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白玉鏤空丹鳳朝陽掩鬢調查研究 (下)

中華日報

更新於 2022年10月02日02:43 • 發布於 2022年09月30日22:06

戴成州

作者簡介:戴成州先生,現為台南市文物協會顧問。曾連續擔任兩屆玉翫雅集玉協會理事長,對玉文化推廣著力甚深,常於報刊雜誌發表文章,玉器收藏為其專項。目前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接續上期的內容,圖案編排順序除接續上期向下延伸外,並將部分上期相同的圖案再次列入以方便閱讀索驥。

  • 底紋分析:

本件底紋施作方式為明代常見花上壓花雙層鏤空及減地鏤雕十字窗櫺紋,前者自金、元時期延續而來,如上海西林塔天宮出土元代青玉花果紋帶飾(圖十七),明代早期繼續使用如梁庄王墓出土玉牡丹花鳥掩鬢(圖十八),後者於明代中晚期始出現,如前述嘉靖時期吳麟墓出土玉掩鬓(圖十九)。由明代鏤空玉器的發展歷程來看,早期底紋均為花上壓花雙層鏤空技法,中期以後始出現減地鏤雕技法,常見的紋樣有十字窗櫺紋、卍字紋及錢紋等,並且與早期雙層鏤空技法混合使用,越往後期減地鏤雕的面積越大,如上海浦東新區東昌路明墓出土青白玉嬰戲嵌飾(圖二十),其底紋均為減地鏤雕十字窗櫺紋。一般十字窗櫺紋為方便施作均採直角模式(圖二十一),本件採斜角施作,技法延續自明代早、中期花上壓花鏤空技法而來。故而本件製作的時間推測為晚期偏早。

圖十七 元代 花果紋帶飾 上海西林塔出土 引自:《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圖左);圖十八 明早期牡丹花鳥玉掩鬢 梁庄王墓出土 引自:《明代玉器論文集》(圖右)。
圖十七 元代 花果紋帶飾 上海西林塔出土 引自:《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圖左);圖十八 明早期牡丹花鳥玉掩鬢 梁庄王墓出土 引自:《明代玉器論文集》(圖右)。
圖十九 明晚期人物玉掩鬢 浙江嘉靖吳麟墓出土 引自:《明代玉器論文集》。
圖十九 明晚期人物玉掩鬢 浙江嘉靖吳麟墓出土 引自:《明代玉器論文集》。
圖二十 明晚期 嬰戲紋玉帶上海陸深家族墓出土 引自:《明代玉器論文集》(圖左);圖二十一 十字窗櫺紋採斜角施作(圖右)。
圖二十 明晚期 嬰戲紋玉帶上海陸深家族墓出土 引自:《明代玉器論文集》(圖左);圖二十一 十字窗櫺紋採斜角施作(圖右)。
  • 大小分析:

本件長7.486公分、寬5.019公分,與吳麟墓的人物玉掩鬢長4.3公分、寬3.3公分、及上海顧東川夫人墓出土飛天玉掩鬓長5.3公分、寬3.5公分相較,其個體明顯較大。然再與荆恭王墓出土丹鳳朝陽金鑲玉珮長6.5公分、寬4.7公分(按圖的比例計算)相較,雖也大了近1公分,但後者因切割(圖二十二),推測原應在7.5公分左右,與本件的大小相當,故可消除其個體與吳麟墓及顧東川夫人墓出土玉掩鬓相較過大的疑慮。

22荆恭王墓出土玉佩裁切處;有切割痕,推斷其原本亦為類似本件的雲朵形掩鬓。
22荆恭王墓出土玉佩裁切處;有切割痕,推斷其原本亦為類似本件的雲朵形掩鬓。
三、製作工藝分析
  • 鑲金方式分析

依據出土資料顯示,金鑲玉的掩鬢有兩種施作方式,一如梁庄王墓出土掩鬢採金鑲玉和寶石(圖十八),二如江蘇無錫錢氏家族墓出土鑲玉牡丹鎏金掩鬓(圖二十三),從鏤空處以細銀絲穿出固定於雲朵形的背板。本件背面未琢牛鼻隧孔,顯示非用於穿繫,經檢視本件掩鬢鏤空處亦未見使用痕跡,且本件厚度由中間往外遞減,外框比主體紋飾低,顯示係為方便鑲金和寶石。若如前述本件屬親王妃以上等級使用之器物,為顧及身份,則不會採用細銀絲固定於雲朵背板的簡單方式。

圖二十三 明代無錫錢氏家族出土鑲玉牡丹鎏金掩鬓 引自:《無錫前房橋明代錢氏家族墓地》=。
圖二十三 明代無錫錢氏家族出土鑲玉牡丹鎏金掩鬓 引自:《無錫前房橋明代錢氏家族墓地》=。
  • 線鋸痕跡分析:

本件鏤空處線鋸痕跡(圖二十四)經顯微放大鏡拍攝後,與西安市出土明代雙鶴紋玉帶板(圖二十六)及連珠綬帶紋玉飾(圖二十七)的鏤空處放大痕跡(圖二十六-1、二十七-1)一致,均留有線鋸拉動的痕跡,略有差異者本件使用者為皇親貴族,鏤空處刻意予以打磨,拉絲痕跡較淺,張顯工藝講究,更顯得精雕細琢。

