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美國,大家常常會想到自由女神──她是自由美國的象徵,也是早期移民搭船登陸美國時,第一個映入眼簾的畫面。雕像上歡迎移民的句子,對許多移民來說代表著夢想,也象徵美國張開雙手歡迎移民。就連美國第 35 任總統約翰甘乃迪(John F. Kennedy)都曾出過一本叫作《移民國家》(A Nation of Immigrants)的書,主張開放移民。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目前美國 3.28 億的人口當中,有超過 4,480 萬人是「非出生在美國本土」的移民,佔了全美國人口的 13.6%,更是全世界移民人口的五分之一,也讓美國扎扎實實地成為了全世界移民最多的國家。
長久以來,台灣人想要移民美國,「CP 值」最高的方式,就是留學後留下來工作,並且申請綠卡,最後歸化為美國公民。目前台灣到美國大專院校留學的人數連年增加,在 2019 學年度,到美國念書的台灣人就達到 2.3 萬人,並連續 5 年成為美國國際學生第 7 大來源處。但是在川普上任之後,除了極力打擊非法移民之外,更大幅提高申請工作簽證以及綠卡的難度,導致不少企業行號覺得聘用國際人才的簽證不確定性太高,都直接宣布不再「贊助」國際學生申請工作簽證,加上疫情嚴重影響美國經濟,就業市場競爭加劇,讓留學生在美國的求職之路簡直是雪上加霜,更別說是透過這個方式移民美國了。
對比川普讓「美國夢」變得越發困難,很多人希望民主黨的拜登上台後,會把移民美國的門開得大一點。共和黨跟民主黨的移民政策也因而成為本次美國大選中,移民社群最關注的焦點之一。以下,本文除了介紹兩位候選人的移民政策,也將分享受訪台灣移民的看法。
川普移民與難民政策
首先,我們來看看現任總統川普的移民政策。
川普在 2016 年上任之後,全方面地對移民政策做了調整:從政治庇護、驅逐非法移民、難民收治、樂透綠卡到外國人工作簽證等,就是為了要打擊非法移民,並且修正過去人人都能做「美國夢」的作法,把移民機會留給「高端人才」,好讓美國的經濟更強健。
川普所有的移民政策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為了防堵中南美洲非法移民進入美國國界,而在美國跟墨西哥邊境興建的「美墨邊境圍牆」(Mexico–United States barrier)。川普強力推動國會批准 150 億美金預算以打造這座牆,但目前進度如何、墨西哥是否會承擔圍牆的費用,甚至打造圍牆的總花費到底要多少?都沒人說得清。
另外,川普上任後就致力於廢止 DACA(追夢人計畫),這個計畫是保障大約 65 萬名在童年時期被父母非法帶進美國的移民,不需要被驅逐出境,甚至是給予合法身分,讓他們成為美國人。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川普的行動違法,對此川普表示,還會繼續重提計畫,直到廢除 DACA 計畫為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無證移民」數量從 2007 年的 1,220 萬,下降到了 2017 年的 1,050 萬,10 年間減少了 14%;但其實,單就川普任內驅逐非法移民的數量,可是比歐巴馬少上許多。舉例來說,川普在 2018 年,驅逐了 25 萬 6,085 人,但是在 2012 年,歐巴馬總共驅逐了 40 萬 9,849 人。這點倒是出乎許多人意料之外。
難民政策方面,在 2021 年,美國計劃接收 1.5 萬名難民,這個數字比前一年的 1.8 萬名減少了 3,000 人,對比歐巴馬曾經在 2016 年提供 11 萬個政治庇護名額,減少了許多,同時也創下新低。不過,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在 6 月提出《香港避風港法案》(Hong Kong Safe Harbor Act),要求美國提供遭到迫害的香港人難民身份,共和黨籍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也提出《香港難民保護法》(Hong Kong Refugee Protection Act)法案,會把香港指定為優先難民區,每年額外增發 2.5 萬個簽證給受到迫害的香港人。但來自香港、目前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講座教授的學者孔誥烽認為,這些法案的象徵性意義大過實質意義,畢竟美國不是香港人移民首選,而且過往美國審批難民簽證的程序就非常嚴格,會有多少受到迫害的香港人能成功移民美國,令人存疑。
從擇優綠卡制度到「簽證災難」
川普上任後就大力推動擇優綠卡制度(Merit-based Green card),甚至在今年初,開始加強提供對綠卡申請者的年齡、健康、收入、教育和技能等審查,就是不要讓新的移民成為美國的公共負擔。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川普更是靠著疫情,大幅調整移民政策:不僅暫停接受海外申辦綠卡申請,也因為要搶救美國的失業率,暫停接受 H-1B、H-2B、J 簽證、L 簽證等短期非移民工作簽證持有者入境美國。川普政府表示,這波限制工作簽證可以為美國公民創造超過 50 萬個工作崗位。
你可能會覺得,工作簽證關移民什麼事?事實上,這項政令影響了不僅是想透過工作簽證移民美國的外國人,長期仰賴留學生的大專院校、還有大量聘用外籍人才的高科技產業,也都會受到相當嚴重的影響。矽谷的科技公司紛紛發聲,反對川普提高發放工作簽證的門檻,並認為這會削弱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美國科技業龍頭之一的亞馬遜也發表聲明,批評川普目光短淺,若是高科技人才被阻止進入美國,將無法爲美國經濟復甦作出貢獻。
