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風評:習近平的烏克蘭危機算盤

風傳媒

更新於 2022年03月16日23:20 • 發布於 2022年03月16日23:20 • 主筆室
歐美試圖把習近平拉離普京,與西方合作處理烏克蘭危機,但習近平心裡怎麼打算?(圖/Aljazeera)
歐美試圖把習近平拉離普京,與西方合作處理烏克蘭危機,但習近平心裡怎麼打算?(圖/Aljazeera)

當「新沙皇」普京加強對烏克蘭的濫炸屠殺,各國把危機轉寰的希望投射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身上。到底這位自稱普京是他「最好的知心朋友」的中國領導人,對烏克蘭危機打著什麼算盤?

3月8日晚上習近平與德、法領袖透過視訊會談;接著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於3月14日在羅馬與中國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見面。兩次會談後都沒有宣布具體的結論。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的虛擬會談中,習近平一方面警告制裁俄國會拖累全球經濟,但對於解決危機只說一些空話,例如中國「願同法方、德方和歐方保持溝通和協調,根據當事各方需要,同國際社會一道發揮積極作用。」

七小時羅馬會談一事無成?

蘇利文與楊潔篪會談長達七小時,但之後白宮只發表一則極簡短的說明,完全沒提具體內容。中方會後發出的新聞稿則是一幅楊潔篪在教訓蘇利文的模樣:「楊潔篪強調,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方對近期美在涉台問題上一系列錯誤言行表示嚴重關切和堅決反對。」「楊潔篪就涉疆、涉藏、涉港等問題闡明中方嚴正立場……。」只有最後短短一句話說:「雙方還就烏克蘭、朝核、伊朗核、阿富汗等國際地區問題交換意見。」彷彿烏克蘭議題只是臨時附帶加入的。

習近平在美中羅馬會談前先和德、法領導人會談,顯然有意分化美國與歐盟,並製造美國尋求和中國合作的壓力。中國《環球時報》三月十五日也在鼓吹歐洲要建立一個和俄國不「不可分割、可持續、有效且平衡的安全機制」,顯然是企圖鬆動美國領導的北約。

從中國發布的羅馬會談新聞來看,北京似乎要用烏克蘭要脅華府在台、港、藏、疆問題上讓步。但七個小時的會談中,蘇利文不可能只乖乖在聽楊潔箎「曉以大義」,烏克蘭議題更不可能被輕輕帶過。據《衛報》(The Guardian)引述華府官員的說法,蘇利文並未說服楊潔箎合作,而中國也決定要在經濟、甚至軍備上支援俄國。

真相如何?中國至今還是保持曖昧態度。不過在羅馬會談前,美、中雙方內部都出現營造「美中合」因應烏克蘭問題的聲音。

美國大咖中國通鼓吹美中外交接觸

在美國方面,著名記者、前《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主編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在烏克蘭戰事剛爆發後就提出華府現在需要一個「季辛吉」、再度採取「聯中制俄」的戰略。之後,由幾位美國重要中國問題專家組成的「美中政策專研組」(Task Force on U.S.-China Policy)在3月11日發表聲明稱,為了烏克蘭,美國需要和中國進行冷靜深思的外交,他們呼籲華盛頓透過外交接觸,讓北京清楚瞭解美國與盟邦孤立俄國的決心;美國要告訴中國,把長遠利益和俄國綁在一起是不智的。

這群中國問題專家包括了白茜芙(Charlene Barshefsky)、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庫珀(Zack Cooper)、葛來儀(Bonnie Glase)、羅德(Winston Lord)、黎安友(Andrew Nathan)、諾頓(Barry Naughton)、夏偉(Orville Schell)、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謝淑麗(Susan Shirk)等,他們在中國研究或實務上都赫赫有名。

這篇明認為:「歐美及其盟國對中國進行積極的外交努力仍然是上策。當然,如果中國幫助俄國以減輕制裁效果,我們也要有可信的、讓其付出高昂代價的備選方案。採取這樣的策略會促使中國反思自身的國家利益 ……在中國試圖成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同時,降低它作為俄國主要盟友所可能面對的社會詬病,經濟負擔和政治後果。」這些大咖中國通的聲音,華府決策圈絕對聽得到。

