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玩家信仰以及週邊各項包山包海的設計與系列產品,ROG 這個玩家共和國電競品牌基本上應該是眾所皆知了,但旗下的各項系列基本上更新的速度也不一,其中的機殼產品在這段期間的急起直追下也陸續有新品登場,接續先前的幾款大作如 ROG Z11 和中塔式的 ROG Strix Helios 之外,新登場的 ROG Hyperion GR701 顯然是個重量級巨獸了。
針對最頂級的狂熱玩家所打造的 ROG Hyperion GR701,除了企圖將機殼空間與組裝便利性都推升到極致之外,更需要保證外型足夠吸睛而且還留有充沛的個性化設計,好啦、廢話不多說,跟著小編一起來開箱並且組裝起來看看有多震撼吧!
ROG Hyperion GR701機殼開箱
基本上小編入手這款機殼時是有點驚嚇的:怎麼這麼大咖!沒錯,外箱的體積並不小,如果沒有過度包裝的話那內容物應該也是不會太小咖才對,而命名的部分則是與上一款 Strix Helios 類似的方式,採神話人物命名,果然谷哥一下就知道”Hyperion”可不是個簡單的人物。
ROG Hyperion GR701 產品名稱前綴的「Hyperion」源自於希臘神話泰坦巨神「海柏利昂」,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一代太陽神,同時也是第二代太陽神 Helios (海利歐斯) 的父親,因此機殼的命名邏輯其實也暗示了 Hyperion 是比 Helios 還要更為進階的型號,至於後面還帶了 GR701 的編號…小編猜測是方便記憶XD。
這款 ROG Hyperion GR701 電競機殼 (Gaming Case) 在外箱的設計上維持著自家傳統的設計風格,使用精緻的全彩印刷紙箱,除了在正面印上了機殼上半部的外觀,左下角則有產品的型號,右上角則有印上了「The grand beyond the grand (超越偉大的偉大)」的宣傳標語。(自詡這款機殼的不凡~)
*Hyperion的另一個意思為超離子,有”氫動力”的超跑(車)以此為名,如Hyperion XP-1就具備2000匹馬力與1635公里續航、堪稱怪獸級
接下來就是開箱了,不過在開箱前不得不說一下這款 ROG Hyperion GR701 的重量真的跟命名一樣是屬”泰坦級”的!小編壯碩的體重來搬這咖機殼都嫌吃力了,如果是一般玩家在拆件時也要注意一下 (別閃到腰),畢竟淨重就已經來到 20.8 公斤了。(送貨的物流大哥送來時也臉紅氣喘、說真重)
但相對性也是表明了用料扎實以及整組機殼的穩定度,基本上重量在那邊,想不穩定應該也難吧!
事實上這款 ROG Hyperion GR701 穩重如山的噸位是源於尺寸達到全塔式的標準,整個機殼的大小達到 268x639x659 mm,比起一般機殼僅 500mm 不到的高度來說足足是大了一圈;加上整個機體根本就是座「鋼骨建築」,不僅是將經過精密 CNC 加工的陽極氧化鋁材質做成了環繞整組機殼的提把、更是能夠耐重 80 公斤,提把設計算是為巨型機殼保留一定程度的機動性,另外整體設計也與產品外觀結合,從正面的”X”字形設計就能一眼達成專屬辨識出 GR701 的目的。
但也因為 X 字形的金屬提把從前面板交叉貫穿的關係,ROG Hyperion GR701 正面被切割成了 4 個幾何區塊,其中上/下兩端的三角形在表面部分做了髮絲紋處理,並在每一邊的側緣都有配置了 RGB 導光條,但中央區塊乍看是供風流通過的孔洞設計外型其實只是裝飾,本身是不具散熱功能的。
至於真正的散熱孔則是位於金屬提把與各區塊間的「縫隙」,仔細看的話,潛伏在前面板之下若隱若現的柵狀溝槽才是保留給氣流進出的通道,且受益於機殼尺寸相當巨大的關係,官方直接一口氣裝上 3 組 140mm 的風扇,理論上可以比一般常見的 3x120mm 的風扇配置帶來更多的風流量,如果玩家的動手能力更強,甚至還可以替換為最高 420mm 的水冷排,大幅度改善了「親兒子」ROG Helios 被嫌棄正面進風量不足的缺點。(老爸比較強的概念XD~
順著前面板往上看,做為旗艦級機殼的 ROG Hyperion GR701 在 I/O 埠數量方面也是給得相當豪邁,除了標準的開機鍵、重置鈕、RGB 模式切換鍵與 3.5mm 耳麥孔外,還一口氣準備了多達 4 組 USB 3.2 Gen 1 Type A、1 組 USB 3.2 Gen 2 Type C 和一組 USB 4.0 40Gbps Type C,共計 6 組的 USB 埠讓玩家不怕不夠用、就怕主機板支援數量不夠力!