而目前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及留學生,也成為這波「簽證災難」最直接的受害者。筆者訪問了幾位來自台灣的旅美人士:正在美國念行銷(Marketing)的 Claire 就說,從今年 3 月開始,無論是找實習還是正職的工作,都有許多公司直接表明不願意幫外國人辦理工作簽證,只要沒有綠卡或者不是美國公民,就會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紐約大學畢業的 Mellisa,即使是找「對外國人比較友善」的數據相關職缺,也因為身分問題而頻頻碰壁;更在拿到工作 Offer 後,因為「不是美國人」被取消 Offer。而在西雅圖科技公司擔任 Michelle 也表示,不少公司都因為辦理簽證花費高、程序麻煩、不穩定性又高,已經在內部下達「不要聘用外國人」的政策。對於這樣的現象,在紐約新創公司工作的 Chris 就批評,因為工作簽證繁瑣,讓他的公司流失了許多優秀的人才,長久把這些優秀人才擋在美國門外,會削減美國的競爭力。
拜登的「齊頭式平等」
那拜登的移民政策呢?如果說川普的移民政策是重質不重量,那麼拜登想做的就是「齊頭式平等」,也就是認為只要能來到美國,American Dream 就應該有機會被實現。拜登承諾,如果當選,將會致力扭轉過去 4 年川普在移民政策上所做的改變,因為拜登認為,移民是美國文化結構的核心,而且美國的經濟也依賴移民來保持勞動力。
拜登曾經批評川普建造墨西哥邊境圍牆是一種執念,更強調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就會停止修建墨西哥邊境圍牆;拜登主張,要解決非法移民問題,就要從根本原因下手,也就是解決這些移民母國的貧困跟暴力問題,更希望聘用更多移民法官來處理庇護難民的案子。
拜登說,如果當選總統,每年美國會接納 12.5 萬名難民。在他就任總統的前 100 天,也會暫停驅逐出境,更強調只應該驅逐在本國或美國有犯罪記錄的移民;此外,他將不會廢除追夢人計畫。
至於工作簽證跟綠卡方面,拜登打算要提高綠卡名額,解除川普對工作簽證的禁令。但當中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美國的綠卡申請限額,是根據國家分配額度,而民主黨主張,綠卡不應該為國籍設限,如果這項政策開放了,等於為印度跟中國移民大開國門;以後這兩個國家的移民將會佔去大多數的綠卡額度,這恐怕是其他國家移民,不太樂意看到的景象。
「台美人」怎麼看?
你可能會問,那已經在美國的台灣移民呢?台灣移民在乎的是什麼,又支持哪位候選人呢?
根據筆者觀察,這次的美國大選,不少第一代的台灣移民都決定支持川普,因為在過去幾年,川普上任之後,美國跟台灣之間的交流的確變多了。長年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的老移民賴先生就說,他們為台灣的國際地位努力爭取了 20 年,但直到這兩年,在白宮跟台灣交流頻繁的影響下,才明顯感受到川普做了過去前幾任政府沒做、或是做不到的事,也讓 4 年前把票投給希拉蕊的他,決定這次要為了台灣,力挺川普。
即使不站在台灣的角度思考,已經移居美國 30 年、現在居住在加州的 Vera 也表示,以前曾經是民主黨支持者,但現在為了美國的強盛,決定站出來支持川普,她表示:「川普上任後非法移民的數量的確減少了,而且他兌現了他競選時開出來的支票,像是要調整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這幾年美國的經濟也的確變好了!」
當然,也有民主黨支持者不這麼看,像是移民第二代的台裔美國人 Tim,就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台美人,強調他們認為川普政府已經弱化美國在全球的經濟、外交及道德地位,讓中國政府擴張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及經濟影響力,這些都會連帶嚴重影響台灣的安全及民主。
無論如何,川普在過去 4 年已經大幅改動了美國的移民政策,專家也預估就算這次拜登當選,可能也要費上很大的力氣,才能把川普政府重視移民質量的政策,改回人人有機會的平等作法。只能說無論選舉結果如何,未來想要移民到美國,都會更加困難,而已經踏入美國國土的移民,對於種族平等,更是有漫長的路需要奮鬥。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成為美國人的一百種方法;只是當上美國人之後呢?
●「綠卡」真的這麼「神」嗎?──美國永久居留證的權利義務、與取得方式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2
🌲🌲李閎田 🌲🌲
某些人的事,不是所有人的事。
政策改不改又如何?
2020年11月04日14:33
元俊
瞌睡蟲
傀儡
夢幻隊
橫掃千軍
因為 夠強
美國 傀儡 是否被殲滅
一次的機會
The soldiers are at stake
兵凶戰危
華 爾街
百 度
彥宏 程式設計
連結
5G 6G
... 數位化
共匪啊
美國隊長加油
日本第一
發展 印度第二
共匪啊 爛到爆
Why
Because
靈魂
2020年11月04日04:5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