中國出現切割俄國論調

而在中國方面,被視為習近平諮詢對象的政治學者鄭永年,在烏克蘭戰事剛引燃後就發表文章指出:

對中國來說,烏克蘭戰爭讓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加複雜化。國際局勢雲譎波詭,我們更需要冷靜分析大國互動中的新變化和新趨勢,更加理性,來不得半點情緒化,任何情緒化的衝動都會帶來顛覆性戰略錯誤。但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大國之所以為大國,或者之所以被視為大國,並不在於其挑戰舊秩序,更不在於其進行戰爭的能力,而在於其推進和維持國際和平的責任和能力。

鄭永年強調,北京領導人「來不得半點情緒化衝動」,藉由介入維持和平、建構新秩序,來建立大國影響力。鄭永年這個主張應該是中國最好的選項。之後,中國也出現一些主張中國與西方合作解決烏克蘭危機的聲音。

先是三月中旬美國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下的中國項目網站「中美印象」,刊出胡偉的文章〈俄烏戰爭的可能結果與中國的抉擇〉。文章呼籲:「中國不能與普京捆綁在一起,需要儘快切割」這篇文章在中國微信等網路傳播很廣、台灣也有多家媒體引用。但幾天後文章在微信上已被全網删除,「中美印象」網站也被封。胡偉雖具官方色彩,但很難說他是中南海核心幕僚,文章不見得能代表北京的態度。

另一篇也是在倡議美國要與中國合作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文章是中國學者王輝耀登刊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是時候讓中國幫忙給普丁一條退路了〉(It’s Time to Offer Russia an Offramp. China Can Help With That)。文章指出:「儘管中國與俄羅斯一直在講夥伴關係,但值得記住的是,中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利益遠不如中國與西方的經濟利益。」「隨著俄羅斯與世界經濟隔絕,中國不想獨自承擔俄羅斯的經濟負擔。」「隨著戰爭的持續,中國可能會發現與俄羅斯的密切關係帶來的回報越來越少。這使得北京發揮積極調解作用的論點更具說服力。」

王輝耀是北京全球化智庫理事長,和官方走的很近、積極參與中美二軌外交。2018年還被美國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和學界指控是中國官方派來美國搞統戰的。他與北京當局的關係比胡偉更接近,這篇文章應可視為北京刻意放話給美國的。

讓戰事持續,繼續保持曖昧

雖然西方或中國內部都有人期待習近平能在解決烏克蘭危機上發揮力量。不過,另一位中國專家、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資深研究員張偉(Ian Johnson)則在3月10 日於CNN指出,各方都希望中國協助,但他們的希望可能落空。原因在於中國領導人並不是真正關心國際問題,也缺乏主導全球議題、解決國際危機的能力。一談到人權、台灣問題,都認為是外國人不能染指的國內議題,而對氣候、反恐、毒品等全球關切的問題,中國並不真正關心。他認為習近平只想嚴控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並不想真正開放與民主國交往,「這種只關心國內議題的短視在習近平領導下尤為明顯,他是近半世紀以來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中最不國際主義的。」

若延伸張偉觀點,那麼烏克蘭危機發生之後中國的曖昧態度是因為習近平不敢、也沒有能力如何與各國合作解決危機。也因此,中國駐美大使秦剛三月十六日投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談烏克蘭問題,否認普京在冬奧就告訴習近平在入侵烏克蘭、也否認要軍援俄國。秦剛還是像答錄機般重複之前中方立場(包括不能把台灣和烏克蘭相比擬),並沒有提出積極解決問題主張。(推薦閱讀:顧爾德專欄:戰爭風暴中兩會登場,習大連任可鬆口氣

對習近平而言,讓烏克蘭戰事持續下去,繼續保持曖昧、讓兩邊都繼續對中國援手存著想像,這應該是他的最佳策略。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