今年春天開跑,目前已經規劃了5場實體講座,預計於5月底至7月中舉行,讓專業講者、出版社編輯與讀者能當面討論各種議題。與一般出版社「打書」的活動不同,每場講座並不直接對應單一一本書,而是延伸各家出版社多本書籍共同觸及的主題:歐洲的轉變、民主危機、原住民、慾望與愛,以及世界史中的東歐。

孫德齡發言的場合,正是Boom這5場講座的前導場,標題為〈致當下,以及未來的讀者〉,在台北市捷運中山站附近的「濕地venue」舉行。週六下午,滿場的聽眾擠進現場,聽來自5位發起人一同分享他們的計畫,和這些計畫如何連結他們對人社出版的評估以及設想。

左起:莊瑞琳、孫德齡、邱建智
左起:莊瑞琳、孫德齡、邱建智

➤把時間軸拉長,看見長期經營才能浮現的觀點

正如孫德齡所說,支持他們這個計畫的重要企圖正是長期經營議題。她引以為榮的例子是左岸一系列關於精神疾病的書籍,能在各種不同討論中發揮作用。孫德齡強調透過平時的累積「把討論帶到我們想要的地方」,而在此之前發言的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同樣也提到「把時間軸拉長」對於人社出版而言非常重要,並且強調:有些觀點必須將時間放長才有辦法浮現。

莊瑞琳大學畢業時就有過記者夢,後來也曾擔任報社記者,因此更有辦法將兩種專業互相對比,進而指出人社出版的優勢本不在立即回應事件。

「一個議題在新聞的週期,跟在書的週期可能不太一樣。如果這在5年、10年後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例子,那放一段時間就是必要的。」她以許多讀者都有的共同經驗補充說明:搬家時,人們會覺得可以丟掉的書,經常是符合當下時效、但事過境遷之後就不再有那麼大的參考價值。對莊瑞琳而言,出版與新聞不同的地方,恰恰在於可以拉長時間,嘗試掌握「5年、10年後」仍值得討論的面向。

莊瑞琳舉例,過去她出版的幾本書,都是透過拉長時間尺度「看到在土地上的影響」。比如春山去年出版的《沒口之河》,談論的是台東知本原住民反對光電開發案的故事,但「所拉出的時間軸就不是光電爭議的始末而已」,而是由出身森林系的作者從生態的角度介入,帶出更為長期的反思。

又比如《城中一座島: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討論的是台北市社子島開發爭議。這項爭議時不時出現在新聞版面上,但書籍採取梳理其中涉及的開發計畫、家族史,乃至「為什麼有些人會不想離開」等關鍵主題,正是希望「以50年的尺度來看反而能更立體」,更能將長期的、對於土地的意義呈現出來。

➤不只要找回讀者,更要建立起讀者間的社群

從這個角度來看,Boom這個計畫並非從零開始,而是以編輯們本來就在思考的議題為基礎,進一步予以發揮、加以推廣。用臉譜出版副總編輯陳雨柔的話來說,每次遇到一個議題,她都會思考用書籍出版究竟能做到什麼:「書作為一個資訊量比較足的媒介,有沒有其他媒介做不到的事情?會想儘量完成這個目標。」而在這基礎之上,開辦Boom的動機,正是「想把這個縱深帶給大家」。

陳雨柔
陳雨柔

這裡的「大家」,主要指的當然是讀者。不過,所有對出版、對內容產業稍有關注的人,都知道要觸及讀者越來越困難。討論到這個問題時,八旗文化的主編邱建智笑稱:「每次聽到這個就很憂鬱,但我也不想把場子弄得那麼負面,也不是來賣慘。」畢竟,「我們不能跟讀者抱怨說你們為什麼不買書,但也很難跟老闆說人社書不能幫你賺錢。」

基於這個非常現實的考量,編輯們需要另尋出路,以更有創意的方法爭取讀者。Boom也有這個層次的意義──「成立Boom是來找個夥伴、集思廣益,看能不能定出新的方向、找出新的議題,把過去的讀者找回來。」

