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余苑綺抗癌8年不敵病魔離世;不想成為腸癌候選人,該避免哪些NG飲食?

常春月刊

更新於 2022年08月22日01:24 • 發布於 2022年08月22日01:22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

大腸癌多年來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除了遺傳因素外,由於國人的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的影響,許多人的飲食不健康、生活作息紊亂、肥胖、缺乏運動等,都是導致罹患大腸癌的主因,也讓大腸癌成為癌症的頭號殺手。

大腸癌顧名思義是指腫瘤生長的位置處於大腸。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內視鏡中心主任陳明堯表示,大腸管壁由內而外可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一般會在腸黏膜形成息肉,這些良性的息肉日後可能轉為惡性腫瘤。如果腸癌細胞沒有獲得治療,很可能擴散或轉移到身體其他的部位。

人體負責消化吸收的腸道可以分為大腸與小腸。進食後,食物會順著食道進入胃部,再到小腸,小腸主司消化與吸收,以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消化後的食物再進入大腸,由大腸吸收水分,剩下的廢物即成為糞便,而留在大腸的糞便,則會經由腸道蠕動至直腸再將其排出體外。

NG飲食1:嗜吃高油脂、燒烤食物

由於腸道擔負食物消化過程的重責大任,「飲食習慣」是造成大腸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許多研究顯示,攝取太多高油脂、燒烤的食物容易罹患癌症,特別是大腸癌。

脂肪與膽固醇是膽汁的主要成分,攝取的高油脂食物進入肝臟後,會轉為第一度膽汁酸,經由腸內厭氧菌作用再轉為致癌物質的第二度膽汁酸,尤其是飽和性脂肪,會引起膽汁過度分泌,因而刺激腸道細胞基因突變。大腸經過致癌物質的慢性刺激易讓大腸直腸變性,或是長出息肉、腫瘤。

NG飲食2:高纖食物吃太少

攝取足夠的纖維質,有助於腸道蠕動,幫助有害物質排出體外,研究已證實,纖維質食物攝取過少的人,會增加大腸癌的罹患率。

腸道是「第2個腦」,影響全身器官健康

腸道看似與消化相關,但其影響不僅限於消化系統。陳明堯表示,腸道中有固定的細菌數量,但隨著年紀增長,腸道中的益菌會逐漸減少,壞菌會增加,時間一長,體內毒素不斷增加,累積的毒素會在體內造成慢性發炎,進一步引發心臟病、癌症、糖尿病或是肥胖等疾病,還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包括肝臟。

肝臟是人體負責代謝與解毒的重要器官,一旦受到毒素波及,連帶會影響到皮膚與免疫系統。而腸黏膜有許多淋巴組織,涵蓋全身約6成的免疫細胞及抗體,藉由腸管免疫系統,可阻擋腸道吸收的有害物質。

主導食物酵素分解

腸道雖主司消化功能,但其神經系統非常嚴密,約有一億以上的神經細胞,僅次於大腦,有「第2個腦」的美稱。食物一進入人體,腸道可以即刻做出判斷並下指令,例如攝取了蛋白質及脂肪後,即分泌相關酵素加以分解,無需經由腦部。

分泌血清素影響情緒

腸道會分泌各種荷爾蒙,影響全身大小器官,包括大腦。近來研究發現,腸道有分泌腦內神經傳達物質──血清素,且9成以上的血清素來自腸道,因此,腸道掌控人的喜怒哀樂情緒。

延伸閱讀:
看一眼就知道!大便有血是痔瘡or腸癌? 專科醫授「血色分辨」
肛門癢是沒擦乾淨? 外科醫揭「4個清潔地雷」:有味道正常啦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