緊接在 I/O 埠往上之後則是一大片的散熱頂蓋,免工具的快拆設計只要抬起尾端的卡扣,然後向後一拉就能輕鬆開啟。
此處預設的風扇支架能夠依照玩家喜好選擇最高 3 組 120/140mm 的風扇,或是直上 420mm 的水冷排。
此外,針對選擇使用客製化開放式水冷的頂級客群,機殼風扇架本身也是可以移除的,僅需將位於最前端的固定螺絲取下後,就能夠輕易地取下,讓客製化水冷的管路在規劃上能有更多變化彈性,這部分 ROG 機殼設計團隊倒是把各種可能性都考量進去了。
比較需要留意的是,由於頂蓋的外型有著比較多折角的關係,使得此處的防塵濾網不是採用磁吸式或是快拆式的,而是直接用螺絲固定,這點在清潔上會稍微麻煩一些 (要拆螺絲XD),想偷懶一點的玩家除了可以直接透過壓縮空氣或噴槍清理快速清理外,也可以自行額外加裝防塵紙多一層過濾也方便更換。
這次的 ROG Hyperion GR701 在外型上算的上是別出心裁了,為了滿足高階玩家可能頻繁更換硬體的需求,左右兩側的燻黑玻璃側板乾脆移除掉所有的螺絲構造、改為磁吸式開關設計,想要打開側板就如同打開家裡的冰箱一般,從機殼正面輕輕一扳即可,轉軸本身也相當的滑順,不會有開到一半卡住的問題,而如果安裝的東西體積比較大,或是機殼放置空間沒辦法讓整個側板完全張開的話,玩家也只需要將側板往上一抬就能輕鬆取下。(可拆、可掀)
背面部分就比較是正常版模樣,有提供一組後置風扇、多達 9 Slot 的擴充檔板槽位,底下則是電源供應器的位置。
從底部就可以看到整個 X 字形的架構除了連接到提把外,也延伸置底部的兩側,難怪重量不低、而且能確保整體的穩定性了,底部除了有設置 4 個腳墊外,也可以看到有一整片的濾網,拆卸也只要從前端抽出就能自行清潔。
來看看內部的空間設計吧!在內部空間的安排上,畢竟以 ROG Hyperion GR701 作為旗艦級全塔式機殼的定位,開闊的組裝空間能夠相容到最高 E-ATX 尺寸的主機板肯定是必要支援,同時顧慮到現在的顯示卡尺寸越來越離譜的情況下,機殼內建了支援直向與橫向擺放的顯示卡支架,讓玩家可以自由依照喜愛的方式安裝顯卡 (*直向顯示卡排線須另購)。
另外,前置區塊已預裝 3 枚 140mm 風扇、尾端也配置了 1 枚 140mm 風扇,散熱部分給的很齊!
額外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由於現在新顯示卡的厚度不斷增加,ROG Hyperion GR701 選擇放棄掉獨立的直立 PCIe 卡槽,改為在配件包額外提供直立卡槽的替換片,如此來避免機殼過分橫向增長。
而在主機板安裝區域的左側,ROG Hyperion GR701 裝上了一整片以自家 AniMe Matrix 像素點陣風格做為設計元素的 RGB 信仰裝飾燈板,與主機板連接之後閃耀的光輝信仰與潮度直接破錶!