針對找回讀者的任務,衛城出版副總編輯洪仕翰也認為其實不必太過悲觀。他分析,「不像參考用書、娛樂小說被其他媒介取代更多,人社會有一群讀者一直在。」至於該如何執行這項任務,洪仕翰動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一方面,關於編輯的自我定位,他認為既要擔任傳道者,也要擔任造橋者,既要「藉由我出版的書,把我覺得重要的議題、這個時代的議題到讀者面前」,同時,「搭出來的橋也要有吸引力,大家走進書店覺得不買一本不行」。

另一方面,關於該出什麼樣的書,洪仕翰則評估,人社出版一直不缺研究所等級的困難作品,也都不乏中學難度的入門作品,「但在兩者中間,『大學』層級的反而比較少。」這也是他認為最缺乏、最值得持續努力的,是現在最需要「找回」的讀者。

洪仕翰(左)與謝至平
洪仕翰(左)與謝至平

不過,找回讀者只是這群人野心的其中一個層面而已。在此同時,他們更試圖把讀者聚集起來,集結成一個社群──在陳雨柔看來,這就是一個找尋「夥伴」的過程。她相信這件事情非常值得投入,這樣的信念來自她過去的記憶。

2012年,陳雨柔初初入行時曾負責小說《集體心碎日記》。該書的主題是美國西岸華裔女同志移民的愛慾、歸屬感與政治行動。作者當年以「柴」為筆名,實則就是批判社會心理學者、現任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的劉文。

憶起出道時期負責的作品,陳雨柔如同許多人,總覺得「每個環節都沒有做到自己很滿意」。但她始終記得該書出版之後她所主責的多場活動,當時,許多真心喜歡作者的讀者來到現場,彼此交流激盪,讓當時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出版、編輯、讀者可能是一個社群。」而再過兩年,她過去曾一起共事的記者朋友完成《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更之後,編劇簡莉穎處理性別倒錯與國家暴力的劇本集出版,參與這幾次發表、分享的場合的經驗,更都讓陳雨柔「切身感覺到大家是在那個場合,一起討論那本書。」

從回憶出發,進一步展望接下來的路,陳雨柔是這麼說的:在入行時,她已聽前輩說過「出版是跟人有關的事情」,這些親身經歷,恰恰印證了這一句話,讓她感受到「書出版之後,是會有一個社群存在。」

而這也正是Boom的目標所在:在這個艱難的時節,建立起一個這樣的社群──為了出版,為了人社知識,為了社會議題的深入討論。●

➤Boom.磅!知識爆炸.自由國度 系列講座

〚第一場〛新歐洲的轉向:從軍備、國際連結、經濟與能源的巨變

  • 講者|林育立(自由記者)
  • 主持|莊瑞琳(春山出版總編輯)
  • 時間|05/18(六)14:30-16:30

〚第二場〛世界民主危機與台灣處境

  • 講者|宋承恩(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
  • 主持|邱建智(八旗文化主編)
  • 時間|06/01(六)14:30-16:30

〚第三場〛困境、離散、路徑與復返:當我們討論21世紀原住民

  • 講者|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 主持|孫德齡(左岸文化主編)
  • 時間|06/15(六)18:00-20:00

〚第四場〛像個人那樣慾望與愛

  • 講者|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 主持|陳雨柔(臉譜出版副總編輯)
  • 時間|06/29(六)14:30-16:30

〚第五場〛從邊緣到世界:原來你是這樣的東歐

  • 講者|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 主持|洪仕翰(衛城出版副總編輯)
  • 時間|07/13(六)14:30-16:30

場地|濕地1F(104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107巷10號)

報名連結

閱讀通信 vol.282》是誰把拳擊手套放在歷史書旁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謝達文(自由撰稿人)
    2024-05-17 18:00 Boom.磅, 系列講座, 春山出版, 左岸文化, 八旗文化, 臉譜出版, 衛城出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