圖二十四 鏤空處拉絲痕跡
圖二十四 鏤空處拉絲痕跡
圖二十六 明代 雙鶴紋玉帶板西安市出土(圖左);圖二十六-1 鏤空處拉絲痕跡 (圖右)。
圖二十六 明代 雙鶴紋玉帶板西安市出土(圖左);圖二十六-1 鏤空處拉絲痕跡 (圖右)。
圖二十七 明代 連珠綬帶紋玉飾西安市出土(圖左);圖二十七-1 鏤空處拉絲痕跡(圖右)。
圖二十七 明代 連珠綬帶紋玉飾西安市出土(圖左);圖二十七-1 鏤空處拉絲痕跡(圖右)。
  • 陰綫輾琢痕跡分析:

本件以平面陰線雕為主,翅膀陰線和如意雲頭的輾琢痕跡(圖二十八、-二十九)與安徽省出土明代晚期玉帶(圖三十)放大40倍後之痕跡(圖三十-1~4)一致,均清晰可見解玉砂輾過地子後遺留的晶粒狀凸點痕跡及截斷面U字形現象,此為明代玉雕工藝使用鉈具帶動解玉砂留下的痕跡特徵,故本件可明確推斷為明代的製品。

圖二十八 翅膀陰線放大40倍(圖左);圖二十九 如意雲頭放大40倍(圖右)。
圖二十八 翅膀陰線放大40倍(圖左);圖二十九 如意雲頭放大40倍(圖右)。
圖三十 明代晚期玉帶 安徽東至縣出土
圖三十 明代晚期玉帶 安徽東至縣出土
圖三十-1 網格紋放大至20倍(圖左);圖三十-2 網格紋放大至40倍(圖右)。
圖三十-1 網格紋放大至20倍(圖左);圖三十-2 網格紋放大至40倍(圖右)。
圖三十-3 花瓣紋放大至20倍(圖左);圖三十-4 花瓣紋放大至40倍(圖右)。
圖三十-3 花瓣紋放大至20倍(圖左);圖三十-4 花瓣紋放大至40倍(圖右)。
四、科學檢測分析

本件經委托中國寶石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科學檢測,檢測結果主要數據為:白色半透明、最長7.486、最寬5.019、最厚0.638(公分)、重106.57公克、硬度6~6.5、屈折率1.61、比重2.95、無螢光反應,鑑定結果為天然白玉軟玉(俗稱和闐白玉)(圖二十九),符合《中國和闐玉》記載的新疆和田玉標準。本件目測觀察玉質絕佳,凝脂度高,乳白色,厚處微透明,薄處半透明,經以光線照射顯示分子結構細小無法目視(圖一-12)。上述科學檢測資料及目測觀察與新疆和田玉特徵一致。

圖三十一 中國寶石顧問有限公司 檢測結果鑑定書
圖三十一 中國寶石顧問有限公司 檢測結果鑑定書
五、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論述
  • 本件係明代親王妃以上等級婦女帽冠上的重要裝飾,與社會風氣和氛圍密切關聯,記錄當時權貴婦女的裝飾特色,反映社會生活的樣貌,為明代的輿服制度留下詳細的記錄和證據,是件重要的傳世文物,足以呈現明代的文化價值,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的重要特色。
  • 本件作品選用質佳和田白玉製作,器形完整、精雕細琢、佈局嚴謹、打磨光亮、包漿厚實,其鏤空技法更具時代施工特色,為明代的玉雕工藝留下歷史證據,打破明代玉器的「粗大明」刻板印象,足以反應藝術造詣。
  • 與本件造形相同的雲朵式玉掩鬢,僅梁庄王墓、吳麟墓和顧東川夫人墓等三地考古出土。此類雲朵形玉掩鬢傳世品亦不多見,各博物館亦少見收藏,另本件個體比各出土品大,更是稀少。玉器製作的丹鳳朝陽紋飾亦屬少見,僅北京故宮收藏元代製作的玉雕丹鳳朝陽帶飾,及明代晚期荆恭王墓中出土的丹鳳朝陽金鑲玉珮出現,彌足珍貴更顯稀少性。
六、建議級別

本件為16至17世紀明代晚期親王妃以上等級婦女帽冠實際使用的裝飾器物,反映社會生活樣貌,為明代的輿服制度留下記錄和證據,足以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工藝、等明代的重要特色。本件因有明代出土玉掩鬢可供比對,故年代明確,器形完整、精雕細琢、製作技法更具明代特色,更可體現明代玉雕藝術的造詣,兼以出土及傳世數量稀少,丹鳳朝陽紋飾少見、個體大,更顯現稀少性,故其文物級別建議為一般古物。

後記

這樣的文物調查研究報告,或許可能讓人覺得冗長繁瑣,但其主要比對分析文物皆為出土器物或重要博物館的典藏,檢測的數據皆以科學儀器為之,比較不會各說各話引起爭議,可信度高容易取信讀者,將來或許能成為一個標準的作業模式,可運用於各類文物的調查研究。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