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市售散裝基改豆製品,多數標示不清,國產大豆100% 非基改,除豆漿可延伸至豆花豆乾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6月05日20:21 • 發布於 06月05日01:02 • 上下游News&Market
市售散裝基改豆製品,多數標示不清,國產大豆100% 非基改,除豆漿可延伸至豆花豆乾

台灣餐桌上的大豆製品,有七成來自基改豆,非基改大豆比例僅佔三成。法規明定,食品中的基改原料含量超過 3 % 便是基改食品,無論是包裝還是散裝,基改食品必須立牌說明或標示。(閱讀「七成豆製品是基改豆」點選這裡

然而傳統市場、街邊小吃攤等,仍有許多基改豆製品或是沒標示,或是標錯。《上下游》在四個零售市場觀察,發現十餘個販售豆腐、豆漿、豆花、豆乾的攤位均無標示,明顯違規,但全國衛生單位過去四年稽查,卻僅發現兩件違規,與現實明顯差距過大。

非基改豆的市佔率能否再提升,國產豆是關鍵之一,目前法規不允許國內種植基改作物,因此,國產大豆必定是非基改。農界認為,政策推動國產豆漿進校園已有成效,未來可再延伸至豆乾豆花等用豆量大的製品,推升台灣非基改豆的利用率。

菜市場裡,多數豆製品攤位未標示大豆原料是否為基改豆。(攝影/林怡均)
菜市場裡,多數豆製品攤位未標示大豆原料是否為基改豆。(攝影/林怡均)

基改豆製品標示不足,店家多未主動揭露

走進超市,架上豆腐琳瑯滿目,使用非基改豆的盒裝豆腐會將「非基改豆」的字體以不同顏色、特別加粗標示。相形之下,使用基改豆的盒裝豆腐則低調得多,僅僅是成分說明中有「基因改造黃豆」等字樣。

《上下游》觀察消費者選購模式,「仔細查看成分」與「只看價格」的消費者數量旗鼓相當,隨機詢問購買基改豆腐的消費者是否瞭解「基改」,得到的答案有:「不知道」、「沒看到」、「沒差吧」。

來到傳統零售市場、街邊滷味攤,一片片豆乾、豆腐排列整齊,剛煮好的豆漿香氣四溢,但卻鮮少看到標示。《上下游》隨機前往四個零售市場,發現十餘個販售豆腐、豆漿、豆花、豆乾的攤位均無標示,詢問攤商問原料為何,僅一攤回覆「非基改」,其餘均回答「基改」;倒是豆漿店面標示比例較高,有的甚至會直接在招牌上註明「非基改」。

使用基改豆的豆製品未標示是常態(攝影/林怡均)
使用基改豆的豆製品未標示是常態(攝影/林怡均)

攤商:基改豆製品才是多數,標示反而突兀

《上下游》進一步詢問販售基改豆製品的攤商為何沒有依法標示,攤商A小姐反問:「沒基改才需要標吧?」她表示,市售豆製品中,油豆腐、豆乾「很少有非基改」,絕大多數都是基改豆製成,基改豆製品才是業界常態,刻意標示反而突兀。

A 小姐也質疑,許多標示「非基改」的攤位是否「表裡如一」還有待商榷,「沒驗怎麼知道呢?」另外,她認為豆製品食用量並不大,「偶爾吃一下基改的,不會死啦!」

攤商B女士的攤位上陳列著盒裝非基改豆腐,以及未標示的散裝豆乾、豆腐、油豆腐。她喊「基改豆」為「䆀豆仔」,對於基改豆及非基改豆的差別,她並不清楚,僅是因有客人想買「比較健康的」豆腐,所此從善如流擺來賣,但她尚未找到非基改豆乾、油豆腐,「如果大廠願意做,我就願意賣」。

她的來客採購時並不會特別問原料,但當記者問起時,一位客人默默將豆乾放回原位,改拿盒裝非基改豆腐結帳。

市售散裝豆乾多為基改(攝影/林怡均)
市售散裝豆乾多為基改(攝影/林怡均)

