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野鳥救傷中心成立25年 年救3000隻鳥

中央通訊社

發布於 2018年04月04日09:02
apho0055L.jpg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4日電)台灣5月將進入野鳥繁殖季,預期幼鳥落巢情況將頻繁發生,台北市野鳥學會野鳥救傷中心每年平均救助3000多隻野鳥,繁殖季到來,也代表野鳥救傷中心忙碌日子的來臨。

造訪野鳥救傷中心,一進門就能看到簡易的櫃台,櫃台上放著空白資料表,提供將受傷鳥類送到救傷中心的民眾填寫。再往內走,其中一間房放著許多鳥籠跟幾根樹枝,另一角放著兩個保溫箱及少許可以處理簡單傷口的工具,雖然設施看來都相當簡陋,但這裡卻是許多野鳥受傷後,得以再度翱翔天際的重要處所。

台北市野鳥學會野鳥救傷中心成立於1992年,是北部地區野鳥救傷重鎮之一,最初由鳥會一名獸醫師兼成員祁偉廉所提議,接連幾名志工的加入,鳥會開始了野鳥救傷工作,至今已逾25年。

相較於狗、貓或是兔子,野鳥照護等資訊都稀少許多,許多民眾看到野鳥受傷相對較不以為意,但台北市野鳥學會教育推廣副組長呂佳璣告訴中央社記者,鳥類能夠生活的環境與人類生活環境相當類似,如果有一個地方都沒有鳥類,那環境也不適合人類居住。

野鳥救傷中心平時僅有呂佳璣一人在,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受傷野鳥重返自然環境,因此舉凡照顧野鳥生活起居的所有工作,包含餵食、餵藥、清理環境、野放或是送野鳥去醫院等,都是每天要做的事。

根據野鳥救傷中心近3年統計,救助野鳥數量都超過3000隻,民國105年因颱風、大雨頻繁,數量更逼近4000隻,不僅人力吃緊,收容壓力也不容小覷。

因此,呂佳璣每次接獲野鳥就必須分配工作,視野鳥狀況選擇籠子或是安置處所,若是野鳥狀況不差,就會尋找志工協助、放置在志工家中。

不過,由於救傷中心是由志工團隊組成,若志工生涯規劃改變、沒辦法協助安置鳥類,野鳥恐怕就沒有安置處所,因此相當需要協助。

救傷中心也因人力吃緊、經費不足等差點走不下去,還好有資深志工的協助及政府經費補助等,得以維持至今,也有不少民眾拾獲受傷野鳥送來時,會買新籠子或飼料等,提供給救傷中心使用。

呂佳璣表示,「救鳥就是救環境」,鳥類是人類與大自然的連結,「有樹就是有鳥」,建議民眾可以在自家陽台或是頂樓種植植物,將人類占用的部分土地還給鳥類。(編輯:施燕飛/唐聲揚)1070404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