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林野:力的交界》特展 認識臺灣林野.族群關係

客家電視

更新於 2023年11月27日13:13 • 發布於 2023年11月27日11:00 • 陳郁心 蔡奕輝 臺北

蘊藏不少經濟樹種的淺山地區,是探討臺灣史不可忽視的一環,國立臺灣博物館《林野:力的交界》特展,透過三幅歷史圖像為主軸,引導觀眾探索清代、日本時代及近代林野,背後所隱含的族群互動和國家影響力。

平埔族人手拿鹿皮和漢人交易,《番社貿易圖》中,可窺見在械鬥頻繁的19世紀,族群間微妙互動。

另一幅,看似呈現田園恬靜風貌的《圓山附近》,左下方第四號保安林碑界卻無意中透露,居民其實是越界在山坡上開墾,即是當時官民角力下的產物。

而這張大船載著木材出淡水,陳澄波於1936年完成的《滿載而歸》,象徵臺灣現代林產物正航向世界,國立臺灣博物館《林野:力的交界》特展,藉由三幅圖像,分別道出清代、日治以及近代,臺灣林野潛藏著對於林資源、族群交流,以及世界影響力的符碼。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洪世佑:「林野這個地帶,其實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一個地方,那同時它也是這個人類多元活動,相當豐富的一個地帶。」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廣冀:「淺山地帶也是一直是,從清代以來國家一直想要努力去控制,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去控制的這一個地方,那地方社會面對這個國家,無所不在的這一些控制,他也會有各式各樣的,這一些回應跟抵抗。」

平地和山區之間的淺山地帶,在清領、和日治時期,分別泛稱為沿山埔地以及林野,而時過境遷今日則被冠上「里山」,學者認為無論名稱為何,此地帶均為「力的交界」,是墾民與原住民對抗的場域,也是地方社會和國家協商之地,更是理解這塊土地環境史的關鍵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