但玩家如果走的是實用主義,對大型機殼的期望是更多設備安裝空間也沒關係,燈板本身是可以移除的,移除之後玩家就能夠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加裝最高 3 顆 120mm 風扇、360mm 水冷排等。
有趣的是燈板本身配有一個獨立 Micro USB 連接埠,能夠透過行動電源或是手機充電器為其進行供電,一旁還有個獨立的 RGB 燈光切換鈕,也就是說拆下來的燈板可以直接搖身一變成為桌上的信仰擺飾,而不是與用剩的螺絲們一同躺在倉庫裡養灰塵!(設計團隊真的考慮非常多)
接著將視線稍微下移到電源艙外罩的部分,機殼在此處也同樣充滿了巧思,設計團隊也同樣將 AniMe Matrix 的元素融入到其中,讓外罩的沖孔上也有了 ROG 的信仰之眼 LOGO 在上頭,這部分也有與上方的信仰燈板相呼應的感覺。
同時 ROG Hyperion GR701 在電源罩的尾端側緣也開闢了觀景窗,用以滿足現在不少高階電源供應器不但具備 RGB 元素,有的甚至還乾脆裝上一整片 LCD 螢幕,讓玩家可以直接看到目前主機的功耗狀態。(好吧、其實搭自家的電源供應器的時候,那顆眼睛就會露出來~這才是重點)
不僅如此,電源艙外罩側邊的前端還有個活動拉門,推開後便能看到機殼的「隱藏空間」,此處可以供玩家存放一些小型螺絲起子、檔板、螺絲、束線等小零件,方便經常性更換零件的 DIY 玩家能夠快速取用和存放。(通常每次組完電腦後,這些東西就不知道丟哪去了…,有地方收就能下次用)
看完了左側的主機設備的組裝區,換來看到右側的整線區,ROG Hyperion GR701 由於採用了左右側板都是玻璃設計的關係,整線基本的「眼不見為淨」原則自然就必須要額外的手段來處理才行,但為了避免玩家習慣性的裝完就算了的狀態會影響視覺美觀,乾脆額外再配置一扇活動式的整線門板 (遮一下),讓主機在視覺上能夠更為清爽簡潔。
不過這個門板並非快拆式的,而是需要使用螺絲固定,且螺絲位置埋的比較深,比較不容易對準固定孔,一些尺寸較短的螺絲起子在使用上可能也會比較困擾。
掀開視覺美觀 (遮擋) 的門板後就可以看到實際的側面狀況,在擴充性上有預設為硬碟擴充準備了 2 組 3.5/2.5 吋共用的硬碟籠 (硬碟籠無法卸除),以及最高 5 組的 2.5 吋的硬碟安裝區域,其中 2 組位於主機板安裝區、剩餘 3 組則是位於燈板的位置。
這裡蠻特別的還做了有 ROG 玩家共和國的抽拉帶,真的有花心思在一些小地方。
同樣為了讓整線能夠更為簡潔,側面右下角的位置提供了一組可以連接多達 7 組風扇或 ARGB 設備的集線器,在扣除掉預裝風扇與燈效裝置所占用的插槽後,還可以再連接 2 組風扇和 6 組 ARGB 設備。
動手安裝DIY
終於把機體架構設計的部分做了一輪的介紹,接著就是來動手組裝 DIY 一下囉!
入手高檔機殼一大好處就是產品所附贈的組裝配件完全沒在手軟的,撇開最基本的螺絲、束線帶、直立 PCIe 卡槽之外,ROG Hyperion GR701 還準備了螺絲收納盒、具備 ROG 信仰的十字螺絲起子、以及兩條質感超高、編織繩 CPU 排線,讓玩家在微小的組裝細節上也盡享尊榮禮遇。
接下來就是開始組裝 DIY 的環節,為了搭配 ROG Hyperion GR701 的旗艦定位,自然也是盡可能的來個全套頂級 ROG 信仰全家餐才對味啦!
