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籃新聯盟今(10)日發布官方新聞稿,看起來已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台灣籃壇未來恐怕免不了出現「兩個太陽」的局面,然而文中提到「籃協也將持續辦理SBL」,言下之意是3聯盟將並立,若真如此恐怕免不了會出現人才的惡意挖角、以及各種違規跳槽的局面。
去年六月陳建州登高一呼,在半年內就成立了P.League+,然而其中有3隊是本來就存在於ABL或SBL的隊伍,僅有新竹攻城獅和聯盟一起從草創階段成長;但就算是如此,在找尋球員上就已經相當不容易,兩個聯賽都打的璞園/領航猿也因此出現戰力吃緊的問題。
P.League+每一季各隊可以登錄16名本土球員和3名洋將,SBL則是本土有18人,加洋將1名,也就是如果各隊都滿編的情況下會達到171人,這也差不多是國內球員市場的極限。
新職籃聯盟目前外傳以中信和漢神兩大集團為主,而台啤和台中當地的企業也可能加入,但是球員要從哪裡來?扣除還能打的自由球員,剩下的免不了要從學生籃球找,而提早進入職業籃球對於一名球員的成長和發展來說會是好事嗎?
另一方面,如果除了台啤之外,SBL還有其他隊伍決定改打新聯盟,那只剩3支、甚至更少隊伍的超級籃球聯賽存在的意義為何?台灣有需要兩個社會甲組聯賽嗎?
以資本主義的意義來說,任何企業實體當然都應該接受對手的競爭,然而以籃球的角度來說,惡性競爭卻有可能傷害國內的體育環境。更何況在兩職籃聯盟規章都還未完備之際,若出現彼此因為爭搶本土球員或洋將的惡鬥、甚至相互抵制,恐怕將讓國內好不容易凝聚的職籃聲勢化為烏有。
殷鑑不遠,日本曾經國內也存在兩個頂級籃球聯賽——日本BJ職籃聯盟與日本國家籃球聯盟(JBL/NBL),但之後因為不斷出現爭議,讓國際籃總決定插手介入,要求兩聯賽整合成一個國家聯賽,否則將停權會籍。
目前還不知道新聯盟的加入,會對台灣籃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但這事必須謹慎看待,也需要有關單位更多的溝通和協調,讓焦點重新回到籃球身上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