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強迫自己跨出舒適圈然後很不快樂,這難道不奇怪嗎?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更新於 05月23日04:30 • 發布於 05月10日01:0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強迫自己跨出舒適圈然後很不快樂,這難道不奇怪嗎?

文/克莉絲汀.巴特勒;譯/姚怡平

為了獲得成功而跨出舒適圈,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想法。然而,二○○八年,企管理論學者艾拉斯戴.懷特(Alasdair White)發表〈從舒適圈到績效管理〉一文,講述他在這個主題上的發現,此後這個想法就成為主流。

懷特的文章強調三項不同的研究,以全新方式闡述這個老生常談,明確主張人們唯有跨出舒適圈才能達到最佳表現。

根據心理學家的定義,舒適圈是「人在焦慮中立的情況下所處的行為狀態,會運用為數不多的行為來達到穩定的表現,通常不會有冒險的感覺」。此外,心理學家認為,雖然過度的焦慮感具有削弱的作用,有可能會讓人失控,但是一定程度的焦慮感,卻可以促使我們改善自己的表現。然而, 多少程度的焦慮感會帶來好處,多少程度的焦慮感會造成危害,卻有很大的灰色地帶。

在懷特發表文章的那個年代,這種講述舒適圈的見解可以說是十分新穎。懷特只是採用心理學家對舒適圈的認識, 更進一步去塑造社會對舒適圈的定義。懷特在這場對話交流裡做出的重大貢獻,就是定義人們達到最佳表現時所在的圈子,他把這個圈子稱為最佳表現圈,並且放在舒適圈外。

之後有數以百計的文章、迷因、勵志的貼文、金句名言陸續呼應這種觀點。網路上有一堆人說,要達到最佳表現, 就一定要跨出舒適圈。而這個主張多半沒有受到質疑,但現在情況有了變化。

我們現在就要來仔細探討,這樣就能開始提出質疑。

想像一下,你夢想的工作跟你現在從事的工作並不相同,也許是成就的程度不同,甚至是領域不同。現在想像一下,你這輩子都聽別人說,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跨出舒適圈。那你要怎麼知道自己已經跨出舒適圈?嗯,根據你從別人那裡聽來的說詞,那就要看你願意承受多少不適感,願意忍受多少壓力。於是你開始從事一些費力的工作,做一些你覺得不自然的事情。你甘冒風險,也許甚至會額外付出時間和金錢,以求達到目標。你把自己逼到超過極限,並且「孤注一擲」。

你覺得壓力很大,對自己說:「這樣很好!我努力付出,會有回報。我一定要不斷跨出舒適圈。我就快要達到目標了!」你也許會跟親朋好友聊說,自己是怎樣忙碌,付出多少努力,這樣將來有一天就不會這麼忙。將來會有回報,一定要有。

一段時間過後,有些工作可能會變得容易一些;有些工作令你生畏,但你還是逼自己完成工作。不久之後,你開始感到倦怠。你應該做的事情,你愈來愈沒動機去做。而你完成的工作,卻不一定帶來預期的結果。你更用力逼迫自己, 以為自己離舒適圈可能不夠遠,所以才沒成功。

你一直處於不適的狀態,最後你經歷的壓力和焦慮感成為你既定的存在狀態。不久之後,你開始以為活著等同於過勞,以為恐懼感是自然又必要的人生同伴。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你的身體會關機,迫使你休息,但你卻覺得自己懶散、沒生產力、自滿,甚至感到內疚。

你想要的那份工作,你也許拿到了,卻又立刻心生不滿, 因為你現在已經習慣不去停下腳步珍惜手中擁有的事物。現在的你總是處於壓力狀態,因為有壓力就表示有進步。你成功改寫自己的腦袋和人生,踏上阻力最大的途徑,因為你認為壓力感等同於活著,滿足感等同於死亡。你也許會說這種話:「等我死了再休息。」也許還會把內心的抱負當成是燃料,逼自己落到疲憊不堪的地步。

這可怕的情境實在太過熟悉。你也許這樣活過,也許現在就是這樣活著。你也許親眼目睹周遭的人們是這樣過活。這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甚至不會停下腳步、提出質疑。你說:「要獲得成功,我就要過得不舒適才行。」然而,你從來沒有停下腳步,去檢驗這句話是不是正確無誤。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落後的心態,而大家在廣為接受這種心態後,造就出落後的世界。

如果你對此有所懷疑,就看看平常會發生的以下例子吧:

  • 我們頌揚努力工作和犧牲。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努力達到目標。然而,沒有人會在臨死的時候說:「要是我之前有更努力工作就好了。」我們反而會後悔沒有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沒有更常放鬆,沒有更常旅行,沒有更常跟別人交流,沒有去做更多讓自己感覺很好的事情。由此可見,在一個方向正確的世界裡, 我們會把關係、交流、放鬆、自己喜歡的事情全都視為優先事項。相反地,在落後的世界裡,我們隨時願意犧牲自己覺得最珍貴的事物。
  • 們在自身之外,尋找著通往夢想的途徑。然而,唯有我們自己,才掌握著我們尋求的方向。在一個方向正確的世界裡,我們反求諸己,找出神聖的指引。不過,在落後的世界裡,我們不信任內心的指引,反而期待別人為我們指出方向。結果,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茫然失措又不快樂。
  • 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專注探究周遭世界出了什麼問題,什麼地方不順利,我們反對哪些事物。我們每天隨時都會打開電視,還花好幾小時把心思全放在周遭可能會發生的最壞情境。然而,我們同時也承認我們有自由意志,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地方,創造自己的現實。如果注意力和心力多半都在集中觀察什麼地方不順利,那又怎能創造出美好、公正又廣闊的世界?在一個方向正確的世界,我們會著眼於辦法,不會聚焦在問題上,因為我們都曉得,要是聚焦在問題上,就只會產生更多問題。

待在落後的世界裡,有個危害很大的特點,那就是落後的世界會頌揚不適,還羞辱那些選擇待在舒適圈裡的人。

多數人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似乎都覺得人生很不快樂, 這難道不奇怪嗎?

我們對於自己所在的地方、自己的真實樣貌、自己在做的事情,長久感到不快樂,這個情況其實是因為我們對抗舒適圈而直接導致的結果。這實在蠢透了。

好比我們站在房間的中央,房間擺滿最美味的佳餚,我們卻不願吃,反而堅持走到外面的荒野,以採集和狩獵的方式,取得我們該吃的東西。這種做法毫無道理,卻成為大家認同的意識型態,引導著我們的人生和決定。

※ 本文摘自 《別再跳脫舒適圈》,摘自〈第1章 「一定要跨出舒適圈」是錯的〉,立即前往試讀►►►

別再跳脫舒適圈:以更少的壓力和更持久的心流狀態,創造真正熱愛的人生 - 克莉絲汀.巴特勒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4

  • lesane
    因為房間中央的 佳餚連著補鼠夾 和 其它機關。 就像尋寶電影裏,寶物就在眼前,但能活著出來的 沒幾個。 這就是為何有一票人寧可有一頓沒一頓,也不想和母螳螂交配後和世界說再見。
    05月16日08:20
  • 古博毅
    中肯
    06月10日05:11
  • 陳靜瑜
    創造出來的各種名詞若可以定義人生,目前地球知識人口恐怕不剩一半~
    06月09日05:40
  • Fong
    所以現在很多躺平族了,躺平不用想太多...這世界好辛苦...
    05月17日14:3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