零組件部分選用了 ROG Maximus Z790 Apex 主機板以及 ROG RTX 4080 顯示卡,另外還特別去加購了一組白色款的 ROG RYUO III 360 ARGB 水冷來與銀白色的主機板相呼應。
撇開機殼重量的問題,ROG Hyperion GR701 擁有的寬敞內部空間對玩家在安裝期間的多數時候都是非常輕鬆的,基本完全不用擔心主機零件會與機殼配置產生衝突,加上有整線遮罩的加入,對於不擅長線材規劃 (懶的整線) 的玩家,也只需要使用「佛系整線法」,把排線全部集中起來後把整線罩鎖上也就大功告成。
但關於電源供應器的安裝上就有一點對官方的建議,照說機殼在此處的規劃是需要將整個電源艙外罩移除才能放入電供,理論上這樣的組裝形式能提供更為開闊的電源線材組裝空間,不論是收納線材還是未來擴充上都會變得更為方便,不少高階中塔以上的機殼也會使用類似設計。
但問題是 ROG Hyperion GR701 的外罩並非快拆式,而是使用 4 枚螺絲進行固定,其中兩枚居然藏在機殼的小工具收納艙中,另外兩枚則是位於風扇/ARGB 集線器的上方,光是找到螺絲的位置得花上一番功夫 (說明書表示:…),當然相對其他組件來說或許電供的更換不會太過頻繁,但畢竟其他設計都有考量到便利性了,或許官方可以考量未來是否有改良空間。
還有一點是,初期開始安裝是一定得拆卸一次,但後期在擴充線材的時候會因為左右兩側都有螺絲的關係而是必要把整個機殼拖到空曠處才方便處理,考量到整機組完應該有近30公斤的重量 (空機就已經超過 20 公斤了),每次都要搬動會有點累人啊!
終於整機組好囉,看一下完成品的側面照吧!小編簡單的把線材收攏了一下,側面看過去也算整潔,受惠於內部寬敞空間,搭配前三後一的散熱風扇設計,除了能有效散熱外,相信開機後的 RGB 電競風味會更加濃郁。
看到成品的 bling bling、整個人的爽度就上升了,至於前面的安裝辛苦就先拋腦後吧,未開機前的霸氣感與開機後的 RGB 閃亮亮程度,整機的信仰力超破表!特別是從側面看過去的時候,ROG RYUO III 水冷頭的 AniMe Matrix 螢幕設計還起到畫龍點睛作用,恰巧與機殼的燈板的設計元素相互呼應,營造出極具一致性的裝飾效果,只能說:真漂亮啊!
最後就讓各位來欣賞一下這款 ROG Hyperion GR701 電競機殼完工後的外觀與 RGB 燈光效果吧!
體驗狂熱級的信仰巨獸、就從ROG Hyperion GR701開始
ROG 的機殼產品在設計上向來都頗為前衛,不論是之前的 Z11 或是 Helios 都有不同於其他機殼廠推出的設計感,這點在新登場的 ROG Hyperion GR701 電競機殼上也同樣是充滿了各種創意思維,例如視覺與功能結合了 X 字形提把、便利的隱藏式收納空間、兩棲的 RGB 燈板等等,都展現了設計團隊在各處元件與細微處的用心。
整體來說,玩家的擺放空間若是足夠,小編個人是頗推薦這款的,畢竟從成品的樣貌可以看到與眾不同的霸氣感與滿滿的信仰力,組起整台都是 ROG 系列的主機絕對是夢幻版等級,但畢竟重量可不輕,成品的總重近 30 公斤,在搬動時要多加注意。
透過組裝這款 ROG Hyperion GR701 其實也驗證了 DIY 市場仍有一定的可玩空間,官方在這部分也下了許多苦心,當然或許仍有些許不盡完美之處,但以整機的設計思維與各細部的巧思來說,還是對設計團隊給予極為正面的鼓勵 (拍手),而看著巨獸級別的 ROG Hyperion GR701 除了信仰加值 100% 外,相信玩家的成就感也會是滿滿的 100% 吧!
◆產品資訊:ASUS ROG Hyperion GR701全塔式電競機殼
◆建議售價:13,990元
◆賣場連結:PCHome 24Hr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