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音樂

卡拉絲傳記電影熱映 失聲原因再解析

MUZIK古典樂刊

發布於 13小時前

▲(photo from IMDB, Pablo Larraín/Netflix - © 2024 Netflix, Inc)

智利導演Pablo Larraín Matte推出的新片《瑪麗亞》(Maria),正在Netflix與全球各地影院陸續上映,其中由安潔莉娜.裘莉飾演的晚年卡拉絲,無疑攫取了觀眾的目光,讓其第九度獲得金球獎提名、或將三度問鼎奧斯卡。但在大家又一次把注意力聚焦於這位二十世紀歌劇女王的傳奇之時,他曾經璀璨卻相對短暫的女高音職業生涯,與僅僅53年的人生,也叫世人噓唏不已。

1941年,18歲的卡拉絲以托絲卡一角於雅典歌劇院正式出道。這位出身低微的歌手,雖是為母所迫而習唱,卻也因母親的努力與堅持,在音樂學院受到名師指導,奠定美聲唱功之基石——儘管認其聲乾癟、醜陋者亦不乏其人;對於其橫跨三個八度的音域之中,孰段為最優?也從無定論;連卡拉絲本人都不喜歡自己的聲音,只不過是「漸漸地學會接受」——不過他仍然靠著這樣的稟賦,成功營造出卡拉絲式強大又動人的表現力,在歌劇舞臺上大放光彩。

除了歌藝,卡拉絲更為人稱道的,正是唱「作」俱佳,讓歌劇回復到「透過歌唱與嚴謹的動作,戲劇化地詮釋一段故事」的本質,有人甚至因此借用西方世界以耶穌誕生時間為標誌的紀年方式,謔稱歌劇該由此分為「前卡拉絲時代」(before Callas, BC)與「後卡拉絲時代」(after Callas, AC)。

回到舞臺生命短暫的話題,據現有紀錄顯示,卡拉絲的聲音劣化,最早於1956年即顯端倪,雖然當時他才33歲,但隨著年齡增長,情況愈加嚴重,很多以前唱得了的詠嘆調,都變得無法勝任,與過去的輝煌已然不可同日而語——近年有研究比較他前後相差10年的《托絲卡》與《納布果》錄音,發現聲音愈來愈尖銳、不整齊、不穩定——不論原因是出自情夫歐納西斯移情別戀、演出太多太密、早期演唱的角色太傷嗓,抑或他強化戲劇處理的招牌唱法加重了聲帶的負擔,歌劇界圍繞此事展開的激辯,都讓這個問題大肆凸顯。

而卡拉絲二十多歲時向奧黛麗.赫本看齊、一次甩掉三、四十公斤的斷崖式減重,可能也有負面影響,造成喉部主肌群流失,削弱其張弛聲帶的能力。

關於這場終結舞臺生命的聲變,卡拉絲晚年寓居巴黎時諮詢的醫師,在其死後超過1/4個世紀發表的報告,又透露了另一條不可忽視的線索。當時卡拉絲展示了自己的雙手——那兩塊好似久經風霜的老皮,早已沒了托絲卡的纖纖之態,反而像是長期多幹苦活的勞工之手,又粗又腫,還帶著紫斑——這都是皮肌炎(dermatomyositis)的症狀,該病也導致頸部紫疹、身姿佝僂,還有聲音變弱(痙攣性失聲)。服用可體松後,狀況雖有改善,卻減損了這位巨星的壽命,1977年就讓他僅以53歲之齡因心臟病離世。

諸如此類的不完美,映照著卡拉絲可稱「接受自己的缺陷、進而以之創造奇蹟」的一生,而這或許正是其至今叫人懷念的難忘之處。

原文出處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