攤商 C 小姐販售的豆製品非常多,但也沒有任何原料標示。《上下游》問起時,她如實告知「全部都是基改豆」。她坦言,賣基改豆製品的同業都沒標示,她並不是特例,非基改豆熬煮的豆漿、製成的豆腐明顯較香也較美味,但非基改豆並不好買、供貨不穩定,未來她會努力增加非基改豆的品項。

《上下游》僅在一家羊肉爐餐廳中,看到店家誠實標示「所用豆皮為基因改造食品」,詢問為何願意標示,店家回覆:「這樣才不會被罰」。

《上下游》查訪,只有少數店家會標示使用基改豆皮。(攝影/林怡均)
《上下游》查訪,只有少數店家會標示使用基改豆皮。(攝影/林怡均)

食藥署:抽驗四年僅兩件違規,民團:與現實差異太遠

針對豆製品原料標示時有時無,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旭陽表示,2020 年至 2023 年期間,各地衛生局在零售市場等通路中,稽查散裝豆類製品 1359 件次,僅 2 件不合格,分別位於雲林及桃園。

雲林案例為「錯標」,業者將豆腐標示為非基改,但抽驗發現基改豆含量超過 3 %,應改標為「基改食品」;桃園案例則為板豆腐,並未標示原料是否為基改,抽驗發現基改豆含量超過 3 %,但基改食品必須強制標示。

對於衛生單位 4 年抽驗只有 2 例違規,「校園午餐搞非基」共同發起人黃嘉琳感到詫異,因為「與多數人生活經驗差太遠」。黃嘉琳指出,她經常走訪傳統市場,傳統市場裡的豆腐、豆乾、豆漿,較常看到的標示為「非基改」、鮮少看到標示「基改」,除非直接詢問攤商,偶爾會得到「原料為基改豆」的答案,但「刻意不標示」的基改豆製品才是常態。

市場中多數豆製品未標示是否為基改食品(攝影/林怡均)
市場中多數豆製品未標示是否為基改食品(攝影/林怡均)

現實面標示死角多,民團呼籲食藥署提高抽驗件數

黃嘉琳認為,目前法規雖要求包裝及散裝的基改食品強制標示,但現實面中的死角非常多,近期許多團購主會揪團訂購豆腐、豆漿等,產品大多未標示。此外,傳統市場裡除了「未標示的基改豆製品」,也常看到標示錯誤,例如:非基因黃豆、基因改良黃豆等,顯然主管單位作為不夠積極,應提高抽驗件數及頻率,並加強宣導,才能使法規有實際作用。

《上下游》詢問食藥署是否打算提高抽驗件數及頻率,林旭陽回應,基因改造食品標示合格率相當高,稽查數量會維持原有水準。換言之,食藥署並不打算提高抽驗件數及頻率。

拉抬非基改豆市佔率關鍵:國產豆

非基改豆的市佔率能否再提升,國產豆是關鍵之一,目前法規不允許國內種植基改作物,因此,國產大豆必定是非基改豆,然而目前國產大豆年產量約 5430 公噸,相較於非基改豆進口量 10 萬公噸,國產大豆產量顯得微不足道。

但國產大豆產銷策略聯盟總召蔡財興認為,從數據來看,國人不僅大豆越吃越多,非基改豆消費趨勢也是向上,近年來,在大糧倉、學童喝國產豆漿等政策的推波助瀾下,國產大豆每年增加了 700 公噸的需求量,加上外溢市場,需求則可達到 1000 公噸。

國產大豆市場增加,產地非常有感。宜蘭南澳的偉耘有機農場種植 20 公頃有機大豆,青農黃柏凱便透露,2 年前種植國產大豆的農民大增,甚至國內種子一度不足,他更收到來自國內許多農場的種子訂單。

外溢市場指的是學校以外的通路,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總經理陳建瑋分析,學童喝國產豆漿讓生產有了需求作為後盾,種植及加工變得穩定,國產豆漿的品質及供貨量都蒸蒸日上,政策堪稱國產豆漿最強而有力的代言人,因此,摩斯、無印良品等企業才會願意採購。比起進口非基改豆,國產大豆碳足跡低,更能滿足企業的 ESG 需求,「非常有競爭力」。

