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離別」是每個人窮極一生都在學習且必經的課題,可我們卻總是對這個話題諱莫如深,在面對死亡和離別時,我們總是感到無助和不安。《可可夜總會》裡曾提到:「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還在世上的愛人遺忘。人並不一定要學會道別,你可以好好的記住遠在天堂的祂、盡情的想念對方。
◆ 面對「死亡」,我們總是諱莫如深
死亡與離別,是每個人的人生必經的過程,可是當我們面對這些話題時總是諱莫如深、避而不談,別說是親身體驗了,我們甚至連想都不敢想,彷彿一提起就會讓它成真、更靠近自己,它就像一片陰影,悄悄籠罩在生命的邊緣,讓人不敢直視,卻又無法逃避。而我們害怕死亡和離別,更因為它們帶走了我們熟悉的一切——愛與記憶。
圖片來源:《我們的浪漫電影》
◆ 「死亡」其實離我們很近
看著電視新聞播報裡生命的消逝,我們經常誤以為死亡是很遙遠、甚至是陌生的,像是只會出現在別人故事裡的角色,但其實他就在我們身邊。生命充滿未知與不可預測,我們無法預料意外和明天哪個先到來,它可能藏在一次匆匆的告別、一通錯過的電話,甚或是藏在一個平凡的清晨⋯⋯那些我們無法預知的瞬間,總在不經意間提醒我們生命的短暫和可貴。
圖片來源:《流星》
◆ 該如何面對「死亡」與「離別」?
1.接受他人的關心
面對親人的死亡時,或許是害怕麻煩別人,又或是想一個人靜一靜,很多人會選擇把自己關起來,隔絕外界的關心和安慰,默默承受親人逝世所帶來的悲傷和打擊。當我們允許他人走近,願意敞開內心的脆弱、表達自己的痛苦時,就會發現原來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孤伶伶的在承受這些痛苦和無助,身邊的人可能也有類似的情緒,但他們的支持能為我們提供力量與面對離別的勇氣,在彼此扶持的過程中,一起攜手走出陰霾。
圖片來源:《愛過之後來臨的》
2.適當的發洩情緒
喪親之痛是一種難以消解的情緒,就像深埋在身體裡的毒素一樣,一次性、一星期、一個月、一年⋯⋯甚至永遠都排洩不掉的,如果我們不斷的壓抑悲傷,從不宣洩情緒,那些「毒素」就會越積越多,造成心理和身體無法挽回的傷害。毒素需要排解,悲傷也是,我們可以去找信任的親友傾訴,或是去做一些喜歡的事來發洩情緒。
圖片來源:《歡迎回到三達里》
3.讓朋友陪你好好吃一頓飯
人在陷入巨大的痛苦和悲傷時,會讓我們對「活著」的一切失去動力。這時候我們需要一位好朋友、閨蜜、信任的親人,陪我們說說話,帶我們出去好好吃一頓飯。食物會讓人放下戒心,在小小的餐桌上,即使什麼都不說,也能感受到對方的關愛,那份陪伴也會為留下來的人注入溫情和力量,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
圖片來源:《致我的解離》
4.照照鏡子,用愛人看你的方式看自己
有些人在面對愛人的離世時,會陷入自責的迴圈裡,想著「要是當初怎樣就好了」,將悲憤轉移到自己身上,而忘記自己有多棒。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那個已經在天堂的人過去是用怎樣的眼神看我們的呢?一定是充滿愛的,才會讓我們那麼念念不忘吧!所以記得用祂看我們的方式看自己,永遠不要忘記對方有多位我們驕傲、多愛我們,在祂離開後,也要用他們愛我們的方式好好愛自己。
圖片來源:《死期將至》
5.寫信給「祂」
蔡康永曾在Facebook發文寫道:「如果回憶包圍我,我想把回憶塑成支撐我的樣子。」其實人並不是非要學會告別,我們可以試著寫信給遠在天堂的親人,讓我們回顧與親人相處的美好時光,並將內心未曾說出口的感謝、歉意或愛意,寄託在文字中釋放情感、自我療癒,使我們感到安慰,讓心中那份對親人的想念不再那麼沉重。通過寫信、回憶、保留物品等方式,我們的心靈也能與逝去的親人保持聯繫,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對方的存在,也能從悲傷中尋到一絲溫暖。
圖片來源:《一半的一半》
◆ 生命不是看長度,而是「厚度」
人一生的價值並不取決於活得多久、走了多遠,而在於它的「厚度」,真正有價值的人生是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無限的精彩和深度,生命的長度無法更改,我們沒辦法確定自己一定能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但是人生的寬度和厚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珍惜眼前,努力充實生活,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這些獨特的、深刻的瞬間,才是我們活過的證明。
圖片來源:《The King:永遠的君主》
◆ 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遺忘」
一個人的存在並不僅限於生命本身,還在於他人的「記憶」。《可可夜總會》裡有一句台詞:「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被遺忘就像一場悄聲無息的告別,連最後的痕跡都被時間抹去,好像從未來過這個世界一樣,所以其實比起死亡本身,大多數人更害怕的是死後被愛人所遺忘。只要有人「記得」,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活著」,燈會熄滅,愛永遠發光。
圖片來源:《照明商店》
延伸閱讀:具俊曄心碎告別摯愛大S!中韓文版與妻訣別書:「我要保護熙媛的最愛」,利特深夜哀悼
延伸閱讀:大S過世最難過是她!小S大S「姊妹情深」8個故事!大S骨灰放家中,小S:想每天看到姊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