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公」是大台北重要的神祇信仰,信眾年節期間多半會前往當地集應廟或忠順廟祈求平安,不過,本刊調查,因二大廟宇系統對尪公張巡的尊號看法迥異,忠順廟系統稱為保儀大夫,集應廟系統則主張是保儀尊王,二派暗自角力多年,在地方鬧得沸沸揚揚,其中以張氏宗族為主的木柵集應廟,去年更找來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協助整理文獻史料,以「尪公年例祭典」向台北市文化局提報登錄無形文資,盼透過官方認證,正名尪公尊號為保儀尊王。
本刊取得該廟申請登錄無形文資的提報表,描述清代康熙末年,福建安溪大坪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因生活困頓,決定一同外出發展,三姓共同奉持保儀尊王(尪公)、申國夫人(尪媽、尪娘)與香爐渡海來台,並指「大台北地區的安溪族群稱保儀尊王為『尪公』,為族姓的保護神,其身份為唐代死守睢陽城的張巡」,欲替尪公尊號正名為保儀尊王。
相較於集應廟系統認為尪公張巡尊號是保儀尊王,忠順廟系統卻主張應是保儀大夫,以去(2024)年四月木柵忠順廟舉辦的「尪公巡田園」活動為例,台北市長蔣萬安致詞時便說:「木柵忠順廟的主神尪公,也就是保儀大夫,過去是長期驅逐蟲害的神明。過去文山區的茶葉種植非常興盛,所以只要有蟲害的時候,就會請尪公出巡,好驅除蟲害。」
二系統對尪公尊號多年來相持不下,戰場延伸至北市無形文資登錄,根據北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木柵忠順廟曾搶先在2022年以「迎尪公年例祭典」為名,向市府提報申請無形文資;隔年、2023年,一度由首位研究道教宗教理論獲中研院院士資格的學者李豐楙出面協調,最後由木柵忠順廟及木柵、景美集應廟二系統共三間廟聯名,一起向市府申請提報「迎尪公年例祭典」為無形文資,未料二系統後續依舊各持己見,到了去年,木柵集應廟再委託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協助,獨自向市府提報申請無形文資。
根據木柵集應廟申請登錄無形文資的提報表,保儀尊王、申國(林氏)夫人與老香爐隨著安溪大坪高、張、林三姓先民渡海來台,分家後各自在景美、木柵、萬隆建立集應廟,大台北多將尪公保儀尊王張巡視為農神與武神,認為其能掃蕩害蟲,保護植物順利生長,並衍生出大台北地區的三個習俗,據此申請登錄無形文資。
該文件指出,尪公習俗有特殊性,一是「尪公巡茶園及田園」,因早期遶境固定會巡遶貓空地區,當地多以種茶農耕為生,因此有尪公巡茶園說法;後來石碇、坪林及大台北的安溪聚落,也會迎請尪公到各庄頭巡守,擴大為尪公巡田園。第二個習俗則是保儀尊王張巡在木柵奉祀七年之後會前往坪頂、淡水義山駐駕兩年,稱為「九年一次輪祀」。
配合上述祭典所需,木柵、景美集應廟更保留傳統「撞轎」儀式,由轎班人員扛著神轎、相互的「三進三退」,昔日木柵地區的民眾要前往指南宮朝山,若無法步行上行,多會聘雇轎夫扛著肩輿(以肩抬著行走的轎子)上山,當地轎夫多為集應廟的轎班人員,因此,木柵集應廟的轎班和神將舞動多能迅猛有力又精巧靈活,同時在傳承過程中仍保留諸多傳統知識和技藝。
更多鏡週刊報導
【新聞傳真】賴清德贈匾藍綠白搶拜 尪公信仰掀正名大戰
【神明拚正名2】尪公信仰典故揭祕 唐宋八大家之首為他撰文選入高中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