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總經理陳建瑋,串連農民與加工業者,致力推動國產大豆復興(攝影/蔡佳珊)
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總經理陳建瑋,串連農民與加工業者,致力推動國產大豆復興(攝影/蔡佳珊)

豆乾、豆花用豆量大,可推升國產大豆面積

現階段,國產大豆多製成豆漿。蔡財興表示,校園僅僅多了國產豆漿需求,就讓國產大豆供不應求,若要增加國產豆腐、豆乾等品項,需求量勢必會大增。

因為個別加工品的用豆量不同,尤其豆腐、豆乾等豆製品的含水量低,1 公噸大豆約可製成 6 至 8 公噸的豆漿,但只能做成 3 至 4 公噸的豆腐。若是校園營養午餐所用的豆腐、豆乾通通換成國產大豆所製,需要大豆的栽培面積將是現在 2 倍以上。

陳水冰製作出國內第一包產銷履歷豆乾,已在全聯超市販售。他認為,除了政策性支持,市場接受度能否打開的關鍵在於「通路態度」,國產大豆價格為進口非基改豆的三倍,成本會反映在售價上。

陳水冰表示,他的非基改豆乾,6 片定價 59 元,「算很貴」,曾經在全聯以外的超市通路鋪貨,第一個月賣不動就被下架。但全聯高層為支持國產,儘管一開始銷售量不佳,仍持續鋪貨,經過兩三年,才漸漸培養出穩定的客群,每年可以用掉近 200 公噸的國產大豆。

超市中可找到國產大豆製成的豆乾及少見的非基改油豆腐。(攝影/林怡均)
超市中可找到國產大豆製成的豆乾及少見的非基改油豆腐。(攝影/林怡均)

國產豆漿跑第一棒,需更多產品在不同季節接力

國產大豆想得到通路的青睞,也需要開發更多產品。陳建瑋說明,豆漿屬於冷飲類產品,以校外的銷售市況來看,豆漿在夏季熱銷,冬季銷售速度明顯變緩,換言之,生產端必須依照國人飲食習慣,在各季節供應不同產品。

以用豆率來看,繼豆漿之後,下一個最有機會開發的產品是豆花,不過,從全聯販售的國產豆花來看,豆花熱銷期也在夏天,而國人在冬天最常吃的料理是火鍋,因此與火鍋搭配的木棉豆腐、湯豆腐、豆皮等會是更適合的開發項目。

陳建瑋認為,許多國人仍不知道國產豆與進口豆的差異,推廣初期也勢必會遭遇價格競爭力問題,但只要有了更多產品,就能提升通路曝光,而若讓餐廳願意使用,國人品嚐機會更多,勢必加速拉抬國產大豆的需求。

休耕太浪費,不如種大豆固氮、保養土地

無論是國產豆腐進入校園,還是在校外開發不同季節的豆製品,都需要更多的國產大豆。

蔡財興指出,2022 年起,政府開始大力推動國產大豆,但在 Covid-19 疫情、俄烏戰爭的影響下,所有進口原物料價格都上揚,包含畜牧業最需要的玉米,農業部為鼓勵農民種植硬質玉米,提高了獎勵金,加上金門酒廠提高了對本島高粱的契作價格,「大豆田就因此被排擠」。

若要增加大豆面積,蔡財興認為,近年來,農業部推出稻作四選三政策,有助於拉抬國產大豆面積,但乾旱時鼓勵休耕的獎勵金「高得太誘人」,使得地主不必栽種就能領錢,導致許多田地就此閒置,「這樣是浪費土地」。

蔡財興指出,田地閒置會不斷長草,增加下一期作物的管理難度,比起休耕,在缺水時更應種植大豆,大豆需水量低,且根系可以固氮,是能夠「保養土壤」的作物,若能將休耕的土地導向種植大豆,抑或提高種植大豆的獎勵,勢必會讓國產大豆產量更上一層樓。

國產大豆是雜糧復興的要角(上下游資料照)
國產大豆是雜糧復興的要角(上下游資料照)

延伸閱讀:

餐桌上的豆製品,七成為基改豆!農殘標準比毛豆、小麥寬鬆,業界:非基改豆為未來趨勢

全球通膨助攻本土大豆搶市,種植面積創26年新高!業界:補助導致良莠不齊、無分級定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