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訴你,拿下2015年布克獎,同時在前陣子被選入「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書籍」的馬龍.詹姆斯(Marlon James)小說《七殺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是一本你應當毫不遲疑,現在就該拿起來一睹為快的作品,那麼除非你原本就對牙買加歌手巴布.馬利(Bob Marley)的生平熟到不行,否則這個朋友的話,以後還是別信的好。
是的。說老實話,《七殺簡史》絕對不是那種一翻開就能讓你馬上進入狀況的書。再怎麼樣,你也得對「雷鬼樂之父」巴布.馬利有最基本的認識,才能搞得懂這本小說到底在講些什麼。
所幸的是,要達到這樣的程度,你大概只需要看過今年(2024)稍早上映的電影《雷鬼之父:音樂無國界》(Bob Marley: One Love)就好。哪怕這部片幾乎把巴布.馬利的生平當成《聖經》裡的使徒故事來講,對他的缺點則盡量模糊帶過,也已經足夠讓你對《七殺簡史》所要呈現的瘋狂世界,可以有一定的基本認知。
簡單地說,《七殺簡史》所做的事,就像是把一張張的歷史相片,透過某種AI科技來重調焦距,讓那些不在畫面中央,甚至只是正好從後方經過,焦點從來不在他們身上的人們,陸續成為核心所在,然後把巴布.馬利這個原本鎂光燈的關注對象,給變成了全場唯一的背景,使你既能看清楚那些原本只是背景的人們,但也因為被模糊化的巴布.馬利所佔的畫面比例實在太大,所以也還是讓人一直意識到他的巨大存在。
因此,用了數十個角色輪番敘事的《七殺簡史》,偏偏就是摀住了巴布.馬利的嘴,甚至連他的名字也不願提起,僅用簡單的「歌手」兩字稱呼,進而就這麼勾勒出環繞在巴布.馬利周遭,從他生前到死後,自1976年的牙買加,一路到1991年的紐約,那分別發生於不同年份的五天之內的相關暴力事件。
由於書中角色實在太多,一開始閱讀本書,或者說至少前三分之一裡,你很難記得住所有人的名字,所以在每次更換敘事角色時,都必須得跳回最前面的人物介紹,好確定一下現在輪到哪個角色開始說故事。
但奇妙的是,會讓你沒那麼容易記得的,其實也就只有名字而已。一旦反覆確認過前面的人物介紹幾次,你就會慢慢發現,《七殺簡史》裡的角色明明多到不行,但他們只要開始講起話,提及自己的事情,你便會馬上想起他們前面發生了什麼事,於是又可以繼續順暢地讀下去。
就這點來說,有很大一部分絕對得歸功於馬龍.詹姆斯那猛到不行的寫作方法。
馬龍.詹姆斯的作法,與其說是讓角色在「敘事」,倒不如說是直接帶領讀者鑽入他們的大腦,直接窺探思維。
也因為如此,當《七殺簡史》切換敘事角色時,你往往也會發現整個敘事語調會出現明顯變化,甚至還會從那些語調的似與不似之間,意識到哪些人的成長背景或教育程度比較接近,哪些人則又天差地遠。
甚至,許多時候,馬龍.詹姆斯也毫不畏懼地展現出角色混亂的思維,就這麼把標點符號直接拋開,讓那些段落急促衝刺到你明知自己理應放慢速度仔細閱讀才能完整掌握意思但偏偏就是停不下來不由自主地跟著角色狂奔的思緒而無法控制速度地衝個不停使那些內容就像直接灌進你腦海裡而不是慢慢等你讀進去然後再去慢慢理解但你偏偏又會發現就算是這樣你竟然還是讀懂了一切。
而在讀的過程裡,你也會由於《七殺簡史》的敘事手法,乃至於黑暗癲狂的情節,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壓迫感,使你明知相關情節確實發生在我們這個現實世界裡,但感覺起來卻又像是另一個次元的生活日常,在離奇中具有一種奇特的真實感,導致就像有隻手壓在你胸口上,每當你讀完一頁,那隻手就會微微加壓,讓你在讀完每個章節時,都得稍微停下來喘口氣才行。
然而,這書明明那麼逼人,但當你讀到最後一節與最後一行時,竟然還是可以讓你忽然鼻酸起來,彷彿你與某些角色真的一起走過了那些年頭,最終好不容易才自彷彿永不結束的黑暗裡,看到了那麼一絲彌足珍貴的光明。
沒錯。《七殺簡史》絕不輕鬆好讀,無論厚度與內容都是。然而,好讀與好看也從來不是同一回事。所以,就算它絕不是本平易近人的小說,但卻保證厲害,絲毫不辜負你那些珍貴的閱讀時光。
殺殺殺殺殺殺殺。《七殺簡史》,一本滿是戾氣,帶你以各種瘋狂與恐懼之眼,窺視現實地獄的大膽之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