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蘭 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胎教學英文的迷思
我沒有車,出門都是盡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因此常有機會聽到一些在實驗室裡沒有聽到的大腦謬思。有一天,我在等客運時,聽到三個老嫗在聊天,一個說她越南的媳婦懷孕了,另一個馬上警告她,不要讓媳婦跟孩子講話,免得孫子以後說話國語不標準;第三個則是告訴她胎教很重要,要去買日本的胎教錄音帶,千萬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我在旁聽了很是感嘆,這些錯誤觀念怎麼就是驅除不去呢?正確的觀念一開始就要教對,不然野草先長出來,稻子就長不出來,秧苗的生長空間被野草搶去後,秧苗就活不了。而且野草生長力強拔不完,人們以訛傳訛,害慘很多孩子,真是應了孔子說的凡事要「慎於始」,教育尤然。
語言學習確實在媽媽肚子中就開始了。腦造影儀器和技術的進步,發現胎兒不是靜靜的躺在媽媽肚子裡,等待被生出來,他們早早就在子宮中,做好出生後的準備。我曾經看過一段黑白的短片,是1933年匹茲堡大學(U. of Pittsburg)拍的記錄片,內有149名因流產或墮胎的胎兒在接受羽毛輕撫時的口腔反應,他們嘴唇的口型動作就已經是為了以後要說話作準備。
很多懷孕後期的媽媽會感到胎動,這些胎動都是在為了要使胎兒大腦神經連接和再連接,因為大腦中神經元的修剪早在懷孕七個月時便開始了,修剪的原則就是有和別的神經元連接過的留下,沒有的剪掉,所以胎兒要活動,促使神經連接。
胎兒如何開始學習語言?
至於所謂的「胎教學英文」,更是無稽之談:研究者用羊來作胎兒聽覺實驗,因為羊的中耳和內耳構造跟人類的很相似。他們把一個極小的電極植入羊胎的內耳,然後放48個英文句子給母羊聽,再把母羊子宮內錄到的聲音放回給人聽,看能聽到多少,結果只可以辨識41%的句子,其中母音和低頻率的子音聽的較為清楚,高頻率的子音如s、h和f無法分辨,誤把ship聽到slit或sit。
因為子宮壁膜會過濾掉600Hz以上的聲音,所以母音比子音容易分辨,低頻比高頻容易分辨,pin和bin是兩個不同的英文字,但在羊水中根本分辨不出來,胎兒根本無法在子宮中學英文,這種期待是錯誤的。
嬰兒是在子宮中,從聽他們媽媽說話的音律開始學說話的。如果母親是雙語者,嬰兒對兩種語音同樣敏感,有著同樣的偏好(preference)和區辨能力(discrimination),父母完全不必擔心孩子會學不好而禁止母親和孩子說話。
2016年法國神經學家發現,初生兒哭聲跟他們的母語很相似。他們分析了30個法國和30個德國的單語嬰兒,結果法國嬰兒的哭聲因法文的重音常在後面,他們的哭聲便是由低到高,重音在後面;德文的重音在前面,德國嬰兒的哭聲便是由高到低,重音在前面,跟他們父母說話時的重音一樣。
出生後語言學習的關鍵:多與孩子對話
所以要想孩子語言能力好,父母要多跟孩子說話,不必在乎自己的發音標不標準,因為童年期孩子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他們會根據耳朵送進來的語音刺激調整大腦中的發音器官,使自己發出的音和聽到的音一樣,更會做「語言轉換」(code switch),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語言,完全不發生錯誤。
倒是研究者從教電腦說話發現,父母要盡量跟孩子說話才能強化孩子的語言能力。哈佛大學曾追蹤57個家庭3歲的孩子直到他們16歲,結果發現不論種族(白人67%,黑人21%,墨西哥5%,混血7%),家庭經濟和社經地位,影響孩子詞彙的正確用法及詞彙量等語文能力指標,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在餐桌上所花的時間及所講的話。
因為父親回家吃晚飯,父母對話時用到的文法比較複雜,有複合句、被動句,詞彙也比較抽象,這會幫助孩子建構新的知識架構(schema),增加詞彙量使他更容易吸引複雜的資訊,提升他的語言能力。甚至父親一週只要回家吃晚飯三次,孩子到四年級時,學業成績拿A比其他同學好了二倍,不當行為減少了一半。
語言的學習是雙向的,只要父母好好的跟孩子對話,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他大腦的發育便會正常,完全不需要額外的刺激,加班賺錢去買那些「益智」玩具的錢,不如用來買書讀給孩子聽還要實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