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紀錄站在馬路上畫畫的影片,也能累積突破千萬的觀看!IG帳號「Hank在畫圖路上」在社群上透過側拍自己於都市人群之中的專注速寫過程,搭配幽默的畫風、繪圖路上的人生領悟,同時也提出對創作人生的反問和質疑。
《這不是一本畫畫書》不是獻給喜歡畫畫的人,而是社群時代下被好壞評論框架限制的每一個人,透過28個哲理故事、29個專注練習,重新找回不在乎他人眼光的自由之心!
文/圖 Hank在畫圖的路上
成為畫畫老師之前,我曾經當過一段時間的普通上班族,做著和畫圖毫無相關的工作。但即使如此,畫圖這件事始終沒有離開我的生活。
每天早上,我會提早一個小時出門。搭車的時間裡,隨手畫下窗外的風景、車廂裡的人或是手邊的咖啡杯。
那段時間雖然忙碌,但畫圖給了我一種奇妙的平衡感。
在上班前的那個小時,我就是一個畫家,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上班的時候,畫畫人格正在休息。有趣的是,工作中偶爾看到的畫面,或是一個毫不相關的事,畫畫人格會突然出現,跟我講「對就是這個!你等等一定要試試看。」
每次在公司蹲廁所的時候,我會感覺到非常有安全感,密閉的空間跟公司嚴肅的氛圍比起來,就像是回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山洞一樣,這時候就會想畫「廁所像是神一樣包容所有人」的故事,不管是老闆還是員工,大家都可以進來廁所享受平等的接納。
一次幫辦公室倒垃圾的時候,看到一位阿姨拿著垃圾袋跟路人相互閒聊,她看到我手上拿著垃圾,也很自然地跟我搭話,感覺手邊的垃圾就是大家此刻相聚的共同標誌,「只要是拿著垃圾的人,你就是我的朋友啦。」這種感覺,太有趣了。因此我後來也畫了很多手上拿著垃圾袋的人們。
每天上班,雖然僅有短暫的畫圖時間,但有趣的身分切換,成了我更加熱情畫畫的一部分。我發現,每個人都有多重身分,只是常常因為外界的期待而限制了自己。
上班族的生活雖然規律,但我始終堅持在畫圖的世界裡,做一個自由的創作者。
這種堅持幫助我找到內心的平靜。每天即使只有短暫的時間,也能帶來滿足。當我開始接納自己的多重面向,不再拘泥於某一種角色時,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
回想畢業後,覺得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興趣,失去學生標籤後,總不能這樣理所當然的畫圖吧,在我還沒被別人認定可以畫畫的任何理由之前,畫圖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心理壓力,可能來自於周遭或是內在的不平衡,如果沒有辦法做出一點成績,那我幹嘛要做呢,這種想法一直會浮現在腦中。
我選擇一個跟畫圖完全無關的工作,在早上的一個小時裡,我就是一個熱愛畫圖的畫家。這樣的感覺一開始可能也會有點不習慣,只是隨著時間越來越久之後,別人會怎麼想跟我就沒有關係。只要我自己這麼覺得,其實就可以了。因為不管再怎麼認可或者不認可,想要做的心情都不會改變。經過別人認可成為一個創作者,要做的依然還是忠於自己並且持續付出熱愛,就跟別人不認可的時候沒有任何區別。
對於一個喜歡畫圖的人要做的,就是畫圖而已。那就不該讓別人影響自己要怎麼做或者怎麼想,會讓我如此堅信這件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每當我開始畫的時候,內心會越來越堅定,並且充滿期待的畫下一筆,這樣的模樣正是我從小最初畫著牆壁,一直想找回的畫畫時光。
那段經歷學到的重要一課是:不管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不要忘記內心真正想做的事。只要心裡還有那份熱愛,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
──本文摘自《這不是一本畫畫書》Hank在畫圖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