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顎類鳥類展現技術創新,顛覆愚笨刻板印象

明日科學

更新於 02月27日04:05 • 發布於 02月27日04:00 • 高 詩豪

科學家發現,鴕鳥、鶴鴕與鶴鴕等古顎類鳥類(Palaeognathae)具備技術創新的能力,挑戰了以往認為牠們「愚笨」的觀念。古顎類鳥類包括鴕鳥、鶴鴕、鴯鶓、鶴鴕及鴛鴦鳥等,這些鳥類多數喪失飛行能力,且演化出巨大的體型。與現存鳥類相比,古顎類鳥類相對較小的腦容量和簡單的前腦結構,使牠們被認為認知能力較弱。然而,新研究顯示牠們具備基本的問題解決能力。

來自布里斯托大學的 Dr. Fay Clark 及其團隊設計了一項解謎實驗,測試三隻鴯鶓、兩隻鶴鴕及四隻鴕鳥的問題解決能力。這項實驗要求鳥類轉動塑膠輪,對齊洞口以獲得食物獎勵。起初,研究人員展示已解開的版本,讓鳥類理解目標,再提供未解開的謎題,並給予 30 分鐘解答時間。

結果顯示,三隻鴯鶓皆在首次嘗試時解開謎題,且能多次重複成功。某隻鶴鴕首次以拆解方式獲得食物,但在後續嘗試中掌握轉動輪盤的技巧。然而,四隻鴕鳥皆未能解開謎題。研究團隊推測,這與牠們較低的認知靈活性及問題解決策略有關。

具備基本問題解決能力

圖示說明:古顎類鳥類的旋轉謎題測試 左圖:這是一個用於測試鳥類問題解決能力的旋轉輪盤裝置。輪盤上標有 1 到 10 的數字,奇數為食物儲存格,偶數則為空格,數字順時針排列。鳥類必須轉動輪盤,使食物儲存格對準外圈的開口才能獲得食物。 右圖:鶴鴕(Rhea)正在面對輪盤挑戰,觀察其如何嘗試轉動輪盤以取得食物。這項實驗用於評估古顎類鳥類的技術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圖/《Scientific Reports》)
圖示說明:古顎類鳥類的旋轉謎題測試 左圖:這是一個用於測試鳥類問題解決能力的旋轉輪盤裝置。輪盤上標有 1 到 10 的數字,奇數為食物儲存格,偶數則為空格,數字順時針排列。鳥類必須轉動輪盤,使食物儲存格對準外圈的開口才能獲得食物。 右圖:鶴鴕(Rhea)正在面對輪盤挑戰,觀察其如何嘗試轉動輪盤以取得食物。這項實驗用於評估古顎類鳥類的技術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圖/《Scientific Reports》)

以往認知中,烏鴉與鸚鵡屬於新顎類鳥類(Neognathae),被認為是最具問題解決能力的鳥類,因為牠們具有較大的腦容量及複雜的神經結構。然而,這項研究顯示,即使古顎類鳥類的腦部結構較簡單,也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技術創新。

Dr. Clark 指出,這項研究揭示了古顎類鳥類並非如傳統認知中那樣愚笨,而是具備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雖然這些鳥類的創新行為較為基礎,遠不及烏鴉和鸚鵡的複雜程度,但研究結果顯示,技術創新可能在鳥類中比過去所認知的更早出現。

這項研究不僅重新評估了古顎類鳥類的認知能力,也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研究團隊強調,未來應針對更多未被充分研究的鳥類進行認知測試,以更全面了解鳥類演化及智慧的起源。

此研究已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Oscar Sanisidro / ICP (CC BY 4.0)

圖片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CC BY 4.0)

參考論文:
Palaeognath birds innovate to solve a novel foraging problemScientific Reports

延伸閱讀:
1、烏鴉首次被發現可用「統計推斷」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